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失物招領」──旅居柏林20年的簡銘甫如何看這座「非典型」德國城市

2019/09/17
簡銘甫
「柏林,失物招領」──旅居柏林20年的簡銘甫如何看這座「非典型」德國城市
分享
收藏
「柏林,失物招領」──旅居柏林20年的簡銘甫如何看這座「非典型」德國城市

跳上12號街車,我開始盤點栗子大街(Kastanienallee)。

二十年前,在這裡,我跟柏林舉了交杯酒,決定一輩子賴在這裡不走。當時覺得,柏林真是全世界最酷的地方!二十年過去了,從寫《乾杯柏林大街》到現在,我好奇,這裡還有多少殘存的人事物,等待我去認領。柏林是否還是那個我認得出來──「全世界最酷的地方」?

我沒有多想,就在晨曦咖啡館(Café Morgenrot)附近下了車,二十年前,我是他們的鄰居。人間五月天,栗子大街上花開得厲害,一個個冰淇淋甜筒似地掛在樹上。我點了杯啤酒和一盤玉米片,這裡還是當年那個左派集體咖啡館,只提供素食主義者食物。隔著老木窗望向中庭,同志之家(Tuntenhaus)還在,他們的庭院仍舊維持著無政府主義素人藝術的格調,我行我素。儘管門面樓上掛滿「資本主義去死!」、「我們就是賴著不走!」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語,但二十年來,這群老左派依舊毫髮無傷。

圖說明

簡銘甫魔椅、加工廠、地面補給數家選品店老闆,也身兼學校咖啡及找到咖啡創辦人之一。熱愛旅行與採買舊物,長期旅居台北及柏林兩地,著有《乾杯柏林大街》、《唸舊──跟著市集去流浪》。

其實當初接下此次邀稿時,原本只打算待在家中、或是坐在百無聊賴的飛機機艙裡,召喚一下舊日柏林的回憶,再動動手指頭把它寫完。但天底下就是沒有這麼便宜的事,無論怎麼天靈靈地靈靈,我的腦袋就是不聽使喚,毫無靈感。其實之前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已經不再去更新這個記憶中「熟悉」的城市,即便我們朝夕相處。一直到搬去郊區的家之後,才驚覺自己生活裡少了一大塊東西;感覺好比在機場轉機時,遺失了所有隨身行李。如此夢裡醒來身是客的切身感受,讓我驚惶。於是,我開始利用各種機會來盤點我的柏林,看看到底是什麼熟悉的感覺不見了,失物招領。

“Arm aber Sexy”(窮,但是性感)這是2001年,英姿煥發的Wowereit剛上任柏林市長時,天外飛來一筆、替這個城市贏得滿堂彩的注腳。當時我剛結束了柏林的流浪,回到台北,開了生平第一家咖啡館。那個千禧年的時代,彷彿全世界都充滿機會,全球化風潮剛站上浪頭、dot com公司熱潮正火,柏林則重新成為兩德統一後的首都,蓄勢待發。接下來的幾年,我又回到了柏林,把自己的柏林初體驗,寫成了《乾杯柏林大街》。我幾乎把自己當成了柏林無國界大使,帶讀者們去逛週末跳蚤市場、寫一些太陽底下不斷發生的新鮮事、分享哪個城區開了什麼概念的店、記錄文青們Hipsters又發明了什麼小確幸等等。

一直到某一年,當新聞報導柏林首度超越巴黎,成為歐洲最多觀光客造訪的城市時,我登愣了一下。這個城市,除了鬼魅般的東德情調、不斷重彈的圍牆老調之外,到底有什麼是可以吸引每年數百萬觀光客前來朝聖的?我這麼問著自己。

2014年的聖誕節前夕,降著小雪的柏林天空下,我來到市政廳門口。大門警衛什麼也沒說,直接開門便讓我進入。市政廳氣派的階梯上擠著滿滿的人,裡面有一大部分是LGBT的同志,他們到此歡送這個德國政治史上首位出櫃的同志市長,也是最受他們愛戴的市長離職。那年冬天,柏林送走了在位十三年、被許多保守黨政敵暱稱為「Party市長」的Wowereit。他的引退,也標誌著柏林浪漫公關時代的結束,進入一個務實行政的時代。

過去這十年,為了營造首都欣欣向榮的景象,資本家張牙舞爪地接管了柏林,替柏林穿上國王的新衣。過去那些經年累月遭無政府主義者佔領、甚至已經融入城市成為另類風景的Squat house,瞬間被掃蕩一空。許多大型閒置空間被開發商承包,結果不是開旅館就是大型商場。全球化的商人把柏林弄成了一個速成、大而無當的購物中心,以為引進了國際知名連鎖品牌,就是觀光票房的保證,結果恰恰相反。看看波茲坦廣場上新開幕的Mall of Berlin,因為來客數太少,裡面商家的店員都快得了憂鬱症;已經開幕兩年的Bikini House,還有一半的樓層面積尚未招商完成。再看看每況愈下的腓德烈大街(Friedrichstrasse),老字號拉法葉百貨只剩下美食街還能撐場面,其他單調的店面則乏人問津。

