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展覽體驗?從使用情境到認知歷程,設計該如何回應兒童的閱讀參與與感官探索?
專欄作者介紹
1978 年生,擅長新媒體創作,程式互動及錄像藝術,透過數位作品的體驗轉譯對社會文化現象觀察,對大眾提出反思的觀點。2008 年創立 dosomething studio 工作室,以用戶體驗為主要核心,透過策略、創意、設計、傳播四種維度,將藝術思維融入於商業中,提供品牌建構、數位策略、影像設計、數位傳播、策展...等跨領域的商業服務。作品曾得過第 32 屆金曲獎最佳 MV 獎、PromaxBDA Asia Best Sting, Gold Award、IF design Award、Red Dot Design Award、Golden Pin Design Award。
受孩子喜愛的展覽,不只是可愛圖像或球池玩具。過去對兒童展的想像,其實充滿刻板印象。成為父親後,我開始重新思考兒童權益,也從策展角度認真審視:什麼樣的展覽,才真正適合孩子?
今年受台北書展基金會邀請,為 2025 台北國際書展童書主題館「童話奇遇記 Mini Wonderland」策展,便是一次從頭理解兒童觀展需求的嘗試,孩子在商業書展中,需要怎樣的展覽體驗?
重構兒童觀展情境,從田調開始
童書的主要讀者是 0 至 12 歲的孩子,他們對圖像、文字的理解能力有所差異。從學齡前以圖像為主的繪本,需要親子共讀;低年級可透過注音逐步閱讀,偏好橋樑書;中高年級則能獨立閱讀圖文或科普書,對情節的需求也更高,而真正決定是否帶孩子參觀書展的,往往是家長或老師。對他們而言,書展是與孩子共同選書、實地翻閱的機會,減少「買了卻不讀」的風險。相較書店童書區選擇有限,書展更適合當作親子共選書的場域。
設計孩子真正能參與的展覽
傳統展覽方式對孩子吸引力有限,數位體驗是展覽的趨勢,多以手機為主要媒介,但多數孩子尚未擁有手機。因此,我們捨棄個人裝置,設計出可使用 ID 卡的互動系統,讓孩子在展場內建立帳號、記錄體驗。
互動設計也從兒童視角出發,包括視線高度的調整、注音與語音導引的搭配,讓孩子更容易理解與操作。我們整合過往策展經驗,建立一條孩子能輕鬆投入的參觀腳本。
一場好的展覽,不該只留下記憶,更能留下紀念,就像遊樂園販售雲霄飛車照片的經典場景。這次展覽希望讓孩子帶走的是「與體驗有關」的禮物,而非純粹的贈品,於是我們設計的展覽禮品,結合故事體驗與個人化互動,讓孩子不只能玩得開心,更能帶走一份專屬自己的回憶。
商展的核心價值:從人流轉為金流
商展不是純展示,更是產業的聚合場。我們觀察到,開館前各書商業務常進行業績目標喊話,展現強烈的銷售導向。
因此,官方展覽不只是吸引觀眾進場,更應引導他們前往攤位購書。今年,我們與參展書商合作,設計問卷與推薦書單,明確定位他們主打的作品,目的是讓每位孩子都能找到適合的書,同時為書商創造業績,發揮書展的最大價值。
逛展即冒險:屬於孩子的故事旅程
此次策展主軸——「童話奇遇記 Mini Wonderland」,透過一場奇幻故事冒險,引導孩子成為故事主角,從互動體驗中找到專屬的閱讀選書,進而將觀展人潮導入書商攤位。
展區體驗的設計:
➊ 奇遇的起點
小朋友在第一站領取體驗卡,拍照並完成心理測驗,即可獲得個人推薦書單。掃描體驗卡還能下載現場拍攝的照片。
➋ 冒險的路上
在數位表演區,孩子將透過 ID 卡化身故事主角,親眼看到自己出現在迷宮書架中,體驗沉浸式故事旅程。
➌ 巨人的國度
在投影互動區,小朋友將看到「巨大化」的自己與虛擬城市互動,還能帶走一張巨人紀念照。
➍ 想像力的魔法
策展論述區展示 70 本徵選童書,配合 16 款主題推薦書單,讓家長能依據孩子的興趣與閱讀能力挑選合適書籍,並直接至攤位選購。
體驗完成後的收穫:
➊ 專屬推薦書單
根據心理測驗結果,提供適合每位孩子的閱讀清單,讓閱讀更有方向也更有趣。
➋ 個人化冒險童話書
孩子將成為故事主角,擁有一本專屬自己的冒險童話書,激發無限想像力與閱讀動力。
這次展覽透過實地田調與兒童觀展行為的深入觀察,重新定義兒童書展的可能性。不只關注展覽的趣味與互動性,更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設計出兼具教育性與體驗型展覽,讓孩子在玩樂中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