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正式開館!首展〈未記持〉以基隆為背景,集結 22 組藝術家回望歷史記憶

「基隆美術館」正式開館!首展〈未記持〉以基隆為背景,集結 22 組藝術家回望歷史記憶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分享
收藏
追蹤
基隆美術館正式開館!開幕首展以「未記持」(bē-kì-tit)為題策畫,集結 22 組國內外藝術家,以基隆為背景,反映歷史、記憶與未來之間的複雜關係。

基隆美術館正式開館!開館首展邀請策展人林宏璋以「未記持」(bē-kì-tit)為題策畫,集結 22 組國內外藝術家,探索台灣十餘年來當代藝術的「歷史轉向」,並以基隆城市為背景,通過藝術家的田野調查和研究,反映出歷史、記憶與未來之間的複雜關係,展覽自 4 月 12 日展至 6 月 30 日。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延伸閱讀:「基隆美術館」亮相!改造自 35 年文化中心,結合宮廷與現代設計,2023 年 3 月開展

「未記持」以 5 大展區展出,重新思考歷史的意義與未來

「未記持」(bē-kì-tit)即是「忘記」的台語發音,展覽概念源自於對台灣當代藝術「歷史轉向」的反思,以及對基隆地方性的想像、回顧與展望。展覽透過藝術作為「物」的概念,探討了自反性歷史書寫的可能性,並對應了多個面向的記憶工程,從而串聯起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意識流動;並以空間裝置、錄像、攝影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新思考歷史的意義與未來的可能性。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本次展覽分為 5 大展區,分別是「定居殖民主義與殖民主義」、「先驗歷史物」、「冷冷戰」、「外置記憶的政治」、「檔案病」,分別探索不同主題下的藝術作品,展示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藝術家將透過視覺、聲音、影像等媒介,呈現複雜的歷史觀與身份認同,探索記憶、文化與政治的交匯點。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強大展出陣容,集結 22 組國內外藝術家參展

展覽集結 22 組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參展,包含第 56 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展藝術家 吳天章 、2024 日本寫真協會國際獎得主攝影家 沈昭良 (公視《藝術很有事》新片主角)、台灣知名攝影家 何經泰 、台灣紀實攝影先驅 鄭桑溪 、視覺藝術家暨新銳導演 致穎 (入圍第 59 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第 40 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得主 林羿綺 、越南電影導演 鄭明河 (曾獲法國坎城國際紀錄片展先鋒獎)等。此外,金馬音效師 周震 亦擔任藝術家 郭敬耘 作品的聲音設計,跨界合作與多元展示為本展亮點。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秦政德 作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林羿綺 作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未記持」展覽不僅是基隆美術館的開館展覽,更是對基隆和台灣歷史的挖掘與重建的再展示。展現基隆市政府對於綜合發展基隆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歷史,以及對藝術和文化領域的期望。

基隆市文化局局長江亭玫表示,基隆美術館以開館展為起點,以回顧歷史為開端,將展開基隆未來的新一步,日後將以基隆特色「委託行」及「港口」概念,引進國內外優良藝術展覽,並且培育基隆藝術人才及作品。讓美術館成為美學能量的交換場域,並讓藝術融入生活,以親民、同樂等體驗,讓民眾走進美術館就如走進巷口的委託行,在日常之中,即能汲取藝術、參與藝術。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未記持〉
鄭桑溪 作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將以地方作為根基,持續推動基隆及台灣的藝文發展,期待透過開館展覽「未記持」(bē-kì-tit)引領民眾進入嶄新的篇章,進入基隆的過去和未來,重新思考歷史與記憶的意義。

「基隆美術館」開館首展〈未記持〉
圖片來源/基隆市文化局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覽〈未記持〉(bē-kì-tit)
Keelung Museum of Art Opening Exhibition “Immemory”
展期:2024/4/12(五)至2024/6/30(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7:00,週一固定休館,逢國定假日及連假照常開館
地點:基隆美術館 1 樓、M 樓(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