由此可見,任何想把柏林變成「政治正確」範本的想法,下場都不會太好。這裡房價緩步上揚沒錯,但是不太有人炒房;這裡城市很大,但不是每個人都想買車,騎單車的人反而更多。柏林人逛超市,絕對比逛百貨公司來得興致高昂,這個城市標榜多元文化,甚至被稱為「小伊斯坦堡」,土耳其商店處處可見。但也因為政治沒那麼正確,柏林至今連一個像樣的國際機場都沒蓋起來,彷彿這件事急不來;反倒是要接納大批難民的這種人道救援行動,柏林人表現得比誰都還急。門可羅雀的大型商場,讓櫃員傻站一整天,望穿秋水;但是小街區裡,雨後春筍般開起的各式小店,客人反而絡繹不絕。

這就是柏林「非典型德國人」的註冊商標。要順利跟柏林接軌,就得順著柏林這種「混血王子」的性格。如果你問柏林以外的德國人,幾乎所有人都會蓋棺論定說:柏林人不是德國人;更激動一點的人則會說:柏林根本不屬於德國!大家來柏林看圍牆、看東德的歷史、看新的地標、逛新的商場、買中國油、買Rimowa旅行箱……那你就是來到德國的首都觀光,無誤。但若要真心喊出「柏林歡迎你」這樣令人滿心臣服的口號,恐怕得拿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膽量,直搗柏林人隱藏在每日生活圈裡的無名小確幸。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句中文成語,在柏林城區發展上,體現出非常具象的地理輪廓。80年代柏林圍牆還在時,西柏林簡直就像個烏托邦,就如電影《西柏林戀曲》(Herr Lehmann)裡所描繪的,一群有著避世想法的西德年輕人,住在被柏林圍牆圍起來的「民主孤島」:西柏林,醉生夢死。90年代圍牆倒了,東西德統一了,東柏林的Mitte跟Prenzlauerberg搖身一變,成了社會主義桃花源,年輕人覺得這裡酷極了,紛紛在這裡搞文化藝術活動,也開了一些先驅概念商店。千禧年過後,Friedrichshain帶領電音狂潮,成為柏林的派對天堂,許多歐洲窮學生們開始往這裡擠,義大利、西班牙、東歐移民隨處可見。而最近這十年,風水則又轉回到了西柏林。Kreuzberg跟Neukölln成了文青的最愛,許多英美人士也無視這裡「小伊斯坦堡」的名號以及聲名狼籍的治安,選擇在這兩區落腳。畢竟倫敦東城區、或是紐約布魯克林的治安也沒好到哪裡去。柏林就是這麼一個不設防的城市,各種潮流、次文化來來去去,沒有什麼禁忌,也沒有邊界,更不會互相矛盾。

在台灣時,我們常看不起文青,污名化小確幸。但是在柏林,他們都像是天邊一朵雲,或是路邊一朵野花,讓人賞心悅目。

週五Maibachufer的土耳其市集,以及週六Kollwitzplatz的農夫市集,是柏林小確幸的首選。來一趟土耳其市集,你就會感受到柏林世界村的魔力,沿著河岸展開的攤商,一望無際,裡頭大多是土耳其攤商,以極低的批發價格,此起彼落叫賣著各式蔬菜。攤位間不時還濃煙四起,原來是在現烤生魚和生蠔,當中還魚貫穿插著德國人的有機黑麥麵包、希臘人的醃漬食物、法國人的鄉村乾酪、義大利人的甜點,還有北非人現做的異國料理。家庭主婦很愛來這裡,因為這裡除了可以幫全家買到便宜的食物之外,還可以添購布料、廚房雜貨。自由行的觀光客也是,他們常走著走著,就莫名其妙買了好幾公斤的水果,彷彿已經準備在柏林旅館度過他們的餘生。文青們更愛來這裡,常在河邊即興演唱,曝曬他們滿溢出來的幸福,以及天使般熱愛的生活。

圖說明

Türkische Markt am Maybachufer 土耳其市集

如果說,土耳其市集呈現出來的,是柏林不拘小節的市井小民情調,那麼走一趟Kollwitzplatz農夫市集,你就會看到一派天真爛漫的中產階級風景。這個農夫市集一開始以「有機市集」聞名,後來因為周遭中產階級住宅群聚,市集海納百川之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優質自製食物、手作產品為主的市集,這個市集還有一個獨步柏林的特色:推娃娃車購物。看娃娃車的品質,以及媽媽們的穿著打扮,就知道這裏的小資密度,完勝各大市集。來這裡購物,不僅僅是採買食品,也同時是週末社交的重大儀式。光是看有機蔬菜攤位的排隊盛況,以及人們採買時,左一根蘿蔔右一根蔥的姿態,就知道這些人應該每週只下廚一次。但是,他們的心靈廚房,則會因為每週一次的採買感到滿載而歸。

