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河樂廣場」誕生幕後:土地徵收難題如何解決?壓力測試期之後的規劃?
2020/04/24 | 建築/空間 | 郭思妤
由 荷蘭 MVRDV 操刀的台南「河樂廣場」,將原本的中國城拆除改建為親水廣場。揭幕至今已 1 個多月,我們訪問到台南市都發局莊德樑局長,針對中國城產權問題的處理、開幕後 3 個月壓力測試期的措施、未來的規劃等三個面向,請他與我們分享「河樂廣場」項目的背景與現況。
透過「跨區段徵收」達成 100% 共識
河樂廣場的前身是台南市中國城,建築物蓋在蓋在運河盲段水域上,70 年代完工後曾經風光一陣子,但台南市的商圈逐漸往東移動,中國城也開始出現治安問題,店舖無法持續經營。莊局長表示,「中國城有兩個街口,前段 7 層樓,後段 10 幾層樓,中間隔著中正路。本應接到運河的中正路路尾被中國城擋住,對當地治安、環境條件都不是很好。」
然而,前後兩棟建築物共有 200 多戶所有權人,為獲得 100% 的拆除共識,台南市都發局花費 1 年的時間,終於達成目標。莊局長表示,當初在賴清德擔任台南市市長任內,決定開始啟動中國城的拆除工作,但由於整棟建築屬於私有土地,補償需要好幾十億的經費。因此,市府將中國城和其對側的私有土地相結合,進行跨區段徵收,用出售的所得來補償原本的住民。跨區段徵收的方案大幅提升了地主的意願,也促成此案的進展。
此外,台南市政府跨局組成工作團隊,對於持反對意見的住戶,逐戶拜訪說明,並在中國城現址成立辦公室,長期有市府同仁進駐,有疑問的住戶隨時可以會商,取得權力或補償。費時約 1 年後,終於獲得中國城所有權人 100% 的同意。
各面向的壓力測試與對策
河樂廣場於今年 3 月 7 日正式啟用,隨即進入為期 3 個月的壓力測試期。為提供優質環境,訂定每周二為休園日,將進行水池清掃和設備維護,不過 B1 樓層的夜間照明將照常打開,民眾仍可在附近街區散步,享受夜晚時分河樂廣場燈光搖曳的愜意。
開放初期遇到的疑難雜症,台南市都發局皆一一解決。一開始由於機車格不足,許多民眾隨意停放機車,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品質。都發局在一周內即新增了 170 個位子,目前約有 200 個機車格供前來河樂廣場休憩的民眾使用。
關於民眾針對水源、水質的提問,台南市都發局莊德樑局長表示,河樂廣場採用 24 小時自動水循環系統,水源以雨水為主,降雨量低的枯水期則會使用自來水做替代。另外,關於登革熱的疑慮,台南市府的因應措施是,將水池深度依季節調節,尤其在登革熱旺季,可以把水降低到 2 公分的高度;若有疑慮,完全不放水也沒有關係,水池曲面的底部也有其趣味性。
此外,為維護環境整潔,將宣導「市民使用規範」,其中包括:毛小孩不落地、燈座不踩、禁止抽菸、吃檳榔。考量到寵物在水池中有可能對水源帶來影響,或是在水池中便溺等因素,因此有了「毛小孩不落地」的措施。「燈座不踩」則是因為河樂廣場揭幕過後,許多燈座被民眾踩踏或當成座椅,導致許多燈座毀損而訂定的守則規範。
河樂廣場的後續規劃
參觀過河樂廣場的話,或許會注意到地下樓層設有更衣間的設施。在同一層樓,未來也將有服務性設施進駐此空間,莊局長強調,不以營利為目的,河樂廣場還是一個公共空間,希望設施與這裡的水池有關連性,也可以提供飲料、餐點、衛生用品的販售服務,讓來到河樂廣場的人們,有得吃也有得玩。
多了這一層了解,才曉得了河樂廣場能有如此舒適宜人的環境,是出自背後多少單位、與相關人員的規劃與努力,台南市都發局也在 3 個月的壓力測試期當中,積極進行各種調整。期待 B1 各商家進駐時,功能更加完善、帶給居民和遊客一段歡樂時光的河樂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