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8(Order.) 自由之境:那些我們身邊的平凡大事
2019年在台南成立實體空間的「Tu Xing/土星」工作室,由陶藝創作者黃虹毓與影像創作者彭奕軒共同經營。致力於陶藝授課、器皿販售、工作坊、展覽、出版、攝影、國際交流,並提供藝術家協作計畫。2021年3月,「土星實驗室 Soil Lab」進駐台南林百貨,除了從事台灣各地土質採集研究,並將陶藝工坊體驗搬進了大型商業空間。
土之練金術,百貨公司裡的陶瓷藝術工坊
土是什麼顏色?咖啡色、土黃色,大概會是多數人的回答。似乎只有在工地或農田才有機會見到大片赤裸裸的土地,人們對於土的距離越來越遠,想像力也越來越貧乏。今年三月在台南林百貨,「土星實驗室 Soil Lab」推出了「原土計畫」,把土壤重新拉回人們的視野。來自台灣各地的土壤被分裝在玻璃瓶內,並燒結成塊展示,原來土壤的色彩也可以豐富到排列出絢麗的光譜。除了藝術策展,土星也將陶瓷器展售與工作坊搬進了百貨公司,讓當代陶在商業空間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受到疫情影響,以文創百貨為定位的林百貨少了觀光性消費。但工坊、課程、展覽,「線下」限定體驗,反而吸引了更多當地人上門。
工藝魂與藝術魂的結合
離開週末人車鼎沸的台南市中心,拜訪位在安南區靜巷裡的土星工作室。打開門,店狗「吉利」立刻熱情搖尾巴湊過來問好,主理人黃虹毓正協助插畫家王擎樺,完成即將在林百貨舉辦的人生第一場陶瓷個展作品。此時「有時甘杯」茶空間主理人小蒨剛好擦身而過,「玩陶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結束自主練習的她意猶未盡將工具歸位,正準備趕回市區開店。黃虹毓說:「土星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收集了台南各路人才,他們來學陶,卻也帶給我們許多新的刺激和想法。例如,小蒨的節氣茶席會使用到土星製作的茶碗、蓋杯,我們就會一起討論茶具的設計。」
另一位主理人彭奕軒,在一旁默默沖好咖啡,端出了台南六甲土混日本瓷土,以絞胎技法製作的咖啡杯。望著杯面漸層的色彩,像等高線,也像樹木年輪,一圈圈盪漾的原土色彩充滿生命力。無論生活或工作都是最佳拍檔的兩人,在2014年還在念台南藝術大學研究所時,創立了土星這個品牌。「當時我做陶,擅長商業攝影的奕軒就負責拍攝,他的記錄讓土星得以被看見。也因為作品全被用心記錄,集結成冊後就成了他的攝影集,我的作品集,也讓我能清楚梳理自己的創作脈絡。」黃虹毓感性地說。
建立屬於台灣的土壤圖書館
黃虹毓作品中大量展現的絞胎技法,其實遠從唐代就存在,雖然不難卻費工,必須使用不同顏色的陶土拼疊後製成陶板,再捏塑成想要的器型。絞胎本身豐富的層次變化,吸引黃虹毓從開始習陶就一路鑽研至今,而且坯體幾乎不上釉,最多為了讓食器容易清潔只在器皿裏部上透明釉。
絞胎也間接開啟土星對於土質的調查研究。對陶藝創作者來說,「土」其實是最根本的課題。但無論是學院體系或者陶藝教室幾乎都使用購買的陶土。因為對手裡的土認識不深,每當遇上品質不穩定,或操作不順手,便常常令人束手無策。既然練出好用的土是基本需求,不如就從研究自己腳下的土開始吧!土星著手在地土質測試,包括曾是磚瓦業重鎮六甲的磚土,以及台南關廟土、林口紅土、苗栗卓蘭紅土、台東都蘭土、長濱土......等。也持續廣邀台灣各地的陶工坊、創作者、學者參與採集。土星將各地原土,及混入瓷土的原土,經窯燒測試。除了建檔,也會將完成測試的試片與數據寄回。彭奕軒表示:「日本藝術家栗田宏一的『土壤圖書館』計劃,花了二十多年的時間蒐集整個日本的土壤。我們目標是建構台灣各地的土質資訊,並協助原土數據的運用。」
黃虹毓接著聊起:「在習陶的過程,發現東方系統重經驗,西方則重科學。西方陶瓷工藝善用科學數據製陶,當藝術家把作品數據化,才會知道過程發生了什麼事,就像烘豆師的烘焙曲線。如果我們知道使用的土來自哪裡、特性、和進口土差別在哪,就能找到土適合的用法。」
成為藝術創作者的伴力:藝術家協作計劃
兩個桃園人卻選擇在台南創業。「有人覺得台南緩慢的生活節奏很迷人,但我們生活與工作的節奏都超快,一點都不緩慢。台南真正吸引我們的其實是因為容易找到空間大的工作室。」回顧2019年,當時土星工作室和彭奕軒另一個與香港藝術家合作經營的當代藝術空間「節點 Zit-Dim Art Space」,同時都在進行裝潢。剛好在最忙的時候,黃虹毓獲得了荷蘭EKWC歐洲陶瓷研究中心難得的駐村機會。工程告一段落後,彭奕軒也到荷蘭陪同虹毓一起進修。「這段駐村經驗帶給了我們關於未來空間經營的想像與願景,我們期許土星最終也能成為一座國際駐村中心。」
在EKWC,有各種陶瓷工藝技術顧問提供諮詢,包括材質的掌握、窯燒的控制......分工仔細,讓駐村藝術家可以獲得豐富的資源與協助。讓他們意識到台灣其實很缺乏像EKWC一樣具有協作功能的機構。當台灣藝術家需要使用到陶瓷元素的時候,大多都會選擇外包。「但我們希望土星可以協助藝術家去理解、應用陶這個媒材。」於是土星發展出了藝術家協作計劃,以技術和設備支援想透過陶瓷媒材完成創作的藝術家,至今的合作已超過10檔展覽。收取費用的藝術家協作計劃,成為土星特別的商業模式。
在林百貨開啟的原土計畫,除了展覽,未來也將籌劃原土藝術季、原土研討會等活動。土星不斷以令人驚豔的新樣貌推出更多計畫性的合作,促成藝術家協作計畫、陶作課程推廣、技術性合作開發、工作坊、展覽、論壇與國際交流。而彭奕軒所經營的節點 Zit-Dim Art Space也與土星工作室相輔相承,將工藝與當代藝術連結起來,讓我們發現,原來談論陶,其實也可以很當代。
黃虹毓
土星工作室主理人。2015 美國Baltimore Clayworks 駐村交流,以及2018 荷蘭歐洲陶藝中心(文化部駐村第一位到此單位之創作者)。回國後投入土星工作室推廣陶藝創作。
彭奕軒
土星實驗室及節點 Zit-Dim Art Space主理人。2020年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美術雙年展之受邀藝術家,2019參與香港Art Basel discovery 展位之個展(亞洲藝術中心)。共同經營土星工作室,並統籌「原土計畫」與「藝術家協作計劃」。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8(Order.)自由之境:那些我們身邊的平凡大事 ,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