圖說明

Ökomarkt am Kollwitzplatz 農夫市集

圖說明

Ökomarkt am Kollwitzplatz 農夫市集

提到文青,就不能避開柏林這兩年興盛的Street Food Market風潮。一些有創意的年輕人,開始利用一些閒置的傳統室內市場,每週固定辦一次路邊小吃節,像是每週四Kreuzberg的Markthalle Neun,以及每個禮拜天Kulturbrauerei的「路邊小吃吃不停」(Streetfood auf Achse)。這些市集從招商、選擇食物類別、安排攤位配置都別具巧思,台灣的刈包當然也雀屏中選,而且還每每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當然如此精心安排的成本以及媒體推廣也都反映在消費上。幸好,來柏林短住或是自由行的文青們一點都不介意,這裡才是他們社交的首選,多花一點錢,就可以跟世界各地來的朋友們,在這麼酷的柏林享受曇花一現般的幸福感,無價。

柏林近年來還有一個另類的週末小確幸選擇:泰國公園Thaiwiese,位於Preusenpark。這裡在春夏時,公園草地上常是滿坑滿谷的景象,數十個泰國小吃攤位,現場烹飪著泰國食物,沙拉、熱食、雞尾酒應有盡有。草地間不時還穿梭著幾個粗壯的泰國媽媽,現場提供按摩服務,隨處可見無限春光在險峰。似乎沒有人在意這裡的衛生問題或是買賣行為,柏林人不在意,因為他們骨子裡根本就不是德國人,沒必要如此「凡事正確」。

圖說明

Thaiwiese Im Preußenpark 泰國公園

指尖如此飛快寫著這些吉光片羽的同時,街車其實已經載著我換了好幾個地方,也來回盤點過好幾次我心裡所熟悉的柏林。雖然遺失的記憶不少,但是等待招領的新奇事物,卻似春風吹又生般,可以越寫越多。像是專營非洲咖啡豆的職人咖啡館Bonanza、Five Elephants,裡頭工作人員清一色都是說著英語的外國人。或是合作社型態的有機商店、標榜無包裝的食品零售店、自由心證給酒錢的「良心酒吧」等等。沒提到的,當然還有我最熟悉的假日跳蚤市場、doorman跩到離譜的電音舞廳Berghain,以及宛如世外桃源般,有光天化日的草地天體營,同時還可以遛狗、散步、騎車、野餐、賞鳥、划船的萬能公園Tiergarten。

圖說明

Tiergarten公園

但說到最後,我心裡最原鄉的那個柏林角落,說來見笑,其實是柏林的地鐵站。歐洲大城市裡的地鐵,沒有一個不是百味雜陳、破舊幽暗,但是柏林的地鐵站不僅如此。柏林地鐵站之於我,時而像哆啦A夢的時光機、時而像電影《駭客任務》裡,那個唯一沒有電腦控制,最後一批人類生活的世界錫安城。有時,它出奇寧靜地隱藏在一個雜草叢生的野外,像極了30年代的鄉間小車站;跳上一列車廂後,忽然又帶你來到星際大戰場景般的中央車站(Hauptbahnhof)。有些地鐵站,崩壞到像是第三世界國家,還有老鼠亂竄;有些則如布蘭登堡站,大廳明亮潔癖到猶如當代美術館。但穿梭在這些城市的不同節點時,你清楚知道自己身在柏林,感受得到這是一座給人居住的城市,一個眾裡尋他千百度、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活原鄉。

圖說明

中央車站(Hauptbahnhof)

以上所有這些聽起來,似乎都跟柏林作為一個國家首都、歷史城市的定義背道而馳。不管是小確幸也好,標新立異也好,或是生活裡一些無關緊要的枝微末節也罷,這些跟「偉大」、「經典」格格不入的「零碎」,其實都是柏林今天能夠開枝散葉,成為我眼裡那個最酷城市的有機養分。這些有機養分,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柏林人非典型的自由散漫性格,以及認定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丟我撿、廢物再生、環境永續的「過時觀念」。

其實說柏林反骨,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過時的說法。但柏林就是一個如此「不合時宜」的地方;越是過時的東西,反而越容易在這裡被看到無可取代的價值。如果我們今天還是要說:「柏林是一個性感的城市」,那絕對會是因為它無可救藥的過時。而過時,永遠會是最新的時尚。

攝影=簡銘甫

圖說明

本文出自《Shopping Design》91期「柏林」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