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IKEA 跟你不一樣?宜家駭客崛起,不僅越做越專業還形成了一個小型商業生態圈

我的 IKEA 跟你不一樣?宜家駭客崛起,不僅越做越專業還形成了一個小型商業生態圈
Reform
分享
收藏
喜歡宜家產品的人都知道,以「民主設計」為設計宗旨的宜家產品,整體性價比相對高,但卻有同一個問題:「太宜家了,大家買的都一樣。」

喜歡 IKEA 的人都知道,以「民主設計」為宗旨的宜家產品,整體性價比相對高,但卻有同一個問題:「太宜家了,大家買的都一樣。」

而有一群人,他們沒被平民價格的家具限制了想像力,反倒是拿起砂紙、起子、鋸子等工具對宜家產品進行大改造。他們被稱為「Ikea Hacker(宜家駭客)」。

IKEA駭客02.jpg
比利書櫃 IKEA

 
雖然無法考究 Ikea Hack 運動是從何年開始,但近幾年來,參與其中的人越來越多,而這些愛好者和宜家官方的關係也在互相改變,甚至逐漸演變成一個小的商業生態圈。
 

粉絲的勝利

 
2006 年 5 月某天,Jules Yap(網名)在網絡上搜尋一些 Ikea Hack 的靈感。看到網絡上那麽多不同的改裝主意,她突然有個想法:如果能將這些好的想法匯集在同一個地方,那該多好!

於是,她建立了一個在日後影響力頗大的宜家愛好者網站 Ikeahackers.net,上面發表了大量宜家產品改裝個案。

 
「我很喜歡域名裡的複數(IKEAhackers),因為這個網站的本質是一個由宜家超級粉絲組成的社群。」Jules Yap 說道。隨著這個社群的發展壯大,Yap 開始販賣廣告版位以補貼營運成本,這引起了宜家官方的注意。

2014 年,Yap 突然收到了宜家律師發來的停終信函(Cease and Desist letter)。信函表示,Ikeahackers 侵犯了企業的知識版權,要求 Jules Yap 將 ikeahackers.net 這個域名的所有權轉移給宜家官方,否則,宜家將採取相應的法律手段。

 
「長話短說,經過雙方律師多番溝通後,我可以保留這個域名,但前提是,這個網站必須保持非商業性,意味著,不能有廣告。」Yap 在網站公告上寫道。但讓人意外的是,一周後,宜家居然決定撤回對 Ikeahackers 的控訴。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在這段時間內,宜家收到了很多消費者對網站的支持留言、郵件和推特等訊息,改變了心意。

從那時開始,網站的最下面也增加了說明:「IKEAhackers.net 是一個由粉絲建立的網站,和宜家、ikea.com 或宜家集團沒有關係。」與此同時,Ikeahackers 也終於可以和普通網站一樣,接受來自 Google Ads 或亞馬遜購物等外鏈獲利。

截至 2017 年 12 月,這個網站的 Instagram 帳號已經積累了 3.3 萬粉絲,Jules Yap 還出版了一本宜家 hack 教學,收錄 25 個改造個案的詳細教學。

IKEA駭客.jpg
IKEA hackers

 

宜家駭客 2.0:專業「開發者」

「(雖然)這個圍繞著宜家產品形成的生態系統,在家具業來說非常獨特,但這在科技業,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Lesley Pennington 說道,他在離開蘋果公司後,創建了 Bemz:一家專門為宜家生產的沙發和椅子設計椅套的公司。平均下來,Bemz 每個月都會售出 3000-5000 件宜家沙發套,銷售範圍超過 42 個國家。

在他看來,宜家駭客們做的事情,從某個層面來說,就跟開發者為智慧手機帶來新功能是一樣的。

 
當宜家為 Ikeahackers 開綠燈後,部分愛好者將這份創造力轉為商業服務,也看似是一種合理延伸。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數丹麥公司 Reform

在裝修廚房時,你就能感覺到那份矛盾——宜家的產品質量可以,但剩下的所有品牌就是設計更好看,但貴很多。

「我們總會和客戶說,『如果用宜家的材料,你就可以省一半,且我們可以幫你修飾它。』這是我們最初的啟發。」Jeppe Christensen 和 Michael Andersen 對《紐約時報》說。他們在 2014 年創立了 Reform。

