京都最著名和服飾品牌「SOU・SOU」如何為傳統紋樣翻轉出嶄新魅力?——專訪設計總監若林剛之

2018/03/09
林唯哲
京都最著名和服飾品牌「SOU・SOU」如何為傳統紋樣翻轉出嶄新魅力?——專訪設計總監若林剛之
SOU・SOU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SOU・SOU,京都最著名的和服飾品牌之一,把設計與傳統日本做了一個美好的詮釋,體現了京都那種「剛好不強求」的思維。

京都是個「不能強求」的城市,所有的「導入」都得剛剛好,恰到其份的美學創意是造就世界皆知的京都品牌的重要關鍵。正如SOU・SOU,京都最著名的和服飾品牌之一,把設計與傳統日本做了一個美好的詮釋,體現了京都那種「剛好不強求」的思維。

 

品牌策劃人愛的原來是龐克!

SOU・SOU的創立始於一個巧合。當年品牌策劃人若林剛之(以下簡稱若林)先生買了一本室內設計的書籍,書裡看到了創辦人之一的辻村久信建築師的設計後便去拜訪了其事務所,談了許多關於「正統日本風格」的話題,於是辻村先生便介紹了若林先生另一位創辦人——織品紋樣設計師脇坂克二,SOU・SOU就在三人探討日本流的議題中結成。

一頭長髮綁著馬尾的若林先生說其實自己是鍾愛龐克文化的,或許也不難從他的造型與言行中讀出龐克氣息。但當三人在討論著我們來做一些有趣的事時,比起自己的愛好,「住在京都的我們,該做的不就是自己的根本嗎?」

京都sousou.jpg
SOU・SOU創辦人由左至右分別為:設計總監若林剛之、布料紋樣設計師脇阪克二、建築師辻村久信。 圖片提供/SOU・SOU

 

日本人眼中的「京都」也曾經意味著陳舊、傳統

京都象徵著日本傳統,保有了最正統的日本文化與美學,或許在外國人眼裡京都是最好認識日本也是觀光價值最高的地方,但對不少日本人來說,京都無非意味著陳舊、傳統,是一種逐漸凋零老去、沒有與現代接軌的都市,「所以我們想用時尚的力量,改變印象,讓傳統也能使人樂在其中。」現在的日本人大多都覺得傳統是個難以下嚥的事,但絕非全然如此,「從傳統中也能讓人感到快樂和有趣,所以我們就決定嘗試這樣做下去。」若林先生說。

京都SOUSOU店舖外觀與內裝-1.jpg
圖片提供/SOU・SOU

 

想讓人重新認識傳統,但宣傳卻很低調?

重點在於做好商品,創造出特色。

於是決定成立品牌,品牌的初衷是希望「讓日本人再一次認識傳統」。以傳統為基礎,導入時尚流行元素,讓人重新看到傳統的姿態。雖然如此,SOU・SOU的宣傳卻是被動的,「我們沒有想過要宣傳到全世界,不能一昧的告訴別人這個好,喜歡的人穿就好了。」若林先生內斂的說道,該做的事是把商品做好就好,比起現今時尚品牌的主動出擊,或許被動地述說也是一種日本的傳統美德吧。

品牌這個概念可說是一種狀態,不論做了什麼,若能被擴散、宣傳,或是讓人更容易認知的話,就已處在一種品牌的狀態。有內容能被廣傳是個關鍵,所以不論國家、地區、公司、店家或人,只要能創造出特色,都有可能成為品牌。時尚產業是帶動全球潮流的關鍵領域,所有的流行或風向大多方向一致。

京都SOUSOU-服裝.jpg
圖片提供/SOU・SOU
京都sousou.jpg
圖片提供/SOU・SOU
京都sousou.jpg
與京都菓子老舖「長久堂」合作的和三盆與金平糖組合,是至今少見流行感強烈的和菓子。 圖片提供/SOU・SOU

 

