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雕刻藝術家朱銘於前日(4/22)辭世,享壽 85 歲,今日朱銘美術館於臉書發布一篇貼文,公開創辦人朱銘親手寫下的圓夢之語,令人動容。創作生涯逾 60 年的朱銘,在雕刻領域上不斷創作和精進,無論是在各大城市的重要地標、校園或美術館中都能看見朱銘大師的作品,總是無聲卻充滿力量地陪伴著每個經過亦或是駐足停留的人們。
3 大創作系列:鄉土、太極、人間
朱銘以 3 大系列為其創作脈落,在 1970-80 年代時期,以「鄉土」為主題,展現本土精神的大型雕塑;1980-90 時期開始創作「太極」和「人間」系列;2007 年開始則是在用色上有了突破。朱銘除了嘗試各種媒材創作之外,也為靜物注入「形」的韻律感和生命力,在日本、香港、法國等世界各地皆曾展出作品,透過藝術讓世界看見台灣,更於 2019 年獲得第十屆總統文化獎「文化耕耘獎」,無疑是台灣當代美術界的重要藝術家之一。
10 件朱銘經典創作精選
#1 鄉土系列—同心協力
目前於朱銘美術館館藏的作品〈同心協力〉,是朱銘 1976 年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個展的代表作。當時臺灣社會面臨了種種危機,呼籲回歸鄉土的聲浪也逐漸升高,〈同心協力〉刻畫出藝術家最熟悉的農村景物,恰恰呼應這股鄉土文化風潮,象徵人們齊心團結,一起突破困境。
#2 鄉土系列—牛耕年豐
8噸重的大型銅雕〈牛耕年豐〉是朱銘 1997 年的作品,朱銘過去曾住在江子翠,早年板橋四處農田,他以養姐一家務農的情景,應板橋農會之邀創作這件〈牛耕年豐〉,目前展於府中站前。
#3 太極系列-單鞭下勢
〈單鞭下勢〉是朱銘1986 年的作品,為「太極系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早期是以木雕呈現,這件作品以保利龍翻銅而成。就形式表現上,人物軀體力求簡化,手足與軀幹能見到藝術家快刀削過的痕跡,展現出《太極》恢弘穩重卻又流動自如的氣勢。
#4 太極系列-太極銅雕
朱銘的作品也常見於大學校園之中,〈太極銅雕〉位於中央大學文學院草坪內,二人對招,雙手相纏,如太極之圓融,渾然一體,富涵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央大學著名的地標之一。
#5 太極系列—仲門
〈仲門〉是朱銘 1986 年製成的銅鑄雕塑,是「太極系列」中最後一個大系列「拱門」的首件正式作品,〈仲門〉外形如兩人對招,跟學術切磋砥礪的精神暗通,現安放於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正門前。
#6 太極系列—拱門
這件作品目前安置在朱銘美術館的太極廣場上,是朱銘在 2001 年放大翻鑄作為送給朱銘美術館二週年的生日禮物。形體上已經不見人形,完全由抽象的量塊表現太極對招中「氣」的流動,將東方的哲學、精神精確地表現。
#7 人間系列─排隊
〈人間系列—排隊〉是朱銘2002年送給美術館的三歲生日禮物,由於朱銘美術館為戶外型美術館,80% 的展示空間都在戶外,所以參觀人潮易受天候影響,完成作品後朱銘幽默分享:「以後不管是颱風還是下大雨,美術館至少有十個人在排隊了!而且還在第九與第十人之間留了空位,歡迎大家一起為了參觀美術館排一次隊吧!」
#8 人間系列—紳士
〈人間系列—紳士〉是朱銘 2003 年的作品,以銅鑄而成,總共由18個等身高男性人物組成,身著筆挺西裝的人物,沒有過多的面部特徵,卻在裝扮與配件的安排上,透露出城市的生活面貌,也體現出朱銘對人間形象的細微觀察,曾在新北市民廣場、基隆國門廣場,以及芝加哥、廣東汕頭大學……等多地展出。
#9 人間系列─科學家
2007 年開始,朱銘「人間系列」的色彩開始轉變為白色,他嘗試以更純粹的造型和情境,開創一個新的創作方向。而 2009年發表的「科學家」系列,將改變世界的中外科學家用生活化的造型呈現,在朱銘美術館的「科學園區」共聚一堂,圖中的愛迪生和台灣諾貝爾得主李遠哲撐傘同行之貌,亦十分有趣。
#10 人間系列─芭蕾
〈人間系列─芭蕾〉完成於 2014 年,朱銘在此系列作品運用了多元材質創作各種姿勢的芭蕾舞者,藉由人物肢體的延展,將舞蹈重心的處理轉化到雕塑的平衡上,透過人物肢體與塊狀裙襬的形式,讓觀者強化了視覺的延伸性,並感受到芭蕾舞伶對完美姿態的要求。
朱銘美術館
地址:新北市新北市金山區西勢湖2號
時間:週二至週日10: 00 – 17: 00(16: 00停止售票),週一休館
官網:https://www.juming.org.tw/mainssl/modules/MySpace/index.php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juming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