IKEA駭客09.jpg
Reform 兩位創始人在公司的布魯克林展廳 紐約時報

 
他們不僅專門為宜家廚房組合櫃做更具設計感的櫥櫃門、檯面等「門面」元素,還找來三家丹麥著名建築事務所 Bjarke Ingels Group (簡稱 BIG,主要作品為 Google 新總部、樂高之家等 )、 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 和 Norm Architects。

《紐約時報》舉了一個案例:一個 130 平方英尺(約 12 平方公尺)的廚房,選了 Reform 裡最貴的一個方案,再配上宜家的基礎硬件,總價在 2 萬美元以下。但如果找其它公司報價,類似效果收費在 4-8 萬美元之間。

IKEA駭客10.jpg
BIG x Reform Reform

 
2016 年,Reform 售出 500 套廚房設計,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多。而截至 2017 年 10 月,他們已經銷售了將近 1000 套廚房設計,銷售範圍涵蓋 20 多個國家。

今年秋季,Reform 開始和丹麥設計師 Chris L. Halstrom、柏林建築師 Sigurd Larsen,和瑞典其中一個最炙手可熱的設計團隊 Afteroom 合作。

 
除了 Reform 這種有著名設計師助陣的改造團隊,基於宜家原有產品提供改造服務還有 SemihandmadeDunsmuir Cabinets 和 Kokeena 等公司。

 

為什麽是宜家?

正如 Pennington 在前文所言,像 Ikea Hack 這種基於單一品牌產品的「再開發」現象,在家居產品行業並不常見。為什麽卻發生在宜家身上?

廣泛的影響力

宜家官方訊息,2017 年財會年度中,分布在全球 29 個國家的宜家門市迎來了 8.17 億消費者,宜家網站 IKEA.com 的瀏覽人次更是高達 21 億,全年營業額高達 402 億美元。

它無疑是一家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家居品牌,說著不同語言的消費者,都有可能在使用同一款宜家產品。

 

高度標準化的產品和通用的家具部件

此外,為了以更大產量來換取更低價格,宜家設計師在做產品時,大多會考慮產品模塊的可通用性。譬如,一個尺寸的櫃門,在好幾款產品都會用到。

這樣龐大的影響範圍,以及標準化的產品,讓改造方案更通用。

成熟的自助設計工具

經過多年發展,宜家已經為消費者打造了成熟的自助設計工具,使建造家具「骨架」和改裝更便利。

譬如,當消費者決定要購買 Reform 的產品時,他們首先得完成的,不是在 Reform 下訂單,而是透過宜家官網獲取家居設計的專業建議,然後使用宜家的網上設計工具做好基本設計圖,並完成下單購買。

 
隨後,消費者再在 Reform 上選擇喜愛的外觀樣式,並把用宜家工具做好的設計圖,作為資料一部分發送給 Reform。後者將以此為參考,確定最後成品,並發貨給消費者。

當消費者收到 Reform 的產品後,組裝零件和安裝方式也和宜家本來的產品相同。因此,整體體驗就和購買宜家自有銷售的櫃門差不多。

 
但更重要的是,宜家對 Ikea Hack 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開放。他們不僅對像 Ikeahackers.net 這種個人性質的改造愛好者開出綠燈,同時對 Reform 這類商業公司也更包容,甚至呈現出合作趨勢。

「他們(宜家)的律師寄來一份非常友善的信件,上面說:『沒事的,你們大可繼續做你們的生意,但千萬記得我們可是有註冊商標的哦。』」Reform 的聯合創始人 Jeppe Christensen 說道

Bemz 的創始人 Pennington 則是如此聲稱,「我們的客戶可以從平價市場買一件家具,然後(用我們的產品)創造出一件個性化和獨特的家具。有些人首次嘗試購買宜家沙發的動力,就是在於知道他們可以從 Bemz 購買不同款式的沙發套。」她還認為,這種高設計感和低廉價格的結合,從某程度上,是未來的設計趨勢。

讓事情進展更順利的是,宜家官方現在甚至開始和 Bemz 這類公司合作。

宜家的設計主管 Marcus Engman 說道,將高度工業化的設計產品開源(open source),是一個頗具革命性的概念,它將可能打開「創意的潘多拉盒子」,同時也將挑戰家具公司和設計師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我認為,越多人參與來解決主要問題,效果就會越好。」