能勾勒出日本時尚脈絡的,唯有「紋樣」

雖然趨勢是無印良品般無花紋的素色,但若林先生認為,「紋樣」才是日本獨特的時尚脈絡,而且是外國沒有的品味。

現今的時尚已趨向「無地」(如無印良品,沒有花紋、素色)的風格,強調極簡、無花紋的材質搭配剪裁是當今趨勢。但對若林先生來說「無地」只是風格,但風格終究會被汰換。「紋樣」是非常能代表日本的文化之一,從前日本的家紋開始,至今能看到大量圖案化的生活樣貌,不難想像紋樣對日本的重要程度,日本人常將訊息或情感轉化寄託於紋樣中,了解紋樣或許就認識了大半的日本。

京都sousou已組圖.jpg
紋樣(從左至右、由上而下):小巷、和煦、全菊、大樂 圖片提供/SOU・SOU

 
紋樣一直以來被大量運用在日本的織品設計裡,最常被使用的是如四季能反映時節到來的主題,像植物、自然等等。對若林先生來說,即使趨勢是無地,但唯有用紋樣才能代表日本獨特的時尚脈絡,那也是外國沒有的品味。

紋樣除了能引起人的情緒悸動外,獨特的紋樣讓服飾更添個性、使服飾也是個讓人感到幸福的要素,甚至特定的紋樣是還高貴的象徵。「當紋樣不斷重複堆疊後,這就是日本獨特的時尚風格了!」若林先生並不反對無地時尚,而是既然SOU・SOU是日本品牌,就該創造圖騰來建立此品牌的特色。「我不去設想客人的反應或接受度,只覺得把傳統文化用流行的角度切入這件事是可行的。」若林先生堅信地說。

京都sousou.jpg
與今治毛巾合作,SOU・SOU多樣的圖騰與觸感佳、吸水力好的毛巾系列商品,特製禮盒包裝適合作為送禮用。 圖片提供/SOU・SOU
京都sousou.jpg
SOU・SOU專為兒童和服開設的品牌sou sou warabegi的和服飾商品。 圖片提供/SOU・SOU
京都sousou.jpg
與收納工具品牌「stacksto」合作的人氣商品「baquet」,可整齊並列、堆疊的四角收納提籃。 圖片提供/SOU・SOU

 

SOU・SOU 看起來這麼京都,只是一個巧合?

除了傳統技藝之外,京都最著名的即是美學。京都的美學有著獨特的品味,那種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的尺度拿捏是最難以仿效。從前的京都有著製造之都的稱謂,但指的並非製造業,而是用京都的「品味」創造。那品味有著敏銳的五感,能精準的保有原事物之長處並磨利其美感使之更上層次,所以日本其他地區不管什麼物品到了京都後,彷彿被進化了、都被賦予了京都特有的味道。

比如說源自於日本東北的「餅花」(もちばな),因為冬天不會開花,所以人們將許多小年糕插在枯枝上,作為新年的裝飾。但餅花到了京都後,手法更簡鍊、表現也更時髦了。京都或許就像個修圖軟體的濾鏡,透過那道濾鏡的事物都變得更美、氛圍也都京都了起來。但SOU・SOU並非為了京都而生,若林先生說「它會看起來這麼京都只是一個巧合,因為我們來自傳統文化富裕之地,而我們剛好從事時尚領域的工作,所以想把它做好,就這樣而已。」

京都SOUSOU-服裝.jpg
圖片提供/SOU・SOU

 

傳統若無法與生活結合,是無法承先啟後的!

SOU・SOU的品牌理念即是在復興傳統文化,但僅遵從傳統的話,很難讓更多人願意接觸,必須導入創新思維與某種程度的現代化。「我們目標在繼承傳統,但若無法將其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做結合的話,是無法承先啟後的。」若林先生說,「所以SOU・SOU並沒有什麼野心,也不太會去特地設定未來,就穩穩地、好好做好『傳承』這件事就夠了。」從品牌的促成、商品的開發等等一切,都是如此自然而然的發生,把本份盡美,這樣的偶然,是否也是京都獨特的風格呢?

