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大設計趨勢公開!AI 在設計中的角色還會再進化?設計師也需要文字力?

2024/12/26
2025 年 10 大設計趨勢公開!AI 在設計中的角色還會再進化?設計師也需要文字力?
圖片來源/LHCK・LMD・Compagnie et Cie・LAYOUT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關注創意領域的英國媒體《Creative Boom》,公開 2025 年的 10 大設計趨勢預測!AI 角色會有哪些變化?設計師變得更需要「文字力」?

隨著 2024 進入尾聲,2025 即將到來,長期關注創意領域的英國媒體《Creative Boom》,邀請多位產業意見領袖,透過洞悉觀點、總結現況,共同預測並勾勒屬於 2025 年的 10 大設計趨勢。

儘管 AI 的蓬勃發展,仍使它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但根據多位意見領袖的看法,AI 並非唯一值得關注的主題,正如物理學定律,每個動作都會引發等質量的「反作用力」,AI 的崛起,也催生了許多值得了解的「反向」趨勢;與此同時,時代的瞬息萬變,亦為設計產業帶來全新動態。

本文將一次整理《Creative Boom》所預測的 2025 年 10 大設計趨勢,與來自國際的產業脈動、影響洞察一同邁向嶄新的 2025 年。

值得關注的 10 個 2025 設計趨勢

#01 AI 角色再進化

「與 AI 有關的討論發生了劇烈變化——不管你愛它還是恨它,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那就是你再也無法忽視它了。」——《Creative Boom》

紐約創意工作室 Franklyn 的創意總監 Michael Freimuth 對此持正面態度,「作為相對早期的 AI 使用者,我很高興看到創意工作者不再畏懼 AI,反倒開始進行更多的實驗性探索。實際應用 AI,有助於緩解人們對它的焦慮與驚慌;了解 AI 的優勢與侷限,是種集體性的進步。」

midjourney打錯字 惡搞AI
創作者在 Midjourney 上故意打錯字,生成一系列知名地標的惡搞圖像,其背後隱含的諷刺性引人反思:在科技趨勢下,創作者如何定位自我、定義 AI? 圖片來源/mossymayn

事實上,除了有許多設計單位、創意機構,逐步將 AI 導入構思、製作的過程外,AI 更早已被嵌入在各式各樣的日常設計工具中,例如:Photoshop 的生成與修復功能、Google 搜尋引擎,以及能將簡單草圖生成為插畫的平台 Exactly.ai。

面對 AI 為設計工作帶來的便捷性,行銷顧問公司 Red Antler 的首席創意長 Kiser Barnes 預測,AI 在設計中的角色將不只如此,「2025 年,AI 可能從一個幕後的輔助工具,轉為實際的執行工具,超越構思階段,直接進入最終輸出的範疇,實時創建品牌資產與內容。」

而這樣的角色轉變,對於設計師的職能仍是不可忽視的威脅,除此之外,也可能進一步促成「一人設計工作室」的出現。

#02 設計師也需要「文字力」

日前,Open AI 推出的全新影音生成工具 Sora,可將文字描述轉化為影片,甫亮相便引發眾多討論。除了 Sora 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工具,是以文字描述作為指令,進一步引導 AI 生成圖像與設計延伸物,這也讓「文字力」,成為未來設計師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能之一。

sora_1.jpg
圖片來源/Sora
sora_6.jpg
圖片來源/OpenAI

過去,設計師需要具備「溝通性」的文字力,以向業主、合作夥伴溝通設計需求與作品概念;而在未來,設計師更需要透過文字,向 AI 清晰闡述設計的核心概念與製作細節,才能完整發揮 AI 工具為設計帶來的助力。

#03 回歸實體體驗

然而,正如前述,任何動作都會引發反作用力,隨著 AI 的強勢發展,不少意見領袖也認為,將出現一股強勁的「逆向」趨勢,也就是——回歸手工製作、以人為本的設計,並透過作品創造更緊密的群體連結。

這樣的趨勢,在零售產業尤其明顯,許多品牌重新調整了實體門市與網路電商之間的比重,試圖探索更多的現實體驗,這正好與 AI 促成的逆向趨勢一致,也就是「實體體驗的再次回歸」。

Heimstone x The Refreshment Club-Public pool
巴黎時尚服飾品牌 Heimstone 的全新概念店,以復古的美國公共泳池為靈感,打造創新另類、同時扣合品牌核心的沉浸式體驗設計。 圖片來源/The Refreshment Club

對此,品牌策略顧問 Six Cinquième 的共同創辦人 Miro LaFlaga 也有同感,「能夠在數位世界與真實體驗,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領域中找到平衡,並創造有意義的連結,這樣的品牌將能打動人心。」

