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兒在今年八月底,邀請女演員暨文化品牌大使蒂妲・史雲頓 Tilda Swinton 來台,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帶來《親愛的帕索里尼》演出,而在這波波瀾滔滔而來的尾聲,香奈兒再度邀請蒂妲・史雲頓與導演阮鳳儀、知名台灣音樂劇創作者王希文進行對談,並由英國曼特斯特「國際工房」(Aviva Studios)創意總監劉祺豐主持。面對自身作為創作者的歷程與自我懷疑,也回應所有創作者們都曾遇過的荊棘,蒂妲・史雲頓為這場動人的文化對談,下了一個最關鍵的註解——文化非源於外部,而存於你的內在。當足夠了解自己最核心的價值,那麼,將沒有什麼事情再能撼動你。
此次對談深入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本質及全球藝術文化趨勢。蒂妲・史雲頓與在地創作者們共同探索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未來可能性,以及藝術與文化界的創意變革者們,所面臨的使命與挑戰。這場對談以香奈兒品牌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合作夥伴關係為基礎,延續「Camping Asia 2023」的成功,透過表演藝術促進跨世代、跨文化、跨領域間的交流對話。
「我很高興能成為香奈兒品牌藝術暨文化計劃的一份子,讓我得以在全球各地提倡藝術與文化活動。」蒂妲・史雲頓真誠地說,能與年輕創作者、新生代藝術家及學子們交流,是她一生最榮幸的事情之一。
蒂妲・史雲頓深入分享,「透過與香奈兒的合作,我有機會拜訪臺北,與在地藝術家和學生見面,並與熱愛藝術的觀眾互動,一同分享我們的故事和好奇的事物。這次的經驗讓我看到一種絕對正確的渴望——這裡的藝術家社群對藝術的養份深信不疑,並相信藝術涵養文化的能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地觀眾的那種高尚和自信,他們不是將藝術視為一種奢侈,而是文化和社會必要的一部份。對於能成為這其中的一份子,我深深感激。這是一趟充滿力量且啓發人心的旅程。」
在這場對談中,蒂妲・史雲頓、阮鳳儀、王希文與劉祺豐,與年輕世代的創作者分享其創作旅程,鼓勵他們尋找自我、持續創作,也探討當代藝術創作的特色。
蒂妲・史雲頓談文化:「文化源於我們自身,在你們身上,而非他處。它並來自他人所給予的訓練,而是來自於你們,文化就源自於你、我和所有人的身上。而它取決於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路,無論那條路是什麼樣子。所以請觀察自身內在,明白文化並非源於外部,而是存在於你的內在。你所能由自我內在中體現的東西,都有其價值且是足夠的。」
不論是蒂妲・史雲頓或是許多正走在路途上的藝術家、創作者們,或許皆曾在找尋自我認同時,感到困惑或撕裂感,蒂妲・史雲頓解釋,「這是因為我們都想要有個方式能夠定錨。」但蒂妲・史雲頓並未否定這樣的感受或是經驗,只是她認為我們都應回歸到自身,「我們並非少數,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覺知,必須認知到資本主義下的單一視角並非真實的。」
不論藝術家、創作者,甚或是每個人,都曾對自己的「特別」,對自己的種族,存有疑惑而停止前進,可蒂妲・史雲頓給予所有創作者們一段真摯的話——「這一切都是過程中的一環,這一切都是累積,千萬別因為創建作品的壓力,而很去蒙蔽了你的眼,這些都是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美國女孩》電影深刻描繪出文化差異的阮鳳儀則說:「我們不應被文化差異定義。相反地,我們能藉由文化碰撞創造出獨特觀點。做為藝術家,我們必須擁抱未知,願意接受它、輕鬆面對它,並試著了解它。」
王希文談身分認同時分享,「我們常常因自我身分認同而掙扎。其實我們需要探索自我,探索我們對自身的創意工作和其源頭有何感受。能對世界抱持開放心態、全心擁抱新契機並全力以赴,是絕對必要的。我相信過去的經驗形塑了我的創作,我也意識到文化象徵及我們的成長背景,在我們如何與世界連結這件事情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對談的最末,蒂妲・史雲頓談到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源自於欲望、興趣和好奇心。而正是冒險精神推動我持續創造藝術。大致上來說,我的藝術靈感來自於『連結』,也就是與坦率做自己的人之間的連結。」孤獨、失去信心,或許是一個創作者,或是身而為人必經的過程,但蒂妲・史雲頓樂觀的說,「當你能感受這些,不再汲汲營營追尋,不把它當成需求而是求知若渴的渴望,這樣的追求,才不是被動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該保持我們的熱度與力量,從內在發現我們的藝術性與喜悅,去接觸你真正開心的事情,這件事情便會餵養你,而故事便能轉化為創作與自身。」
「我們是足夠的,我們已經是足夠的。」蒂妲・史雲頓如此動人地說著。也許我們還未抵達,是因為我們在路途上,當猶疑、孤獨、想放棄自己的時候,「往內看吧,一切都會在你的內心當中,內心喚醒的力量就是藝術的感覺。」作為這場文化對談的結尾,這段話就如同一顆石頭拋入湖中所帶出的漣漪,只是它將永遠地震盪於每人心中,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