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因為想要成為某個樣子而穿。」專訪形象顧問暨資深造型師張元誠 MAKOTO
2019/01/21 | 服裝/配件 | 文字 = Stanley
從時尚總編輯到造型師,擅長抓住「人」的特色,然後往極致再推出去:材質怎麼樣選到最好,比例如何可以再比別人延伸、或比別人再短一點?輪廓怎樣可以真的做到oversize?從年輕時嘗試一切的喜歡、把所有可能性往身上堆,到慢慢收斂至精準的樂趣,「現在什麼東西真正能打動你?你會覺得好美、好遼闊,好壯大?」問他現在為什麼而穿,如果「穿」真的有所謂標準,那或許就是心中自在的原點。
如何決定今天穿什麼
現在會需要打扮的還是工作場合為多,通常是記者會或VIP晚會等,依據主人(品牌)的屬性和活動的規模大小去調整今天需要有的樣子,有時候正式,有時候非正式一點,對我來說都是一種禮貌和專業上應該要有的。非工作的時候就是享受純粹的穿衣服的樂趣,自在開心就好。
下手一件單品的條件
不用追流行,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的建議是,首先把材質顧好,不要買太多爛東西,因為現在太容易買到爛東西,以前我們是想買好東西買不到,只有出國、去日本的時候才會買到瘋掉那樣的消費環境。現在手機打開,滑滑點點,就有太多穿三四次以後就會想要丟掉的東西,相對的是在浪費自己很多資源、錢跟時間。
現在我買東西會比較鎖定自己喜歡的黑色和白色去挑選,材質跟版型是我比較在意的條件,我的衣櫃裡面有不同款式的黑色西裝四、五款,因為對我來說黑色和白色是最好搭的顏色,再用小時候買的那些顏色鮮豔的單品來組合變化,像這件Margiela的紅色寬褲,這大概有十幾年了,還是在環亞D-mop時期買的!
找到屬於自己的樣子
我年輕的時候很敢穿,因為什麼都想試、想穿,我自己完全是定位在日系系統,但裡面的美式、民族等風格我都很喜歡,以前很多元,穿得花枝招展也高調,但與現在show牌子或追名牌的概念不一樣,和我的穿衣邏輯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後來自己慢慢把誇張一點的桃紅等顏色收起來,但在版型輪廓可以外放,像這件白T它其實很簡單,只是長度超過一般範圍,相信敢穿的人不多,但我就像是挖到寶一樣。後來喜歡COMME des GARÇONS,才發現有很多東西是超越風格的,也慢慢不再刻意追求風格不風格,其實穿衣服是很自在的,你只是因為今天想穿這樣,覺得這樣很帥而去穿,並不是因為今天想要告訴別人我是什麼風格,或我今天穿成什麼風格,自己如何感受比較重要。
就像我們今天來到一個店,現在大家是忙著拍完照上傳,其實就是在告訴人家他做了這件事,而不是去感受、去享受這個經驗。我想今天慕名而來就是要享受它這邊的經驗,時間都花了,就是希望它可以給我很多。就像那天我去聽 Four Tet,現場幾乎沒人在拍照,和前一個月去Cigarettes After Sex現場一堆人在狂拍的差別就在於一個是去聽音樂,一個是去曬音樂。
關於「穿好一點的定義」
還記得好幾年前有一天我突然在臉書上說:「接下來就是Yohji了。」那時候的感覺,主要就是自在。Yohji Yamamoto之所以讓人家欣賞他,除了衣服本身很強外,你會看到人在穿衣服,今天如果能穿上Yohji當然是超級加分,不管穿得超級寬,還是超級垂墜,它的廓形都可以無限變化,板子就是可以做到這樣,顏色不多,但最重要的是從容、自在以及自我,那樣子的自在感是我現在最想要的,而不再是「我想要穿成某個樣子」,其實做自己就好了,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穿出來就好了。
看過最難忘的一場秀
Stefano Pilati/E Zegna ss14
喜歡的設計師 /創意人 / style icon
Martin Margiela、川久保玲、Yohji Yamamoto
常逛的購物網站
穿搭Tips
- 顏色減法:先抓掉不適合自已的顏色,或是放在一起顯得複雜的桃紅色和黃色。
- 材質:不管買什麼樣的牌子,材質先顧好,材質不好就更別說要穿得好看了。好東西比流行重要,知道自己內在喜歡什麼,就會很精準地去買那些東西。
- 版型變化:即使是簡單的白T也有中版、寬版、超長版等完全不同的型,這些都可以幫你用輪廓去強化造型度。
本文摘自《Shopping Design》 122期「A-Better-Me Shopping List 新好生活選物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