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城市,找一杯心裡的咖啡:台灣牡丹溪畔「斯陋」cafe、日本「ももぐさカフェ」

2019/05/23
孫明華
離開城市,找一杯心裡的咖啡:台灣牡丹溪畔「斯陋」cafe、日本「ももぐさカフェ」
攝影=王進明
分享
收藏
作者推薦兩間城市之外的咖啡館,一間在台灣北部牡丹溪旁,具有家的氛圍的「斯陋」;一間,是日本隱於山中美術館的「ももぐさカフェ」。

作者推薦兩間城市之外的咖啡館,一間在台灣北部牡丹溪旁,具有家的氛圍的「斯陋」;一間,是日本隱於山中美術館的「ももぐさカフェ」。

 
繭居城市,往往對疏空的野外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嚮往,彷彿滿佈樹林不知何時停駐的遠方,等待的就會是一個身心安頓的靜謐之地。到達前或長或短的路程宛如洗禮的儀式,通過之後,心境翻然,喜怒歸零,更融入眼前景致。

也許是好緣線牽,有了幾個偶然知道的好地方,說遠不遠,但總得找出時間才去得了,幾次相見,熟悉幾分,心底也就有了牽掛思念,一段時間就想著,再找時間去吧,念頭一來,忽地就有了力氣再往前一段。原來,真正純淨的秘境,在心裡,從來不在遠方。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日本05.JPG
王進明

 

來牡丹溪畔喝一杯溫暖的咖啡

兩個小時又十分鐘單調至極的高速公路風景之後,轉入兩旁林相豐富的山路,層巒疊翠延綿而去,彷彿是進入遺世獨立秘境前的暖身醞釀。

三年前素鎂斷然結束城居執教生活回到記憶中的故鄉,在牡丹溪旁開起一家咖啡店。店名「斯陋」出自劉禹錫的《陋室銘》,素鎂在這溪畔守著一方小屋,爽朗好客果然點亮一室溫暖,現在,這裡已然成為一間充滿高分貝笑聲的咖啡店。母愛滿溢的素鎂看不得客人餓,上門的朋友都要一一被問過:「吃過了沒?」三明治吃不夠(事實上很飽)還加上一盤咖哩飯,之後再來杯咖啡加塊蛋糕,末了還說,「我最近新做了這個你要不試試?」就像回媽媽家,一定得吃飽了,才能放人。素鎂的熱情照得人暖烘烘的,與其說是咖啡店,這裡更像家。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斯陋04.JPG
王進明

斯陋的餐點用料講究,專業精品咖啡豆、每日市場新鮮無毒蔬菜、在地雙溪豬肉,都不是多高級的食材,卻樣樣都是素鎂細心把關的健康好材料。開店之初也在斯陋旁的空地上立起磚窯,一家人一起揉麵做起麵包吐司,紮實有料日日產出,許多沒來過店裡的朋友們倒是透過窯烤吐司先認識了斯陋。就像做給家人的食物,吃來有一種家常的安心感。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斯陋06.JPG
王進明

斯陋使用的咖啡為中淺焙度、微酸,起初不喜酸味的客人,也總能在素鎂的引導下慢慢喝出內涵的風味。那日,在被餵飽一大盤海鮮咖哩飯後,端上來的正是塞滿一整顆切片檸檬的冰咖啡。這款咖啡選用義式綜合豆,風味與清香的檸檬形成對比,入口時檸檬的微酸先入喉,咖啡的回甘繼之,是既調和又獨立的雙重奏風味。與其他水果入咖啡獨求的同調諧和很不同。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斯陋02.jpg
王進明

斯陋的2樓好物如果無緣一探,真有入寶山空手回之憾。玻璃琺瑯新舊鐵器交織成一幅目不暇給的燦美,初入之時哇聲不斷,立刻陷入選擇的焦慮中。這裡多款昭和年代的木製火缽,花草樹林塑成鐵片崁入厚木,作工精細,每件都是寶。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斯陋03.JPG
王進明

