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頌死亡、赤裸情慾的主觀世界:日本歷年最大規模「克林姆展」東京、愛知巡迴展出!

2019/10/09
Aly Lin
歌頌死亡、赤裸情慾的主觀世界:日本歷年最大規模「克林姆展」東京、愛知巡迴展出!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分享
收藏
為了紀念克林姆逝世100週年,4月中開始舉辦「克林姆展 維也納與日本1900」巡迴東京和愛知......

眼神肢體充滿情愛和慾望的女性,圍繞在紙醉金迷的幾何圖飾裡,19 世紀末奧地利藝術家克林姆(Gustav Klimt)以情慾象徵生死的表現,不隨波逐流,不迎合他人喜好,創發為他獨特的藝術世界觀。

今年(2019)日本為了紀念克林姆逝世100週年,4月中開始舉辦「克林姆展 維也納與日本1900」巡迴東京和愛知,預計展出超過 20 幅克林姆的油畫原作,將是日本歷年來最大規模的「克林姆展」。

 

展出《茱蒂斯一號》等二十多幅原作

克林姆其實不算是多產的畫家,他下筆謹慎,再加上歷經納粹與戰火的波及,現存的作品數量不多,更有多件是壁畫,只能到奧地利當地觀賞,因此,這次日本展出克林姆 20 件以上的油畫原作,可說是萬眾期待的一場展覽。

雖然克林姆那幅最知名、奧地利國寶的《吻》(The Kiss)並未隨著來日展出,但仍有多幅重要作品,像是這次展覽的主視覺《朱蒂斯一號》(Judith I),以取敵人首級的沙樂美為題,原象徵著勇敢與正義,但克林姆畫中的女性卻眼神迷濛,唇齒微張,裸身將首級靠在腰際,搭配金色的幾何圖形,流露出赤裸裸性的慾望。

judith-full.jpg
克林姆,《朱蒂斯一號》(Judith I),1901年,油彩畫布,84×42cm,奧地利國家美術館藏。© Belvedere, Vienna, Photo : Johannes Stoll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另一件克林姆為了維也納分離派(Secessionism)展覽所創作的大型壁畫《貝多芬壁間橫飾帶》(Beethoven Frieze),將會以全長 34 公尺的複製品形式展出,這件根據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最後樂章、席勒原詩「快樂頌」為寓意的壁畫,三面牆三道主題,再加入金箔、玻璃、珍珠等素材,為克林姆「黃金風格」的傑作,展覽透過原尺寸展出,讓觀者身歷其境在畫家深具魄力的表現手法中。

beethoven-fries-three-full.jpg
克林姆,《貝多芬壁間橫飾帶》(Beethoven Frieze),1984年(原尺寸複製/原作1901-1902年,216×3438cm),奧地利國家美術館藏。 © Belvedere, Vienna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確定追加展出克林姆代表作《女人的三個階段》

克林姆在《吻》之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當屬這幅《女人的三個階段》(The Three Ages of Woman),也是日本首次公開展示的作品之一。「生命的循環」一直是克林姆很感興趣的主題,畫中的年輕少婦將嬰孩抱於胸前,沈浸在母愛的溫柔當中,兩者與身旁衰老乾癟、以手捂臉的老婦人,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也意味著生命的美麗和哀愁,絕對是這次觀展最重要的作品!

die-drei-labensalter-full.jpg
克林姆,《女人的三個階段》(The Three Ages of Woman),1905年,油彩畫布,171×171 cm,羅馬國立近代美術館藏。 版權Roma,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Su concessione del Ministero per i Beni e le Attività Culturali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稻垣吾郎身兼展覽特別宣傳大使和語音導覽

「克林姆展」的另一個亮點,是由稻垣吾郎首次擔任展覽的語音導覽,淵源來自稻垣曾演出描寫貝多芬生涯的舞台劇《No.9—不滅的旋律》,因而對十九世紀維也納的藝術文化產生興趣。

他也曾在2018年春天造訪維也納時,親自觀賞了克林姆的作品,稻垣說:「克林姆作品中的華麗和細膩,以壓倒性的存在感吸引了我的目光,讓我感到不可思議的緣分。」這次的語音導覽中,更特別收錄他對第九號交響曲解說,以及親訪維也納的回憶。

東京克林姆展.jpg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除了克林姆的作品之外,展覽還搭配展出與他同時代在維也納活動畫家的作品,以及克林姆受影響的日本藝術作品,讓觀眾得以一覽當時維也納藝術圈的風格發展脈絡,更兼具整體的時代意識觀。

schlos-kammer-full.jpg
克林姆,《亞特湖畔卡瑪城三號》(Schloss Kammer on the Attersee III)1909/1910年,油彩畫布,110×110cm,奧地利國家美術館藏。 © Belvedere, Vienna, Photo : Johannes Stoll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eugenia-full.jpg
Gustav Klimt, Eugenia (Mäda) Primavesi, 1913-14 ©豐田市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helene-full.jpg
海倫·克利姆特肖像,1898年紙板紙59.7×49.9厘米,伯爾尼藝術博物館,私人收藏貸款。 圖片來源/Gustav Klimt: Vienna - Japan 1900 展覽官網

「克林姆展 維也納與日本1900」
東京展場
時間:2019 年4月23日(二)~7月10日(三)
地點:東京都美術館 企畫展示室
地址: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8-36
開室時間:9:30~17:30(星期五延長至20:00) ※入室為閉室前30分鐘
休室日:5月7日(二)、20日(一)、27日(一)、6月3日(一)、17日(一)、7月1日(一)
交通方式:JR上野站「公園口」徒歩7分鐘
東京Metro銀座線・日比谷線上野站「7號出口」徒歩10分鐘
官網:https://klimt2019.jp

愛知展場
時間:2019年7月23日(二)~10月14日(一)
地點:豐田市美術館
住所:愛知縣豐田市小坂本8-5-1
開館時間:10:00~17:30(入場為閉館前30分鐘)
休館日:星期一(但8月12日、9月16日、9月23日、10月14日開館)
交通方式:地下鐵鶴舞線「豐田市站」徒步約15分鐘
名鐵三河線猿投行「豐田市站」徒步約15分鐘
官網:https://www.museum.toyota.aichi.jp/exhibition/klimt/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