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公布!插畫家徐世賢操刀,以細膩手繪風格揉合「塔羅牌」經典元素

2025/02/19
2025 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公布!插畫家徐世賢操刀,以細膩手繪風格揉合「塔羅牌」經典元素
圖片來源/徐世賢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2025 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亮相!插畫家徐世賢以細膩的手繪插畫,結合太陽、火焰、聖杯等塔羅牌經典元素,打造 6 種造型獨特的「奇幻馬」,展開蛻變之旅。

2025 金馬奇幻影展即將於 4 月登場!本年度主視覺正式亮相,由新生代知名插畫家徐世賢(Nic Hsu)繪製。以溫暖中帶有童趣風情的手繪插畫,上演一齣「金馬的魔幻旅程」。首度操刀奇幻影展主視覺,他以童話般細膩、又不失生活感的手繪風格,結合太陽、火焰、聖杯等塔羅牌的經典視覺元素,打造 6 種造型獨特的「奇幻馬」,展開蛻變之旅,為金馬奇幻影展揭開序幕。

2025 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TGHFF

插畫家徐世賢,首度操刀金馬奇幻主視覺

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徐世賢,曾獲指標性的英國世界插畫獎(WIA)圖書類新銳首獎,近年參與多場國際藝術展覽,也曾為公視《青春發言人》製作節目視覺包裝、為 2024 南國生活節設計主視覺、繪製《基隆 100 碗》和《文化桃園》等在地特刊等等,在當代插畫領域嶄露頭角。

今年是他首次設計金馬奇幻影展的主視覺,徐世賢表示:「畫中姿態各異的馬,就像身處不同人生情境的人們,想要藉此告訴觀眾,我們都是自己生命奇幻旅程的主角。變革不斷的新世界中,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向前,終能走向太陽高掛的藍天。」

2025 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
插畫家 徐世賢 圖片來源/金馬影展 TGHFF

加入塔羅牌元素,為主視覺增添奇幻感

徐世賢說到,他以 3 個關鍵詞「奇幻、舞台和旅程」為題,構思此次奇幻影展的主視覺。首先,他先將「舞台」和「旅程」結合,長長黑色的路就像舞台;而盡頭的藍天是看出去的鏡頭,也是最終我們每個人的嚮往。

「奇幻」的語彙則加入塔羅牌元素,他進一步分享:「一部分是這幾年我從塔羅牌和占星學習很多,我希望把我的故事加進去;且塔羅牌也是圖像解讀的藝術,相信這門神秘學的視覺元素能增添奇幻感。」於是畫面中出現了太陽、閃電、火焰、星星和聖杯......等蹤跡,並透過帶有異國風情的濃郁色調呈現。

2025 金馬奇幻影展主視覺
圖片來源/徐世賢

主視覺中的 6 組馬,除了像每一幕從舞台兩側推出的佈景,同時也是奇幻旅程的角色群。描繪一開始的愚人馬,背著行囊獨自啟程,接著遇見了魔術師,化身魔術顯化馬。途中纏綿另一匹美馬,喝下裝滿戀情的聖杯;窗外突有閃電火焰襲擊、高塔倒塌,成為惡魔入侵的惡馬王。接著風雨漸歇,湖水和星星安撫了逐漸平息的暴馬,此時旅途也將畫下句點,飛向藍天的就是走完這趟完整旅程,刀槍不入的銀盔馬

主視覺由充滿神祕基調又充滿希望的細膩圖像構成,不僅帶領觀眾身歷其境,更為即將展開的奇幻影展,留下無限遐想。除了透過 6 組馬展現主視覺背後的故事,徐世賢更希望大家都能在這條長長的舞台路上,看到不同階段的自己,一起踏上奇幻的旅程。

2025 年金馬奇幻影展將於 4 月 11 日至 20 日展開,選片指南將在 3 月 28 日舉辦,並於 3 月 30 日正式開賣。更多片單與周邊活動訊息將陸續公佈,如有興趣的讀者,請至金馬官網粉專查看更多資訊。

【DesignBIZ 專欄觀點】當數位設計師開始 Vibe Coding 的感性創作革命/李明

【DesignBIZ 專欄觀點】當數位設計師開始 Vibe Coding 的感性創作革命/李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當 AI 與 NoCode 工具進入設計流程,Vibe Coding 讓設計師得以用感覺主導網站氛圍,走進創作自主的新時代。

