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就像「不會累的」代言人!專訪蒙納資深創意總監 Charles Nix:品牌要更有意識地選擇字體

2025/01/13
字體就像「不會累的」代言人!專訪蒙納資深創意總監 Charles Nix:品牌要更有意識地選擇字體
圖片來源 / 蒙納 Monotype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成功的品牌肯定都有認真地對待字體設計?Shopping Design 獨家專訪蒙納資深創意總監 Charles Nix,聽聽他對字體設計的策略與哲學!

日前,有「設計界最具創新力的公司之一」美譽的 Monotype 蒙納於台北舉辦「WOW TYPE國際字型論壇」,邀請來自國內外具代表實績的字體設計師,以字體設計為核心,展開一連串精彩的論壇。其中,蒙納資深創意總監 Charles Nix 的分享,更是令人印象深刻。Shopping Design 本次更獨家採訪到 Charles Nix,一探它字體設計的哲學,同時也透過他的視角,反觀字體設計之於當代社會的價值與意義。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Monotype 蒙納於台北舉辦「WOW TYPE國際字型論壇」,邀請來自國內外具代表實績的字體設計師,以字體設計為核心,展開一連串精彩的論壇。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延伸閱讀澀谷區標示字體來自他手!專訪字體設計師土井遼太:我想打造一款,數十年後仍被使用的字體

講起 Monotype 蒙納這間公司,可以追溯至 1887 年。該公司從印刷時代的金屬字模,到數位時代的字體呈現全數包辦,可以說是囊括了 19 世紀到 21 世紀不同載體的字體運用。透過字的印刷與傳播,為世界帶來了多元豐富的知識與訊息。

作為這樣一間公司的資深創意總監,Charles Nix 的背景也不容小覷。他自譽為設計師、字體設計師及教育家,他所帶領設計的 Helvetica Now、Walbaum 和 Hope Sans 字體受到廣泛的使用及喜愛。在品牌合作上,他曾為 M&M's 和 Progressive Insurance 設計了專屬字體,並參與了規模龐大的 Google Noto 項目。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Monotype 蒙納資深創意總監 Charles Nix。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延伸閱讀超越文字侷限!蒙納設計師 Charles Nix 與土井遼太聯手,解構品牌識別的全新可能性

對於字體的靈感與敏銳度,來自於 Charles Nix 過往生命經驗的累積。他在加入 Monotype 蒙納之前,曾經與友人共同經營一間小型出版社,期間設計了數百本書籍,並負責書籍設計、裝幀、製作等所有環節,從撰寫提案到出版印刷,完整地建構了他的字體表達能力以及整合能力,更使他對字體在「品牌建構中的運用」有了獨到的見解。

此次,榮幸能深入訪問 Charles Nix,談及字體設計之於當代社會的意義,同時也探索品牌在運用字體的過程中,如何透過好的設計加深表情,更完整地表達核心的使命。

字體設計是一種有意識的表達

SD:在 Charles Nix 的諸多專訪中可以發現,您非常強調「字體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以及「字體如何為品牌創造更大的影響力」。好奇您認為:在現在多以圖片、影像為主要閱讀、接收資訊的方式下,字體的影響力為何擴大?人們讀的字愈少、或者習慣愈簡單的文字進行表達,此時字體設計的重要性是會攀升還是銳減呢?

