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新篇章:北美館重新開館,首波 4 大展出/計畫邁出前瞻視野!
2018/07/21 | 展覽/活動 | 文字整理 Stephie Chiu
在經歷長達 9 個月的館舍修繕與內部機能重整後,臺北市立美術館將在今天(7/21)重新開館,以分階段、分樓層方式,逐步開放。首波開館行動從大廳至地下樓的免票區開始,邀請大家重返北美館共譜藝術新篇章!
大廳與廣場:「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
所推出的 4 大展出/計畫,包含位於大廳與廣場,跨領域互動參與的展覽「讓我們穿透魔鏡,迎向新世界!」以三部曲式分階段依序展開人類、機器與自然世界的競合關係,體現藏身在人類真實情感底下的桃花源林,以及科學這個黑魔法所創造出來的水晶世界。
7月21日開展的第一個脈絡,是發條鼻子的《weee》。將美術館大廳變成一個充滿奇幻的場所。如同一個真實存在空間所投射出來的鏡像。8月11日開展的是施懿珊探討由沒有肉軀的數位個體集體創造出來的機器世界;9月29日開展的第三個脈絡則由陳慧嶠藉由造園體現一個自然世界。這三組藝術家用描述的文本、敘事體現了一種藏身在人類真實情感底下所看見的桃花源林,以及用科學這個黑魔法所創造出來的水晶世界。
地下樓層D展間:大型動力機械裝置展「異星系」
地下樓層重塑D展間,推出大型動力機械裝置展「異星系」,這個展覽緣起收藏家彭北辰的重要捐贈:《迷宮劇場》(2002),主要展出藝術家李子勳三系列作品:《迷宮劇場》以及與之相關草圖素描、《玻璃珠的秘密》(2004)與《序列式飛行器》(2013),涵蓋其各個時期的創作樣貌,觀見在其機動作品中被細節架構的奇幻世界。
李子勳的創作源自於個體對生命的感知與體驗,並以虛構的想像來重新呈現世界所不可見的本質。他擅長將人們心靈對世界的虛幻感受,運用極度現實的物理操作手法來表現,兩者之間的對比構成了作品的獨特魅力。創作橫跨繪畫、雕塑、建築、劇場設計、表演藝術等多重領域,將虛擬的世界轉化為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物件和符號,意在以創作建立新總體藝術。
地下樓層E、F展間:「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
「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是第二屆策展徵件計畫,由策展人簡麗庭、柏雅婷共同策展,邀集11位國內外藝術家共同回應策展命題。以「書」為核心概念,試圖在展覽場域中討論「書」與藝術的關係,如同一場「非書展」,處理知識生產的生態系統與循環。
書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佔有極重要的份量,是人類藉以跨越時空限制的訊息載體:人類透過閱讀、寫作、製書,有意識地進行收藏、整理、分類,書籍成為人類知識體系結構的體現,甚至影響了人類認知世界以及知識生產的模式。
簡麗庭舉例解釋:「杜威十進位法就是知識與書相互影響的例子,當書籍依照知識領域被分類,反之知識的結構也因為書籍的分類方法被限制。我們試從藝術的角度觀看書與知識的結構,可以發現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關係其實可以被討論,從被鬆動的既有認知結構中找到論述的空間,策展命題於焉展開。」
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建築的70%」
「建築師完成70%,30%就留給藝術家。」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搭配近期館舍內外轉換高分貝或連續低頻的建築與空間議題,推出「建築的70%」,在遊戲互動中,認識北美館建築從無到有的構思過程!
北美館是一棟可以隨著需求繼續擴張發展的建築,建築師高而潘所設計的管狀結構,正是為日後留下了繼續延伸的可能性。展覽將建築師高而潘創作的核心概念,分為三個子題:設計、建造、色彩,透過各項互動裝置以及珍貴文獻,跳脫靜態平面展示的方式,觀眾如同打開一本立體書,在遊戲及探索中身歷其境,體驗北美館建築從無到有的構思過程,同時一窺大人小孩都好奇的建築師的奇想與日常。
邀請大家「築步‧逐步──重返北美館」,重新開館不只 4 大展出,還有一系列「開館週」活動。7月21日早上09:30北美館準時開門,並依週六夜慣例,開放至晚間8:30;下午2:00將舉行開館及聯合開幕茶會,邀請各界齊聚舉杯歡慶;7月21日至29日「開館週」將安排一系列節目及特別活動《35好友召集令》開館獻禮,預先為年底美術館35週年慶暖身,完成指定任務即可獲得限量館藏衍生禮品!展覽及開館特別活動資訊,可留意北美館官網與臉書粉絲專頁。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址:10461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02-2595-7656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週二至週五、週日為 9:30~17:30,週六為 9:30~20:30
網站:https://www.tfam.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