冬季寒冷的氣候裡,素鎂會在榻榻米上用火缽菊花炭養著火、煨上一壺茶,壺嘴冒出的煙、小口啜飲著茶和著室內微涼的空氣,有一種人生如此就好的滿足與自得。

去過一次,很難不融化在溫暖的包圍裡,再度充滿勇氣與電力。從此,心中對這裡也有了故鄉的想望。

 

來山中美術館喝一杯好品味的咖啡

大約在七八年前,在日文雜誌上看到「ももぐさカフェ」的介紹,心裡就暗自決定,這麼美的地方,有機會一定要去。沒想到,好幾年過去,當時剪下來貼在牆上的雜誌紙都黃了邊也捲了,始終未能成行。

直到兩年前11月的旅行,計畫在東京、京都兩地來回,找到一日時間中途下車,希望能遂願一訪。

此地位處偏遠,在岐阜和愛知的縣界邊上,新幹線必須先在名古屋下車,再轉特急到多治見,當時因為走錯出口,到了公車站,公車恰恰離站,一旁等候發車的司機先生,好心告知下一班將在一小時後。時間是旅人珍貴的資產,豈能在等候中空轉流逝?於是招了一旁的計程車,司機先生沒有GPS,山路行走間左彎右拐兼之談笑風生,流利英文說著對台灣的好印象,但我始終無法專心,緊盯跳錶,計程車終於在焦慮到達最高點前停車。下車,迎來滿山的綠,剛才的不安一下就被山裡來的風給吹散了。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日本04.jpg
王進明

正確的說,這裡的建物主體並不是一間咖啡館,大家不遠千里而來,為的都是同處一地的私人美術館。美術館的主人為日本知名陶藝工作者,建築家中村好文受邀為這間百年歷史的古民房增建一處咖啡室,讓來客在行遊之餘可以歇腿止飢。

拉開美術館的紙門向左,便是往美術館行去,向右就是這間咖啡室了。一如中村好文的設計風格,簡單樸實,給人一種安心的親切感。咖啡室內天花板雖然低矮,但完全不覺壓迫,配合九十度的大面開窗,讓來者全視線面向前方不同景深的雜木林,入座立即綠意襲來,有如包圍在森林中,身心舒暢。漆白的學校課椅及似門板的老木桌,看起來都是有年歲的,溫潤的觸感,或深或淺不經意的刻痕,都讓空間有一種異常的安定感。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日本03.jpg
王進明

主人既是陶藝家,這裡使用的杯盤自然都是定番作品,美術館的好品味也在盤間相見,陶藝家的作品用色優雅,白黑大地,不同的色階盛上色彩繽紛的果蔬或麵包,即使只是簡單食物,也錯落出一番風景。這裡的大部分餐食都是店家自製,材料也精選自各地,質地極佳。一杯紅茶或咖啡,配上幾片沾著上等橄欖油的自製麵包,不僅毫無負擔,反而有一種簡單的滿足。雖然是為美術館附設的咖啡室,但多數來客都會在離開前來這裡吃喝點什麼再走,作為美麗的句點。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使用的杯盤款式也往往會成為客人再回頭到商店結帳的商品,在真實裡感受及使用,也許更能發現其中設計的巧妙吧。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日本01.JPG
王進明
孫明華_離開城市_咖啡_日本02.JPG
王進明

兩年前的秋天,在這裡一坐就是三小時,完全捨不得離開,心事都被美好的景色梳理一番。於是今年初夏又去了一趟,雖然時值休展期間,但仍正常開放參觀。正因如此,來客少了,四周更安靜,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及不同的鳥叫聲穿過紙門而來,清晰可聞。

點杯咖啡,對著更綠的樹林,如果可以,我想在這裡坐上一整天。
 

斯陋cafe
地址: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中正路13號
電話:02-2493-2119
臉書:斯陋café


ももぐさカフェ(Galerie also moxa)
地址:日本岐阜県多治見市東栄町2-8-16
電話:0572-21-3368
網站:http://www.momogusa.jp/index.html

 
本文摘自《shopping design》2014年9月號70期 「祕境咖啡館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