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趟字型採集小旅行!手寫創作、印刷字帖、電腦字型,台灣街頭老招牌裡的文字記憶
2019/01/21 | 創意靈感 | Hally Chen
你可曾注意生活周遭出現過哪些有趣的字型?你是否也曾把看板上特別的字型用相機拍下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走路不專心,因為網路社群平台和相關書籍的討論,開始留意這些每日擦身而過的文字。蒐集向來是研究的入門,這般透過攝影記錄下這些昔日留下、未來可能消逝的字體的新興興趣,我稱為「採集字型標本」。
採集文字,採集時代的片段
人類的文明當中,最重要的產物莫過於文字的發明,它開啟了文化知識的傳遞與紀錄。台灣過去50年,是全世界使用正體漢字最多的國家。二戰後的台灣,民生上大量的社會需求,從小麵攤的菜單、路牌、到政府機關外牆上的政令宣傳,透過手寫或是工具的複製,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字型。隨著中文字從中國來到台灣,因應本地的文化發展,產生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如同生物分類學一樣,產生從固有字體變化出的亞種,也有設計師獨創的特有種。這些公共應用字型隨著時代可以簡分為:手寫創作、印刷字帖、電腦字型3種主要來源。
手寫創作
手寫文字的趣味在於每一個人的文字都有不同特色,從筆畫的粗細大小到選用的顏色,各有不同表情。而手繪的海報與字體,會出現在紙、木版或是壓克力等不同生活的空間,這些手繪招牌往往充滿人情味,各種各樣的招牌也譜寫出過往台灣的共同記憶。
印刷字帖
70年代開始,街頭出現了許多以字帖為範本,老師傅們再描繪上色的招牌。因為字帖流通的緣故,造成了許多不同店鋪招牌,都使用同一種字型(楷書)的現象。因此許多台灣現存的老招牌,又以楷書的數量最多,說楷書是台灣過往歷史的字型典範也不為過。
電腦字型
電腦割字出現後,許多店家的招牌字開始使用電腦割字,雖然中文字型仍為大宗,但我們也慢慢可以在街頭上發現使用歐文或日文字型的招牌,街頭的招牌風景也變得更加國際化。
時代決定材質
以最初的手寫字來說,雖然中文書法本來就存在多種傳統字體,由於不同的書寫者產生的字體差異,在公共空間產生自我獨特的辨識度。這類字型標本最多的地方,莫屬公共場所的戲院與車站,早年的手繪電影看板、片名、政令標語、車站地名和商業廣告。時代決定材質,從5、60年的手工繪製到70年代的壓克力立體字,80年代風行的卡典西德貼紙切割,或是今日的電腦彩色噴墨輸出,我們從這些應用的方式,大致就能猜出是哪個時代的產物。
看似尋常文字,背後可能是一個世代的故事
台南和內灣的老戲院,現在還能看到手繪的字體與海報。西部幾個傳統的木造車站,還留有當年壓克力立體字,或是站務員手寫公告的毛筆字。就連停靠月台上的舊型車廂,車廂外的地名牌有時也藏著驚喜。仔細用心觀察周遭,有時幾個尋常文字,背後可能就是一個世代的故事。
書法體的亞種變化
台灣街頭許多老招牌愛用的書法體,就有不少亞種。台灣70年代製作的手繪招牌,大都是使用字帖投影在招牌材料上,師傅再徒手描繪上色,這種稱為「商用字彙」的字帖,現在少數書店或網路上還能找到,有楷書、黑體、美術體等各種字帖,不同出版社的版本字源也有好幾種。有時候因為招牌師傅徒手描繪的誤差,又變化出不同風味的亞種,造就出台灣20世紀後的城市印象。
8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電腦割字,招牌店開始使用卡典西德貼紙,買切割機器就附上如「獅王」這類的電腦字型,是另一段時代公共字型的主流。現在去店齡久一點的招牌店,還能見到老闆仍在使用。
老店字型最精彩!
商店招牌中,又以經營多年的老店字型最為精彩。這些店名的標準字,時常是當年找來重要人士提字,若是專業人士繪製的,還會反映出當時流行的時代風格。許多歷史建物,也藏著不少特殊的字型品種,像是台灣歷史上最早針對兒童用途、建於1916的北投兒童樂園,現今在馬路旁的舊門柱上還留有雋永的立體字。
全國現存最老的旗山區農會,建於1930年的建築物已經被認定古蹟,站在馬路上仰望後期增建的三樓外牆,還能見到戰後鎮農會時代縮寫的「旗鎮農」,透過由右至左的青銅字,留下時代的年輪。
這幾年許多設計師將文化創意開始應用於商業設計,許多舊時代的字型風格又開始出現在新品牌的標準字設計上。在我這些年寫作採訪的記憶中,記憶最深刻的手繪文字,應該是當年花蓮金城冰果室牆上的菜單吧。那是該店老闆生前親手所書寫繪製,後來年邁的老闆娘為了睹物思人保留下來。該店營業的最後那幾年,仍掛在牆上說著故事。
更多Hally的文字標本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