#04 工藝復興

活在任何東西都可以一鍵生成的時代,工藝品的真實、深刻與真誠,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也引發了人們對工藝品的強烈需求,以及隨之而來的「工藝復興」可能。

Miro LaFlaga 也延續其對於「回歸實體體驗」的趨勢預測,表示自己身為設計師,將有責任更強調個性化設計、傳統工藝技術,並在工藝中回應更多關於「永續」的需求,這也是許多品牌正著重經營的核心議題之一。

#05 「永續」繼續成為焦點

「永續」仍然是設計產業中不可忽視的焦點,尤其在「包裝設計」領域更是備受討論,不光是是設計師,連同品牌方、消費者,都越趨注重環保實踐。

有趣的是,當永續意識開始融入設計,原本預期將造成諸多妥協或限制,但卻反倒激發了設計師與品牌的創造力,設計師開始擁抱有限的色彩選擇、環保材質,並在其中挖掘出全新的美感。另一方面,當永續成為「前提」,它也改變了設計的過程,讓設計更有意識、更深思熟慮,也創造出更符合品牌核心的成品。

2025 設計趨勢
圖片來源/@LAYOUT 2023
2025 設計趨勢
圖片來源/LHCK

#06 極簡設計 ╳ 極繁主義

多年來,極簡主義都是頗具主導地位的設計風格,不過,若從 2025 年的設計趨勢來看,倫敦品牌代理商 How Studio 的創辦人 Cat How 懷抱不一樣的見解。

他認為,在不久後的將來,極簡主義與極繁主義將會有大膽的結合。這意味著,人們仍然會擁抱極簡主義的簡約與留白,但與此同時,加入極繁主義中那些表現度高、令人意想不到的部分,例如:生動活潑的色彩、粗大的字體,以及其他多樣化的元素,進而形成一種既簡單又大膽,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美學。

2025 設計趨勢
圖片來源/LMD | Lucas Machado Design
2025 設計趨勢
圖片來源/Compagnie et Cie

#07 「聲音」作為設計的核心元素之一

2025 年的另一個新興趨勢,是「聲音」在數位設計中扮演的角色,將會變得更加重要。當聽覺的呈現形式更無所不在、更受歡迎,從網站到 App 領域,都可預期聲音將會有更具創意的使用方式。

一直以來,在設計網站時,通常會避免自動播放音頻的設定,但隨著上述聲音趨勢的發展,或許某些以聲音為主題導向的網站,將會改變這樣行之有年的作法。

2024 Spotify Wrapped
圖片來源 / Spotify

#08 設計門檻的降低,帶來更多實驗空間

「簡單、易上手的 Canva,不僅被視為是新手友善的 Adobe 替代品,也意味著人人都是設計師,或者都自認為是設計師,並因此創造了大量的內容。不過,這樣的設計流程非常依賴模板,並使得所有作品缺乏獨特性、差異性,隨著 AI 模型也被訓練著使用這些內容,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將會看到更多類似的產物」,品牌代理商 Tavern 創意長 Mike Perry 表示。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找到新的靈感、創造新的美學變得越來越困難,但這也為設計師們帶來機會,「設計門檻的降低,將帶來更多的實驗空間」,跨域、破框的設計思維,將有機會與演算法工整、乾淨的內容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

#09 健康成為新奢侈品

當健康成為當代社會中的重要話題,健康產業也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創新與投資,並為相關穿戴設備、個人科技產品的設計,迎來重大影響。

健康數據的視覺化,正在成為全新的奢侈品,此趨勢從最新的 Apple Watch 發佈會中,Apple 相當積極地強調了產品中的「健康」功能,便可略見一二。而健康服務的關鍵便在於,讓看不見的人體數據變得可見,並透過解讀數據,讓難以預測的健康未來變得可預測。

Apple Watch睡眠呼吸中止.jpg
隋昱嬋攝影

#10 不可妥協的「包容性」

談到「包容性」時,最常被忽視的其中一個面向,便是「年齡」。

當 Z 世代的分析洞察成為備受關注的群體,各界品牌也紛紛搶攻 Z 世代市場,但以英國為例,50 歲以上的人口其實占總人口的 40%,且掌握了高達 80% 的財富。

因此,在 2025 年,包容性設計將變得更為重要,設計應深入融合不同文化、年齡、性別消費者的需求,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模式,確保每個個體都能感到共鳴,且有參與感。

面對幾乎觸手可及的 2025年,設計產業明顯正處於科技與人本、數位與實體之間的交叉點,那些能夠精準平衡這些對立元素,並使作品兼具情感共鳴與實用性的設計師、品牌,將站在趨勢的尖端,翻開新的設計篇章。

參考資料/Creative BoomJukebo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4
Vol.154 我們為家所選的設計

打開 9 個形狀不同的家・走進 20+ 種居住想像——致我們所渴望的理想生活。我居,故我在。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