2018 年 2 月,宜家中國正式開始銷售和英國設計師 Tom Dixon 合作的 Delaktig 系列產品。這些產品最大的特色在於模塊化,不僅靠背可以移動變位,只要有足夠配件和工具,它們幾乎可實現各種功能,可以說是非常開源了。

而且,宜家還將就 Delaktig 系列和 Bemz 合作,設計更多種多樣的沙發套。

IKEA駭客18.jpg
IKEA

 
2017 年 8 月,宜家中國在上海的 2018 財年媒體發布會上,首次邀請了兩位外部設計師——時尚設計師 Chris Chang 和《生活》雜誌創始人令狐磊。他們為發布會做了兩個風格迥異的客廳設計,其中不乏對家居產品「破壞來組合」的 Ikea Hack 做法。

這些或都透露了宜家對消費者自己動手改造,對 Ikea Hack 日漸開放的態度。Engman 更是直言:「設計你自己的空間,而不是過去那種固定化的現成設計,才是未來宜家設計的方向。作為一家公司或是設計師,我們不再主張自己操辦一切,而是鼓勵更多的用戶參與到設計和開發其中。」

IKEA駭客19.jpg
令狐磊設計的客廳 搜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ifanr 愛范兒》,原文請點此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圖片來源/Plan b、陳韻竹
分享
收藏
Plan b 與 Alife 作為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的團隊,如何管理近百名工作夥伴,有效傳授思考模式與企劃心法?5 個知識管理方法分享!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業,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夥伴最近舉辦了春酒及春季派對,這次活動不僅是歡聚的時刻,從前期籌備至活動當日的不同環節,剛好讓我有機會觀察團隊現況。活動前查看座位安排時,才驚訝地發現全體系已近百名成員。隨著招募對象的年齡層和職務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更有感管理制度與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團隊夥伴
圖片來源/Plan b

作為一個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工作的團隊,我們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有效率地傳授屬於 Plan b 的思考模式(mindset)?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認為相對完善的工作手冊——從企劃心法的提點、專案流程的各階段推進實務,再到各類文書作業的模板,期待讓夥伴更快上手。但 往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洞察或觀點,有時仍還是得經過一段實戰經驗的「對頻」後才得以發生。

由於每個人長期累積知識、資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建構了各自的思考模式,我們持續用以下方法,加速並完善組織發展中的知識管理。

廣泛吸收,累積生命經驗
我們相信作為腦力工作者,要吸收好素材作為原料,才會有好的產出成果。企劃的本質是與人溝通,瞭解不同角色的田野調查,就是跳出舒適圈累積不同生命經驗。擁有豐富體驗後,大家對於「好」的標準會更有共識。

整理資訊,建立知識庫
不論是廣泛地瀏覽,或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度爬梳,大量閱讀的過程可透過多人協作共同知識庫降低資訊落差。先建立共同資訊分類結構,便可在閱讀過程同步整理重點,減少後續再查找的時間。心智圖、筆記軟體、雲端共編都是我們常用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舉重,鍛鍊創造性思考
像鍛鍊身體一樣,思想也需要持續鍛煉和提升,培養創造性思維,可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觀看啟發性的影視作品、參與開放式的討論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實現。Plan b 夥伴在到職時,會拿到必讀書單,之後則透過每週 Input 表單在週會與大家交流分享。每月慶生的趣味問答範圍更廣,涵蓋浪漫韓劇、議題電影或社會時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建立 PDCA 循環,持續優化
運用時間的狀態,是檢視工作流程能否可優化的關鍵指標。為什麼她做這件事只要10分鐘,我卻要花 2 個小時?藉由拆解任務的步驟,發現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急迫的問題不重要,重要的問題始終不急迫」,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建立 SOP,降低下次從 0 到 1 的時間,運用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檢視組織狀態,確保持續學習成長。

可協助任務分類優先順序的艾森豪矩陣
圖片來源/Asana

現在只是現在,不要被現況侷限
最後,分享《The OA》影集中很有共鳴的一段話:

「西元 1954 年之前,世上從來沒有⼈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 1,609 公尺),⼈們認為這是人類速度的極限。有一天,一名英國選⼿用 3 分 59 秒完成了這項任務。六週後,又有另⼀位跑者以 3 分 58 秒破了紀錄,然後,一位又一位。現在,一個實力雄厚的高中生就可以做到。正是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事情才阻礙了我們。

“It’s our inability to conceive those things that holds us back.” ——《The OA》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