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區塊鏈、比特幣也曾經不被看好,然而當時的信仰者,如今已成為這個趨勢下的受惠者,我一直主張『要去找到自己的遊戲規則』,環境中永遠都會存在既有的條件跟限制,要麼接受,不然就創造新規則。——《放視大賞》品牌總監暨召集人顏伯駿
下午兩點,各方人馬集合在條通裡最酷的替代空間濕地,出席者以五大競賽類別分不同桌次:平面、動畫、遊戲、跨領域、行動應用等,全場極有默契地一身黑彷彿秘密集會。這場年度放視大賞評審團會議,從一張14隻來自未來的奇異物種作為起點的主視覺開始,我們看到今年《放視大賞》大張旗鼓超展開,將最新議題、想像力探索、科技的虛與實一一納入其中,準備接招。
今年放視大賞玩很大
《放視大賞》今年來到第12屆,一路以來蘊釀著創新、設計、科技的核心主軸,創意力即將從各層面蓄勢待發。熟悉《放視大賞》的人都知道,除了策展也具競賽特質, 最終將扣連產、學兩界所挹注的資源,專注輔導獎潛力創作者完成作品,媒合廠商,正式上架市場,例如2019 年柒伍壹遊戲團隊的「人生畫廊」即為代表作品之一。
今年第二度請到三頁文主理顏伯駿擔任品牌總監暨平面類召集人,圈出當下趨勢關鍵字,重新調整視角,期待設計者在學生階段,即有意識培養創新整合,不僅在過程中勇敢跨域,更期待每個人都能打造自己的產品。
放視新視角:區塊鏈、NFT、Metaverse
放視今年的視角為何,有什麼特別之處?顏伯駿說,這一年來很難忽視疫情、區塊鍊等趨勢議題,NFT以及Metaverse元宇宙更是大爆發,他鼓勵學生超前部署,要接受變異,不要自我設限。為了落實這個概念主張,本屆獎盃、手環、海報等數位圖像全部NFT化,並在台灣NFT平台OurSong 上架,同時藉此巧妙串聯會展現場的線下活動,進行實境遊戲獎項兌換。
這一切安排,都在為學生對接市場做準備,「因為要兌換,所以就要註冊,就會促成理解和使用。透過調查我們知道NFT目前在台灣尚未普及,實際操作的人大約只有5%,但我們鼓勵學生更多參與和了解,並非直接投入交易市場,而是在當代的思潮與趨勢之下,千萬不要缺席。」至少都先嘗試「SIGN UP」——這也是今年放視的大主題。
「SIGN UP」的意思,即是現代人都難免面對眾多數位平台,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換間,都必須要在不同平台間不斷註冊、登入不同帳號,層次不斷持續疊加,而不管是現存的已知,或是創新的未知,都要勇於註冊新身份。
「在轉換身份時,保持熱忱與好奇心,對於每個領域都主動參與,善用舞台與資源,才有機會跨域玩創意,不要只是被動參與,不要等事件真正發生,才成為最後的參與者」,顏伯駿說。
抓緊新創意,打造破除框架的舞台
如果說每個設計獎都有著不同DNA,《放視大賞》的DNA可以說就是科技,以技術為驅動主軸,除了大家習以為常的平面視覺、產品設計外,跳脫以往既定印象,涵蓋跨域、多媒體整合以及遊戲設計,與各領域創作者、導師與單位合作,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媒合產業端,讓未來新秀在學校畢業之後,可以順利進入就業市場。
而在顏伯駿加入後,除了大膽嘗試了新興趨勢議題、技術元素,也大玩跨域創意,「我自己觀察,放視大賞一直以來都相當積極擁抱突破,打破自身框架,從評審方式的規劃、實體展策,大中小各形式的論壇以及工作坊等,都在學界與產業之間,創造出很深刻的連結,很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世代更好的整合平台。
不只是打破傳統體制框架,更要建立遊戲規則
去年第一次接下《放視大賞》品牌總監,當時顏伯駿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想法, 提出「創造工具的人」為主題,與版塊設計合作寫coding ,打造一個介面系統,用那個介面系統產生主視覺,強調「視覺結果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它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因為在過去,大部分設計獎項中學生百分之九十都使用 Adobe軟體做設計,「在這個情況下,學生只是『使用現有軟體的人』,但在強調跨域共創的現今科技領域中,這樣的創作習慣其實是一種框架式的思考,也不足以應付轉變快速的現在甚至未來。」
「關於一生是否專做一件事,這是個人選擇,而我相信的,是創造。」——顏伯駿
借用《Metaverse漫遊指南》作者Manny Li的一句話,「世界上所有創新都是不斷疊加的成果,有時候是技術出來了,但採用者數量還沒達到關鍵多數,有時候是缺乏殺手級應用,讓人們從此願意擁抱新事物,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因此顏伯駿認為,在學生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準備進入全新環境,成為其中的一員」,而不只是「成為已成熟產業裡工具的使用者」。根據調查,目前台灣真正有接觸 NFT的人還不到 5%,學生則更少,基本上觀看居多」,而習慣總有一天會改變,時間只是遲早的問題,「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大學生90% 幾乎都有在用Discord,你有發現整個社群使用已經移轉了嗎?」
關於設計我們還可以思考什麼?