參展藝術團隊
策展人Curator|林宏璋 Hongjohn Lin
藝術家Artists(按姓氏筆畫排列)|引爆火山工程Engineering of Volcano Detonating、王毓淞 Yu-Sun Wang、何彥諺 Yen-Yen Ho、何經泰 Ching-Tai Ho 、克里斯.馬克 Chris Marker、吳天章Tien-Chang Wu、吳家昀 Chia-Yun Wu、沈昭良 Chao-Liang Shen、周武翰 Wu-Han Chou、林安狗Anchi Ring、林怡君Yi-Chun Lin、林羿綺 Yi-Chi Lin、致穎Musquiqui Chihying、秦政德 Cheng-Te Chin & 游佳臻Chia-Chen You、張乃仁 Nai-Ren Chang、郭敬耘 Chin-Yun Kuo、陳飛豪 Fei-Hao Chen、彭弘智 Hung-Chih Peng、劉柏村 Po-Chun Liu、蔡國傑 Guo-Jie Cai、鄭明河 Trinh T. Minh-Ha、鄭桑溪 Shang-Hsi Cheng

基隆美術館開館展覽〈未記持〉(bē-kì-tit)
時間|2024/4/12(五)~2024/6/30(日) 地點|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
追蹤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圖片來源/Plan b、陳韻竹
分享
收藏
Plan b 與 Alife 作為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的團隊,如何管理近百名工作夥伴,有效傳授思考模式與企劃心法?5 個知識管理方法分享!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業,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夥伴最近舉辦了春酒及春季派對,這次活動不僅是歡聚的時刻,從前期籌備至活動當日的不同環節,剛好讓我有機會觀察團隊現況。活動前查看座位安排時,才驚訝地發現全體系已近百名成員。隨著招募對象的年齡層和職務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更有感管理制度與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團隊夥伴
圖片來源/Plan b

作為一個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工作的團隊,我們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有效率地傳授屬於 Plan b 的思考模式(mindset)?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認為相對完善的工作手冊——從企劃心法的提點、專案流程的各階段推進實務,再到各類文書作業的模板,期待讓夥伴更快上手。但 往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洞察或觀點,有時仍還是得經過一段實戰經驗的「對頻」後才得以發生。

由於每個人長期累積知識、資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建構了各自的思考模式,我們持續用以下方法,加速並完善組織發展中的知識管理。

廣泛吸收,累積生命經驗
我們相信作為腦力工作者,要吸收好素材作為原料,才會有好的產出成果。企劃的本質是與人溝通,瞭解不同角色的田野調查,就是跳出舒適圈累積不同生命經驗。擁有豐富體驗後,大家對於「好」的標準會更有共識。

整理資訊,建立知識庫
不論是廣泛地瀏覽,或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度爬梳,大量閱讀的過程可透過多人協作共同知識庫降低資訊落差。先建立共同資訊分類結構,便可在閱讀過程同步整理重點,減少後續再查找的時間。心智圖、筆記軟體、雲端共編都是我們常用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舉重,鍛鍊創造性思考
像鍛鍊身體一樣,思想也需要持續鍛煉和提升,培養創造性思維,可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觀看啟發性的影視作品、參與開放式的討論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實現。Plan b 夥伴在到職時,會拿到必讀書單,之後則透過每週 Input 表單在週會與大家交流分享。每月慶生的趣味問答範圍更廣,涵蓋浪漫韓劇、議題電影或社會時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建立 PDCA 循環,持續優化
運用時間的狀態,是檢視工作流程能否可優化的關鍵指標。為什麼她做這件事只要10分鐘,我卻要花 2 個小時?藉由拆解任務的步驟,發現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急迫的問題不重要,重要的問題始終不急迫」,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建立 SOP,降低下次從 0 到 1 的時間,運用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檢視組織狀態,確保持續學習成長。

可協助任務分類優先順序的艾森豪矩陣
圖片來源/Asana

現在只是現在,不要被現況侷限
最後,分享《The OA》影集中很有共鳴的一段話:

「西元 1954 年之前,世上從來沒有⼈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 1,609 公尺),⼈們認為這是人類速度的極限。有一天,一名英國選⼿用 3 分 59 秒完成了這項任務。六週後,又有另⼀位跑者以 3 分 58 秒破了紀錄,然後,一位又一位。現在,一個實力雄厚的高中生就可以做到。正是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事情才阻礙了我們。

“It’s our inability to conceive those things that holds us back.” ——《The OA》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