Charles Nix:這是一個非常深思熟慮的問題!字體影響力的擴大有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就像你提到的,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以視覺溝通為主的時代,但即使是在以影像為主的平台上,例如:照片、影片的社群平台,字體依然無處不在,它提供上下文、當作註解,有時甚至成為視覺的一部分。

在微觀層面,一個註解就能完全改變人們對影像的看法。因為「語言」和「字體」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影像所欲表達的意義。舉個例子,大部分人去博物館時,看到一件引人注目的藝術品,都會閱讀旁邊的小標籤,因為它幫助人們「看懂」。

而在宏觀層面,我們集體趨向使用更少的文字、但更大的字體,這讓我們與字體的細節「面對面」。反而是因為文字變少了,使我們對字體的文化意識比以往更高。那些擅長選字體的人,其實就像擁有一種「超能力」,能微妙或明顯地影響觀眾。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由 Charles Nix 所主導設計的 Helvetica Now 字體。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SD:您曾在訪談中提到,字體的「外型」會影響到閱讀者感受到的氛圍,進而影響他對於該文字內涵的理解。如果是這樣的話,品牌在選擇字體時,應該進行哪些分析或考量,才可以選擇到真正適合情境的字體?

Charles Nix:我們經常與品牌合作,引導他們去了解字體中的細節,並把這些細節與品牌價值、使命和目標受眾連結起來。

這是一個多階段的過程。首先,要進行的是基礎的字體教育,例如:字體是如何設計的、字型構造的原則,以及大家對字體形式的集體聯想等等;接下來,我們會和品牌進行深入討論,讓不同的利益相關者一同參與,探討經典字型設計,以提升彼此的共識。

我們是字體專家,透過這些過程,能看到並操作字體的細節,以符合品牌需求。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客戶學會辨識和描述字體的影響力,讓他們在字體選擇上擁有更多主動權。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SD:過去,僅有印刷專業人員才能真正了解或者擁有字體,然而現在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擁有自己鍾愛的字體、每一個人也都能使用字體,這樣的轉變對您來說有什麼樣特別的意義嗎?

Charles Nix:更多人理解何謂字體,意味著他們能更有意識地選擇字體。

這些選擇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但至少是有目的的。在 21 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排版設計師」,我們每天都在使用字體(如:作為自媒體發布任何素材)。隨著時代進步,我們的字體使用能力會大幅提升。現在這個階段,有些時候可能還像青春期一樣有點尷尬,但隨著時間,我們會越來越有自信,排版也會變得更自然。

SD:如果字體是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您是否會把「設計字體」當成一種創作?

Charles Nix:當然!我完全認同字體設計是一種創意表達。

雖然我們常會被字體的功能及價值吸引,以為它只是溝通的基本工具,但字體其實還有更高層次的價值。例如:它有經濟價值,因為人們會為了授權字體付費;它也有可信度的價值,因為字體的外觀會影響語言的說服力;此外,它還能讓你想溝通的訊息與眾不同。這些價值都源自字體的創意品質,而製作字體就是一種創意追求。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字體可以訴諸一種情感表達,讓品牌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核心思想。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成功的品牌,肯定都有認真對待字體設計

SD:字體設計可以傳遞情感,這件事情聽起來是非常感性的,每一個人對於不同圖像所感知道的訊息有可能有所不同,字體設計師如何在設計字體時確保閱讀者擁有一致性的感受?或者真正傳達出該字體想要傳遞的情感或訊息?

Charles Nix:任何藝術形式都有主觀的成分。字體設計師需要靠自己的設計技巧,透過字體形象來喚起情感,這是一種克服主觀性的方式。另外一種方法是對讀者進行大量測試。完全消除主觀性。然而,想要百分之百讓情感傳達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設計字體的過程中,能不斷與讀者和品牌利益相關者互動,就能更接近大多數人的共識。

SD:您曾經提及,您的工作室「傾聽品牌想法和需求,聚焦到獨特之處,再通過字體為其實現」,因此想詢問,在與品牌共事的過程中,字體設計師通常會在意品牌的哪些訊息?

Charles Nix:我們關注品牌的價值、使命、哲學,以及品牌的發展歷程。

同時,我們也在意他們的實際需求,比如字母符號、語言和特殊功能需求。我們的合作方式和大多數設計師類似,會盡可能蒐集資訊,幫助我們進行前期工作。我們的設計過程採取「合作式」,會反覆調整的,也很有結構性。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重新設計經典字體就像藝術修復一樣

SD:把字體形容為「品牌的聲音」是相當生動的譬喻。然而,在台灣仍然有非常多的品牌或企業容易忽視字體設計對於品牌可能造成的影響,您都會如何去說服品牌,字體設計如何影響到他們的形象、顧客忠誠度或者商業的目標?

