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最棒50部原創電影:英國雜誌《Little White Lies》評選,《一一》《千禧曼波》皆上榜

2022/05/04
21世紀以來最棒50部原創電影:英國雜誌《Little White Lies》評選,《一一》《千禧曼波》皆上榜
圖片來源/IMDb
分享
收藏
英國電影雜誌《Little White Lies》列了 21 世紀 50 部最佳原創電影,不包含 IP 改編或智慧財產權改編的電影,影迷們一定要收藏!

英國雜誌《Little White Lies》是專門報導電影的雙月刊,以深入的筆觸和觀點撰寫影評、文化探討及電影界的大小事,是很多電影迷的收藏雜誌之一。近期他們提供了一份 21 世紀「最佳電影」的民意調查結果,列出共 50 部電影片單,比較特別的是,每一部電影都是真正的原創作品,不包含 IP 改編或是智慧財產權改編的電影,因為他們認為觀眾渴望的是更多不一樣的內容,而不是更多相似的主題。(片單在文末)

細膩描繪愛情糾葛的經典作品

片單裡不乏愛情主題的電影,但有幾部經典之作是絕對不能錯過的!王家衛所導的《花樣年華》由梁朝偉和張曼玉主演,整部戲的畫面由深紅色和暗綠色交織而成,象徵著男女主角看似優雅卻又高度壓抑慾望的故事,短暫的相遇卻讓彼此永生難忘。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花樣年華》 圖片來源/IMDb

愛情科幻電影《王牌冤家》則是由凱特.溫絲蕾及金.凱瑞主演,他們透過「忘情診所」刪除戀人對彼此的記憶,對於深愛的人我們真的願意忘記所有關於他的一切嗎?如果能夠重來且還是一樣的分手收場,你還是想要跟對方擁有這段愛情嗎?是一部看完會充滿餘韻的經典作品。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王牌冤家》 圖片來源/IMDb

《愛在日落巴黎時》是「愛在三部曲」的第二部,經過一場年少的浪漫邂逅,9 年後的再度重逢更加刻骨銘心,導演擅長在對話中製造思考和引入情境,三部曲皆是如此。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愛在日落巴黎時》 圖片來源/IMDb

暗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驚悚懸疑片

奪得第 72 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寄生上流》由韓國導演奉俊昊所導,用黑色幽默的開場帶出其實黑暗的驚悚劇情,社會低層用盡各種骯髒手法依附在上流社會的人家中,而上流人看似高尚卻也幹盡許多不能上檯面的齷齪之事,真的會邊看邊替主角們捏一把冷汗。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寄生上流》 圖片來源/IMDb

《逃出絕命鎮》則曾榮獲 90 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透過懸疑的劇情探討美國的種族議題。故事開端原本都很平凡無奇,一名住在紐約市的非裔美國攝影師和他的白人女友一起到女方鄉下的家中見父母、共度長週末,抵達後男主角發現好幾名黑人男性都莫名消失,接著一連串嚇人的事件接二連三發生,令人看了心有餘悸。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逃出絕命鎮》 圖片來源/IMDb

《隱藏攝影機》是 2005 年的法國電影,由奧地利導演米開耳.韓內克執導,講述一對夫妻收到匿名人士寄來的錄影帶,錄影帶的內容為這個家庭的行蹤,讓家中頓時充滿恐懼不安的氣氛。由於丈夫是一位知名電視主持人,他們一開始覺得是粉絲開的玩笑,隨後又收到另外一捲錄影帶和卡片,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此部片同樣是用驚悚的劇情暗喻法國大暴動的社會事件。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隱藏攝影機》 圖片來源/IMDb

片單中還有許多主題以及來自各國的電影,像是描述家庭關係的《永生樹》、《巴黎日和》;以及四部台灣電影也有上榜,分別是由楊德昌執導的《一一》和侯孝賢所導的《千禧曼波》,以及蔡明亮導演的《不散》和《郊遊》都是非常老派經典之作;如果喜歡動畫片的人,《神隱少女》、《腦筋急轉彎》也是榜上名單。這麼多精采的電影,不如這週末就挑幾部原創電影來看,揭曉片中耐人尋味的劇情吧!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一一》 圖片來源/IMDb
最棒 50 部原創電影
《千禧曼波》 圖片來源/IMDb

50 部電影名單:

  1.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樣年華》(2000)
  2. Mulholland Drive《穆荷蘭大道》(2001)
  3. Parasite《寄生上流》(2019)
  4.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王牌冤家》(2004)
  5. First Reformed《牧師的最後誘惑》(2017)
  6. Phantom Thread《霓裳魅影》(2017)
  7. Get Out《逃出絕命鎮》(2017)
  8. The Tree of Life《永生樹》(2011)
  9.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燃燒女子的畫像》(2019)
  10. Syndromes and a Century《戀愛症候群》(2006)
  11. Before Sunset《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
  12. Eden《巴黎電幻世代》(2014)
  13. Goodbye, Dragon Inn《不散》(2003)
  14. Yi Yi《一一》(2000)
  15. Melancholia《驚悚末日》(2011)
  16. The Royal Tenenbaums《天才一族》(2001)
  17. The Master《世紀教主》(2012)
  18. Manchester by the Sea《海邊的曼徹斯特》(2016)
  19. Dogville《厄夜變奏曲》(2003)
  20. Cameraperson《攝影者》(2016)
  21. Bacarau《殺戮荒村》(2019)
  22. Ida《依達的抉擇》(2013)
  23. Berberian Sound Studio《邪典錄音室》(2012)
  24. Frances Ha《紐約哈哈哈》(2012)
  25. Margaret《瑪格麗特》(2011)
  26. Millennium Mambo《千禧曼波》(2001)
  27. A Serious Man《正經好人》(2009)
  28. Petite Maman《親愛的童伴》(2021)
  29. Stray Dogs《郊遊》(2013)
  30. Le Quatto Volte《靈魂的四段旅程》(2010)
  31. Raw《肉獄》(2016)
  32. Donnie Darko《怵目驚魂28天》(2001)
  33. It's Such a Beautiful Day《如此美好的一天》(2012)
  34. Happy Hour《歡樂時光》(2015)
  35. Ginger Snaps《女狼傳奇》(2000)
  36. Knight of Cups《聖杯騎士》(2015)
  37. The Headless Woman《失憶薇若妮卡》(2008)
  38. 35 Shots of Rum《巴黎日和》(2008)
  39. Inside Llewyn Davis《醉鄉民謠》(2013)
  40. Lost in Translation《愛情,不用翻譯》(2003)
  41. Blissfully Yours《極樂森林》(2002)
  42. Spirited Away《神隱少女》(2001)
  43.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and Spring《春去春又來》(2003)
  44. Inside Out《腦筋急轉彎》(2015)
  45. Tabu《禁戀》(2012)
  46. Whiplash《進擊的鼓手》(2014)
  47. Superbad《男孩我最壞》(2007)
  48. Synecdoche, New York《紐約浮世繪》(2008)
  49. Hidden《隱藏攝影機》(2005)
  50. The Duke of Burgundy《慾情勃根第》(2014)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