專欄人物介紹
版塊設計 Block Studio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自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後,即成立版塊設計。深耕設計領域逾十年,密切關注國內外網站趨勢,並梳理成自身觀點賦予新的定義與規範,持續透過作品、社群媒體與大眾互動,引領台灣網站動態特效領域發展及數位設計產業。曾任金點概念設計獎評審委員、台灣數十間大專院校設計系所評審及商業演講講者;擅長網站動態特效、介面設計、品牌識別、3D 動畫等多元設計,經典作品曾獲國內外設計獎肯定,涵括德國設計獎、AWWWARDS、臺灣金點設計獎,作品代表有台灣設計研究院線上簡介、可不可熟成紅茶、總統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

為什麼設計師越來越在意「氛圍」?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一打開網站,還沒讀到內容,心裡就浮現出「這個品牌感覺不錯」的直覺。這種「氛圍感」早已取代過去單純講求資訊架構或設計美感的網頁標準。當畫面樣式與字型選擇都日趨一致,真正能讓人記得的,往往是明確強烈的視覺、互動的節奏、物件進場的方式,或某段滾動時的情緒節點。當網站加入動態特效時,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與色彩,而是靠網站整體的體感來說話,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出品牌的個性與故事,讓使用者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

因此,越來越多設計師從「做出好看的畫面」轉向「如何讓畫面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式出現」。這代表一種創作觀念的轉向,數位設計師不再只是靜態排版者,而是網站節奏的導演,是數位情緒的建構者。

「網站不是頁面,而是一種氛圍體驗,一種能讓人記得的感覺。」

金色三麥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與感性設計的交會點

當設計師希望掌控節奏與氛圍,卻又不擅長撰寫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為關鍵解方。近年國際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視覺化的編輯介面,讓設計師可以透過拖曳、參數設定,就能完成切版、動態、互動等程度。這類工具更可以讓設計師「不用碰程式」也能參與網站的體感建構。這樣的進展讓設計師從單純設計稿,開始介入到頁面開發建構、動態節奏安排、特效互動選擇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術,而是讓設計師「腦中的感覺可以被製作出來」。這也是我開設 Webflow 動態網頁線上課程 的初衷,希望能將這種「設計師也能掌控互動」的創作模式,變成可複製的學習流程,讓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創作者也能主導網站的氛圍節奏。

而當這些工具已經讓設計師能夠做出基礎的氛圍調性,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那更複雜的互動效果與邏輯,設計師還能掌控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動態元件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Vibe Coding : 以「感覺」為中心的程式創作

這時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場的時候了!

程式設計過往被視為工具,但現在進入了「感受導向」的創作階段。Vibe Coding 並不是一種語法,也不是某個技術框架,而是一種新的創作邏輯。設計師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把「我想要圖片會根據滑鼠游標位置移動」這種「情境描述」轉換為具體可執行的語法片段。

指標性的 AI 工具眾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長使用 Claude.ai 來協助我設計製作,因為 Claude 除了寫作能力強以外,它也非常擅長撰寫程式。只要透過 Vibe Coding 這種自然語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應我完整程式語法 Demo,且還能夠下載。我將這些動態互動程式放入進 Webflow,接著調整更多動態細節、版型…等,改變了原本「設計想法完整 → 工程師實現」的線性工作流程,讓一場設計邏輯的轉變正在發生。

MCP 與 AI 協作:從語法到設計流程的共創

Vibe Coding 的真正潛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協定,成為你的共同編輯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過程中,語法生成的體驗非常直覺,但仍需我手動將語法放入 Webflow,調整節奏、控制觸發條件。這讓我開始思考:如果 AI 能讀懂我現在正在設計的畫面、理解元素的層級關係與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動判斷應該套用哪些語法、在哪裡出現?

這正是 MCP 正在實現的方向。它是一種讓 AI 能夠「看懂上下文」的開放協定。當 AI 能讀取設計工具中的元件架構、頁面狀態,甚至使用者體驗流程圖,它就不再只是被動接收指令,而能主動協助設計決策與技術實作。從「生成語法」到「理解脈絡並協作建構」,是 Vibe Coding 未來真正強大的潛力點,設計師將成為節奏與氛圍的導演,而 AI 會成為可溝通、能理解場景的協作編輯夥伴,讓「感覺、氛圍」也可以系統性建構。

claude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不是終點,而是感性創作的起點

過去,NoCode 常被視為降低技術門檻的解法,但當它結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讓設計師得以參與「感覺控制」,就像是一場感性覺醒,讓設計師從平面走向時間軸,從畫面走向氛圍,從設計者成為敘事導演。

我們不一定要會寫程式,但我們需要會「調整 Vibe」。這股新趨勢是一種設計角色的進化,讓這個時代持續檢視領域中各種角色的邊界與可能性。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3
Vol.153 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

4 個步驟 ╳ 12 種休息的設計,展開自我修復的 20+ 練習——獻給所有用盡全力的你。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