Charles Nix:其實這很簡單。看看我們最有連結感、最信任的品牌,它們都有認真對待字體設計,這讓它們和競爭者不一樣。就像品牌在選代言人時,會挑選符合品牌精神的聲音和個性。字體就是一個不會累的代言人,它隨時隨地都在為你發聲。所以,選擇這樣的重要代表,自然要花心思。

SD:Charles Nix 於 2019 年重新設計經典字體 Helvetica® Now,以及 2021 年推出 Helvetica Now Variable,您認為字體是會需要隨著時間、使用者習慣、消費、及文化習慣等演變而持續調整的嗎?字體設計需要與時俱進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Charles Nix:技術一直是字體重新設計的主要驅動力。例如我們的 Walbaum 計劃,就是重新詮釋 19 世紀的鉛字時代字體。而重新設計 Helvetica 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讓它符合現代字體技術的需求。另一個動機則是修復與改進。從這個角度看,重新設計經典字體就像藝術修復一樣:我們從過去汲取靈感,讓作品在當下及未來都更有用。

我們希望設計師能使用擁有金屬活字時代特質的 Helvetica,同時滿足現代排版需求,例如增加字重範圍、新增字元和樣式選項等。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重新設計 Helvetica 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讓它符合現代字體技術的需求。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SD:最後一個問題,我想大概也是眾多品牌都會想知道的。究竟品牌大概多久、或者是會需要在什麼樣的時機點重新思考:自己是否要更新字體設計?

Charles Nix:理想狀況下,品牌應該對自己的發展有足夠的敏銳度,能夠持續進行評估。但現實中,我們通常看到品牌每四到七年才會檢討一次字體設計。有些更頻繁,也有些更少見。至於什麼時候適合重新評估字體,影響因素很多,例如合併、收購、領導層變動、產品線調整、財務考量,甚至是公關危機。品牌就像活生生的個體,會隨時間改變,而字體設計就是這種改變的反映。

Monotype 蒙納字體設計
圖片來源 / Monotype 蒙納

【DesignBIZ 專欄觀點】當數位設計師開始 Vibe Coding 的感性創作革命/李明

【DesignBIZ 專欄觀點】當數位設計師開始 Vibe Coding 的感性創作革命/李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分享
收藏
立即加入Shopping Design會員,收藏喜歡的文章,把關注的展覽活動加入行事曆!
當 AI 與 NoCode 工具進入設計流程,Vibe Coding 讓設計師得以用感覺主導網站氛圍,走進創作自主的新時代。

專欄人物介紹
版塊設計 Block Studio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自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後,即成立版塊設計。深耕設計領域逾十年,密切關注國內外網站趨勢,並梳理成自身觀點賦予新的定義與規範,持續透過作品、社群媒體與大眾互動,引領台灣網站動態特效領域發展及數位設計產業。曾任金點概念設計獎評審委員、台灣數十間大專院校設計系所評審及商業演講講者;擅長網站動態特效、介面設計、品牌識別、3D 動畫等多元設計,經典作品曾獲國內外設計獎肯定,涵括德國設計獎、AWWWARDS、臺灣金點設計獎,作品代表有台灣設計研究院線上簡介、可不可熟成紅茶、總統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

為什麼設計師越來越在意「氛圍」?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一打開網站,還沒讀到內容,心裡就浮現出「這個品牌感覺不錯」的直覺。這種「氛圍感」早已取代過去單純講求資訊架構或設計美感的網頁標準。當畫面樣式與字型選擇都日趨一致,真正能讓人記得的,往往是明確強烈的視覺、互動的節奏、物件進場的方式,或某段滾動時的情緒節點。當網站加入動態特效時,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與色彩,而是靠網站整體的體感來說話,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出品牌的個性與故事,讓使用者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