京都sousou選圖-002.jpg
左_與京都傘具品牌「ムーンバット」合作,使用國產棉麻材質的晴雨天雙用傘。右_由京都寢具職人手工縫製而成的多彩坐墊系列商品。 圖片提供/SOU・SOU

 

PLUS!若林剛之最愛的四紋樣

絢爛

像某種花朵一樣綻放,紅色讓畫面看起來十足華麗。這是數十年前脇坂克二先生所繪製的畫作,而後若林先生看到原畫時相當感動,一直希望能夠為這件作品做些什麼,直至SOU・SOU成立才將其圖騰化。

京都sousou-紋樣-絢爛_02.jpg
SOU・SOU 紋樣「絢爛」 圖片提供/SOU・SOU

 

數字

數字這個圖騰能說是SOU・SOU主打的圖騰之一。數字是一個最中性的符號文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認識它,不論男女老幼,也都是一樣的意思,所以以它作了主題的展開。原本這是為了華歌爾而做的設計,但成效不彰,後來再次以SOU・SOU的名義呈現後成為了相當成功的商品系列。

京都sousou-紋樣-數字.jpg
SOU・SOU 紋樣「數字」 圖片提供/SOU・SOU

 

山紫水明

山紫水明是一個形容詞,在日光的照射下山巒看起來彷彿清幽如紫、川水看起來澄澈透亮,如此美景是四季賦予的恩惠,意指清淨的山水景色之美之意。在特定時刻及氣候下,看起來是紫色的山層層堆疊的美,是京都、奈良最適切的形容詞。

京都sousou-紋樣-山紫水明.jpg
SOU・SOU 紋樣「山紫水明」 圖片提供/SOU・SOU

 

這款圖騰是在SOU・SOU尚未成立前,脇坂克二先生設計的,也是至今SOU・SOU最具代表性的圖騰。原先是脇坂先生為北歐品牌marimekko所做的提案設計,但沒被採用而失敗收場,而後才使用於SOU・SOU商品。此款畫得是菊花造型的日式和菓子,這樣的題材也能說是日本的定番圖騰。

京都sousou-紋樣-菊.jpg
SOU・SOU 紋樣「菊」 圖片提供/SOU・SOU

 

本文出自《Shopping Design》2018年3月號「京都學」。在這次企劃中,我們分別從:品牌學、道具學、色彩・生活學、空間學來探索京都,本期精彩內容還包含:將為京都工藝帶來下一張百年風景的「GO ON」、專訪 SOU・SOU 設計總監若林剛之,以及溫事主理人 米力、IF OFFICE設計總監 馮宇、鳥飛古物店主 葉家宏、小器行銷公關經理Diana的京都買物學......

【DesignBIZ 專欄觀點】原來孩子需要的展覽,跟我想的不一樣!/王宗欣 Cowper

【DesignBIZ 專欄觀點】原來孩子需要的展覽,跟我想的不一樣!/王宗欣 Cowper
圖片來源/王宗欣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展覽體驗?從使用情境到認知歷程,設計該如何回應兒童的閱讀參與與感官探索?

專欄作者介紹
1978 年生,擅長新媒體創作,程式互動及錄像藝術,透過數位作品的體驗轉譯對社會文化現象觀察,對大眾提出反思的觀點。2008 年創立 dosomething studio 工作室,以用戶體驗為主要核心,透過策略、創意、設計、傳播四種維度,將藝術思維融入於商業中,提供品牌建構、數位策略、影像設計、數位傳播、策展...等跨領域的商業服務。作品曾得過第 32 屆金曲獎最佳 MV 獎、PromaxBDA Asia Best Sting, Gold Award、IF design Award、Red Dot Design Award、Golden Pin Design Award。

受孩子喜愛的展覽,不只是可愛圖像或球池玩具。過去對兒童展的想像,其實充滿刻板印象。成為父親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兒童權益,也從策展角度認真審視:什麼樣的展覽,才真正適合孩子?

今年受台北書展基金會邀請,為 2025 台北國際書展童書主題館「童話奇遇記 Mini Wonderland」策展,便是一次從頭理解兒童觀展需求的嘗試,孩子在商業書展中,需要怎樣的展覽體驗?

