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來不及打包的人生:微型模型重現難民思念的「家」和深埋的恐懼
2018/10/18 | 展覽/活動 | 陸潔
每個行李箱打開的,都是一段不得不忍痛捨下的人生。
那個被流彈穿牆而過的家、被整日監視的生活......,來不及打包的思念,不願再想起的恐懼,藝術家都如實地以微型模型重現,再由難民們親自述說那些媒體不曾關注的、他們的人生故事。
難民議題在近年備受關注,新聞媒體傳遞的訊息不外乎移動數量與分佈的統計資料、來自各方的怨聲載道,與解決「惱人」移民潮的因應措施。隨著主流媒體一同關注「國家立場與解決之道」的我們,對於事件主角「難民」的心情與經歷卻是一無所知。9月於美國揭幕的「UNPACKED: Refugee Baggage」,正是要彌補這份資訊不對等,將難民們深埋心中、當年來不及打包的人生故事,一個一個在行李箱裡打開重現。
展場位於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博物館,由敘利亞出生的藝術家兼建築師Mohamad Hafez,和伊拉克出生的作家兼演說家 Ahmed Badr一起合作,將焦點放在來自阿富汗、剛果、敘利亞、伊拉克、蘇丹等國家,目前在美國定居的難民們的故事上。以複合媒材的方式, Badr負責收集故事,Hafez則以微立體模型還原故事發生的場景,將之收進行李箱裡,而每一個模型都配有一副耳機,能夠一邊看一邊聆聽當事人娓娓道來發生的經過與心情轉變。箱子裡展開的風景盡是人去樓空,孤留其中那些斑駁的樓房一角,傷心欲絕的傳達了戰爭的無情摧殘,那段他們不願回首卻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
也曾經是難民的Ahmed Badr和Mohamad Hafez,花了數個月完成「UNPACKED: Refugee Baggage」,對他們來說,藉由故事的呈述翻轉對難民的印象是他們的使命。象徵移動的行李箱裡,是難民家庭漫長又危險的旅程。兩人透過與難民家庭的對話內容,搭配盡量真實還原的立體模型,讓情緒隨觀看的同時直接的來到觀者面前,邀請大家身歷其境感受他們的恐懼、掙扎與無奈,以及那些激發他們重新站起來並獲得解脫的心境,更讓那些躲在「難民」標籤背後的種種得以被看見。
當許多難民被國家政府拒門於外,「UNPACKED: Refugee Baggage」重新定義「難民」,讓他們以更親切、人性化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也期望藉由藝術,帶領大家到那黑暗的角落,找到一絲泛著希望的光芒,進而引發更深一層的反思。
「UNPACKED: Refugee Baggage」
展期:2018年9月4日至10月19日
地點:Christian Petersen Art Museum(Iowa State University校園博物館)
官網:https://www.unpackedrefugee.com/(在網站中的「Experience the exhibit」部分,分享了9個故事,點選名稱可閱讀及聆聽照片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