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Motion Graphic?從 Bito 甲蟲創意總監劉耕名的 5 個口袋名單認識起

2019/05/23
連雲誌
什麼是 Motion Graphic?從 Bito 甲蟲創意總監劉耕名的 5 個口袋名單認識起
地下連雲、侯俊偉
分享
收藏
Motion Graphic 是這個世代的平面設計,且早已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新的視覺經驗,只是常被錯誤的歸類動畫。甲蟲創意總監劉耕名推薦5家一定要認識的Motion Graphic公司。

「Motion Graphic 是這個世代的平面設計。」而它早已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新的視覺經驗,只是常被錯誤的歸類動畫。曾旅居紐約九年的甲蟲創意總監劉耕名,親身參與了這股浪潮,透過他的分享,一探Motion Graphic的風起雲湧。

Bito01.jpg
地下連雲

 
「在平面設計加入時間的因素,就是Motion Graphic。我們做的還是設計,只是這是會動的設計,是以動態來傳遞溝通。」劉耕名解釋,所謂的動畫不是傳統偏商業、有故事性的,只是單純的指一種視覺經驗,說故事的方法不一定是線性的;角色也不一定是人,可能是一顆球、一個方塊或是一個幾何圖形,被賦予生命後動起來。認識Motion Graphic不能從我們對動畫的理解切入,而得從平面設計開始。

他指著工作室牆上的海報,那正是Motion Graphic的始祖。

_MG_6843.JPG
海報,Saul Bass -《Anatomy of a Murder》(桃色血案)片頭的平面設計分鏡。 侯俊偉/© Shopping Design

 
海報內容是一九五九年的電影《Anatomy of a Murder》(桃色血案)片頭的平面設計分鏡,出自於20世紀中期最偉大的平面設計師Saul Bass。Saul Bass曾為許多電影製作片頭設計,透過簡單的物品或形象,揭露電影的基調與主題,並且表達出更深刻的寓意。這些片頭作品單獨來看,每一件都能成為獨立的創作作品。而Motion Graphic最讓人耳熟能祥的代表,還有電影《火線追緝令》那蒙太奇式、非線性剪輯的片頭設計。

 
由於當代所有的載體都在改變,過去我們依賴印刷,現在則是所有的東西都會動,影像氾濫,人們的視覺容易疲乏,如何去設計一個動態,精準的傳遞溝通,便成這個世代的趨勢。生活中不僅電影、影集片頭,歌手演唱會上螢幕播放的圖像、Music Video、甚至電視上所有會動的圖樣、字卡,都是Motion Graphic。

現在正是Motion Graphic風起雲湧的戰國時代,紐約時代廣場上舉目所見不再是LED廣告看板,而是Motion Graphic百家爭鳴,在廣告、電影發展重鎮如紐約、洛杉磯、倫敦等城市更是匯集了許多Motion Graphic工作室,個個風格獨特。於是,這次邀請劉耕名只能選出五家推薦時,著實讓他苦惱了一番。
 

01 Buck

「目前在紐約、洛杉磯都有工作室的BUCK是目前業界數一數二的公司,他們掌握視覺語言的能力非常強,很精準。」劉耕名表示,BUCK專注於使用插畫和圖像結合傳統動畫如cel-animation、stop motion等複合媒材,會用很鮮艷的色彩結合帶有手感的動畫,每件作品都引領潮流,他們不用很酷炫的視覺效果,很簡單但很精準,例如他們為Apple做的〈Designed by Apple〉都是幾何圖形,但是把譬喻表達的很到位。

Buck
http://buck.tv

 

02 HunterGatherer

Hunter Gatherer則是另外一家他很欣賞的工作室,「它是一人公司,導演叫Todd,我曾經跟他工作過一陣子,他是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在做Motion Graphic,當所有人都用電腦時,他會把所有的東西實際的做出來。」「這些公司都會有自己很堅持的一些事情,Hunter Gatherer的長處就是手作,他非常堅持這點,而讓自己的風格很明確,因為真實的事物會有不完美的地方,那是電腦做不出來的,像是裁切時會切歪或不平整,所以他的作品裡有那種真正的real object texture,有溫度、有力量。」

HunterGatherer
http://huntergatherer.net/
(編按:HunterGatherer這幾年已擴編,不再是一人公司了。)

 

03 Animade

第三家Animade則是擅長角色動畫(Character Animation),「即使是一顆球也可以是一個角色。我會很注意動畫有沒有做好一些細節或是情緒,他們有個作品〈Not like this! Like this! 〉介紹好的動畫跟不好的動畫的差別,可以看到他們在這方面的掌握真的很出神入化。」

Animade - London animation studio
http://animade.tv/
Animade on Vimeo

 

04 Prologue

「另一家Prologue公司是近代專注在電影片頭上非常成功的公司,他們領導了很多電影片頭的風格,在結合Life Action與字體上的運用很厲害,電影《亞果出任務》、影集《陰屍路》的片頭,還有《鋼鐵人3》片尾那段都是他們做的。」創立Prologue的Kyle Cooper就是前面提到歷史上影響最深刻的《火線追緝令》片頭的創作者。

Prologue Films  Iron Man 3 Main On End Titles.jpg
鋼鐵人3片尾的片段即為Prologue所做,他們在Vimeo上有一個專屬頻道,可以看到作品。 Prologue Films on Vimeo

Prologue
http://www.prologue.com/
Prologue Film on Vimeo

 

05 The Mill

最後,劉耕名推薦了與BUCK完全不同風格的The Mill。「The Mill原本是在倫敦,後來才移到紐約。他們早期專注在電影特效,近幾年開始做商業類的,他們現在非常專注在設計上,加強了設計團隊的陣容,有很多實驗性的影像,擅長於開發新的可能性,持續的在領導業界的設計風格。」

The Mill
http://www.themill.com/

本文出自2015年1月《連雲誌 Lianyun》第3期「影像閱讀手記」,由地下連雲企業社發行

首圖圖片來源=地下連雲、Shopping Design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