因此,越來越多設計師從「做出好看的畫面」轉向「如何讓畫面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式出現」。這代表一種創作觀念的轉向,數位設計師不再只是靜態排版者,而是網站節奏的導演,是數位情緒的建構者。

「網站不是頁面,而是一種氛圍體驗,一種能讓人記得的感覺。」

金色三麥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與感性設計的交會點

當設計師希望掌控節奏與氛圍,卻又不擅長撰寫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為關鍵解方。近年國際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視覺化的編輯介面,讓設計師可以透過拖曳、參數設定,就能完成切版、動態、互動等程度。這類工具更可以讓設計師「不用碰程式」也能參與網站的體感建構。這樣的進展讓設計師從單純設計稿,開始介入到頁面開發建構、動態節奏安排、特效互動選擇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術,而是讓設計師「腦中的感覺可以被製作出來」。這也是我開設 Webflow 動態網頁線上課程 的初衷,希望能將這種「設計師也能掌控互動」的創作模式,變成可複製的學習流程,讓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創作者也能主導網站的氛圍節奏。

而當這些工具已經讓設計師能夠做出基礎的氛圍調性,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那更複雜的互動效果與邏輯,設計師還能掌控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動態元件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Vibe Coding : 以「感覺」為中心的程式創作

這時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場的時候了!

程式設計過往被視為工具,但現在進入了「感受導向」的創作階段。Vibe Coding 並不是一種語法,也不是某個技術框架,而是一種新的創作邏輯。設計師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把「我想要圖片會根據滑鼠游標位置移動」這種「情境描述」轉換為具體可執行的語法片段。

指標性的 AI 工具眾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長使用 Claude.ai 來協助我設計製作,因為 Claude 除了寫作能力強以外,它也非常擅長撰寫程式。只要透過 Vibe Coding 這種自然語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應我完整程式語法 Demo,且還能夠下載。我將這些動態互動程式放入進 Webflow,接著調整更多動態細節、版型…等,改變了原本「設計想法完整 → 工程師實現」的線性工作流程,讓一場設計邏輯的轉變正在發生。

MCP 與 AI 協作:從語法到設計流程的共創

Vibe Coding 的真正潛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協定,成為你的共同編輯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過程中,語法生成的體驗非常直覺,但仍需我手動將語法放入 Webflow,調整節奏、控制觸發條件。這讓我開始思考:如果 AI 能讀懂我現在正在設計的畫面、理解元素的層級關係與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動判斷應該套用哪些語法、在哪裡出現?

這正是 MCP 正在實現的方向。它是一種讓 AI 能夠「看懂上下文」的開放協定。當 AI 能讀取設計工具中的元件架構、頁面狀態,甚至使用者體驗流程圖,它就不再只是被動接收指令,而能主動協助設計決策與技術實作。從「生成語法」到「理解脈絡並協作建構」,是 Vibe Coding 未來真正強大的潛力點,設計師將成為節奏與氛圍的導演,而 AI 會成為可溝通、能理解場景的協作編輯夥伴,讓「感覺、氛圍」也可以系統性建構。

claude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不是終點,而是感性創作的起點

過去,NoCode 常被視為降低技術門檻的解法,但當它結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讓設計師得以參與「感覺控制」,就像是一場感性覺醒,讓設計師從平面走向時間軸,從畫面走向氛圍,從設計者成為敘事導演。

我們不一定要會寫程式,但我們需要會「調整 Vibe」。這股新趨勢是一種設計角色的進化,讓這個時代持續檢視領域中各種角色的邊界與可能性。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3
Vol.153 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

4 個步驟 ╳ 12 種休息的設計,展開自我修復的 20+ 練習——獻給所有用盡全力的你。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