圖片來源/王宗欣

重構兒童觀展情境,從田調開始

童書的主要讀者是 0 至 12 歲的孩子,他們對圖像、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從學齡前以圖像為主的繪本,需要親子共讀;低年級可透過注音逐步閱讀,偏好橋樑書;中高年級則能獨立閱讀圖文或科普書,對情節的需求也更高,而真正決定是否帶孩子參觀書展的,往往是家長或老師。對他們而言,書展是與孩子共同選書、實地翻閱的機會,減少「買了卻不讀」的風險。相較書店童書區選擇有限,書展更適合當作親子共選書的場域。

設計孩子真正能參與的展覽

傳統展覽方式對孩子吸引力有限,數位體驗是展覽的趨勢,多以手機為主要媒介,但多數孩子尚未擁有手機。因此,我們捨棄個人裝置,設計出可使用 ID 卡的互動系統,讓孩子在展場內建立帳號、記錄體驗。

互動設計也從兒童視角出發,包括視線高度的調整、注音與語音導引的搭配,讓孩子更容易理解與操作。我們整合過往策展經驗,建立一條孩子能輕鬆投入的參觀腳本。

一場好的展覽,不該只留下記憶,更能留下紀念,就像遊樂園販售雲霄飛車照片的經典場景。這次展覽希望讓孩子帶走的是「與體驗有關」的禮物,而非純粹的贈品,於是我們設計的展覽禮品,結合故事體驗與個人化互動,讓孩子不只能玩得開心,更能帶走一份專屬自己的回憶。

商展的核心價值:從人流轉為金流

商展不是純展示,更是產業的聚合場。我們觀察到,開館前各書商業務常進行業績目標喊話,展現強烈的銷售導向。

因此,官方展覽不只是吸引觀眾進場,更應引導他們前往攤位購書。今年,我們與參展書商合作,設計問卷與推薦書單,明確定位他們主打的作品,目的是讓每位孩子都能找到適合的書,同時為書商創造業績,發揮書展的最大價值。

逛展即冒險:屬於孩子的故事旅程

此次策展主軸——「童話奇遇記 Mini Wonderland」,透過一場奇幻故事冒險,引導孩子成為故事主角,從互動體驗中找到專屬的閱讀選書,進而將觀展人潮導入書商攤位。

展區體驗的設計:

➊ 奇遇的起點
小朋友在第一站領取體驗卡,拍照並完成心理測驗,即可獲得個人推薦書單。掃描體驗卡還能下載現場拍攝的照片。

圖片來源/王宗欣
圖片來源/王宗欣

➋ 冒險的路上
在數位表演區,孩子將透過 ID 卡化身故事主角,親眼看到自己出現在迷宮書架中,體驗沉浸式故事旅程。

王宗欣專欄06.jpg
圖片來源/王宗欣
圖片來源/王宗欣

➌ 巨人的國度
在投影互動區,小朋友將看到「巨大化」的自己與虛擬城市互動,還能帶走一張巨人紀念照。

圖片來源/王宗欣

➍ 想像力的魔法
策展論述區展示 70 本徵選童書,配合 16 款主題推薦書單,讓家長能依據孩子的興趣與閱讀能力挑選合適書籍,並直接至攤位選購。

圖片來源/王宗欣

體驗完成後的收穫:

➊ 專屬推薦書單
根據心理測驗結果,提供適合每位孩子的閱讀清單,讓閱讀更有方向也更有趣。

圖片來源/王宗欣

➋ 個人化冒險童話書
孩子將成為故事主角,擁有一本專屬自己的冒險童話書,激發無限想像力與閱讀動力。

圖片來源/王宗欣

這次展覽透過實地田調與兒童觀展行為的深入觀察,重新定義兒童書展的可能性。不只關注展覽的趣味與互動性,更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設計出兼具教育性與體驗型展覽,讓孩子在玩樂中愛上閱讀。

READ MORE

延伸閱讀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3
Vol.153 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

4 個步驟 ╳ 12 種休息的設計,展開自我修復的 20+ 練習——獻給所有用盡全力的你。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