以NFT為例,顏伯駿認為,站在知識的浪上,先了解遊戲規則,就有機會更早了解NFT真正在玩的是什麼,「真正在玩的,是智能合約,因此寫智能合約的工程師、執行社群、媒體輿論的行銷企劃與公關團隊,加上大量的圖像設計師,這樣新型態的創業模式組合絕對不是單靠一個專業技能所能完成,但將會產生新專業能力的組合,也可能就是符合未來場的運作模式需求的趨勢。
「這是一個很大的願景,但我期待畢業學生的設計力能創造自己的事業,除了懂產品策略,也懂行銷,甚至懂媒體;在年輕學生普遍技術層面、視覺製作水準都快速進化的今天,若只談論美感,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時代?」——顏伯駿
Q&A
SD:連續兩年擔任放視大賞品牌總監,你為其注入的核心共識是什麼?
顏伯駿: 《放視大賞》這個平台特別多元,你會發現講求跨域的現在,不太可能同時「只做一件事」,然而對一件事情有所專注、有所追求,你可能因此要做許多事情,不斷地創造接近它的方法。一生是否只做一件事,這是個人選擇,我相信的,是創造。
原創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包含對抗大多數人的不相信,他們會告訴你很多準則,但重點是你敢不敢去想這件事,例如NFT到現在還是充滿爭議,充滿風險,但是信仰者想的是,交易量活絡,資源就可以流通,就可以產生與實際資產的對價關係,這就是觀點上的不同。
SD: 會鼓勵大家投入NFT交易市場嗎?
顏伯駿: 這完全看個人能力,原因是它真的是一個蠻特殊的市場,現在仍有許多炒作行為,也很有可能泡沫化,在Web 2.0就曾經造成許多網路泡沫,3.0當然也有可能,但是在泡沫化之後,它會找到更適應社會的方法。
NFT是一個新時代的模式,不要害怕它,先去了解,這對你的下一步會是很重要的關鍵,你會了解下一個世代市場的運作模式,作為一個與未來對接的橋樑,這也是放視大賞要切這個議題的主要原因。
SD:身為平面類召集人,你是如何思考評審團組成?
顏伯駿: 評審制度在去年經歷第一次調整,我希望評審不要都是設計師,像去年找了貝殼放大的創辦人林大涵,嘖嘖創辦人徐震,我覺得視覺設計師本身要有「產品能力」——設計畢業生不只是美編,而是有能力創造自己的事業。今年,從Metaverse大爆發看到新的契機點,我想的是,有沒有可能,自己創造平台?
這是一個很大的願景,但我期待畢業學生的設計力能創造自己的事業,除了懂產品策略,也懂行銷,甚至懂媒體;在年輕學生普遍技術層面、視覺製作水準都快速進化的今天,若只談論美感,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時代?
SD:用一句話來形容或定義「放視大賞」
顏伯駿: 持續進化的創意體。
2022 放視大賞
第12屆VGW放視大賞將於5/18-5/20登場,開幕典禮預計由姚仲涵、葉廷皓組成的音像藝術雙人組HH呈現Audio-Visual 音像表演,共同創造,即刻演出。也將在現場規劃秘密企劃——ARG實境闖關,結合展區作品打造30道實體關卡,透過 LINE官方帳號操作,觀展的同時闖關,用虛擬幣在展場交易。另有為期兩天的跨域共創工作,透過藝術家、設計師、學生三方合作,與音像藝術雙人組HH共同創作演出。展期三天中,都有國際論壇,包括美國Riot Games的首席設計師Stone Librande,以及設計師聶永真、楊士慶,OurSong創辦人吳柏蒼、美感細胞陳慕天的精彩對談。
採訪・撰文/Stanley 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