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呼吸的留白!聽方序中談工作室的設計與哲學,拜訪「究方社」新工作室
2019/08/06 | 人物 | 郭思妤
7 月份的早晨,我們來到設計師方序中的工作室「究方社」新址。有三金設計師之稱的方序中,曾經擔綱金曲、金鐘、金馬視覺設計,作品領域跨及唱片、舞台劇等,今年忙於文博會屏東館「吟土風人」和邁入第 5 年的「小花計畫」,也在百忙之中將工作室從八德路搬到了民生社區。
工作室搬家,起因是工作室的夥伴人數增加,原本的空間漸漸不敷使用。今年 4 月搬到新址,工作量不減,但不論在工作室空間、或是在工作方法上,究方社都希望得到可以呼吸的留白。
民生社區專屬的「上班儀式感」
八德路舊辦公室所處的東區人潮眾多,環繞著工作室的是急促的都市節奏。方序中很早以前就嚮往民生社區靜謐巷弄的氛圍。搬入新址,每天上工的準備儀式,從踏進工作室附近的巷弄就已開始。
平時盡量步行或騎腳踏車,即使是搭計程車上班的日子裡,方序中也會特意請司機停在有段距離的地方放他下車。正如同採訪這日所見,民生東路巷弄裡樹木林立,陽光穿過樹葉的間隙灑在人行道上,走在安靜的綠蔭之下讓人心情舒坦。「走進公司的路程就是一種儀式感。」工作室搬了家,上班的心情和步調都不一樣了。
以「採光」作為空間配置原則
新工作室的安排,一切依照「光線」作為考量基準。工作室被方序中暱稱為「外面」和「裡面」。所謂的「外面」其實也在室內,是大門口一進來,採光最好的區域。
這裡放著簡單的桌椅以及收藏品,其實只有採訪等情況才會偶爾使用。但他解釋道,「不是什麼地方都要拿來使用,在空間上留白。」這個「外面」,成了方序中頻繁工作間呼吸吐氣的出口。他習慣工作到一個段落,便抬頭望向外面,笑稱看到的戶外景色像是電腦桌布變大了一般。
而「裡面」則包含與夥伴一同辦公的大桌、會議室,供合作企劃夥伴使用的工作空間以及茶水間。考慮到辦公的照明需求,因此將辦公大桌放在靠近採光好的「外面」,工作室最深處則是較少使用的會議室,這樣的配置也增添會議室的隱密感。
新工作室的前身是一間做後製的公司,因此整個空間都十分陰暗。此外,由於究方社新址位於一樓,只吃得到三分之一的光線,所以方序中希望能提亮整體空間。因此,不論是牆壁、天花板、地板的顏色,或是家具,他都不會選太重的顏色。在這樣的安排之下,因為光的反射,空間就此亮了起來。
搬入舒適空間,工作節奏也放慢
新工作室講求呼吸與留白,究方社的工作步調與哲學也在逐步調整。談到工作的節奏,現在的方序中說,自己過去不太去區分上下班時間,投入在工作上忘我的付出會給同事帶來壓力,有時回過頭來才發現時間已晚。現在的他則會多加留意,當發現「太多了」的時候,便會讓自己回家休息。
設計工作常要趕截稿,但方序中卻是在「學習拖」,學習放慢腳步。個性使然,他不喜歡欠別人東西,因此即使是半夜收到訊息,也會盡快改稿、盡快回覆。在和友人的對話中,覺察到自己的行為模式,後來也發覺,急著回覆可能會影響到自己或同事的生活。不過這並不代表現在的方序中是個拖拖拉拉的人,相反地,他在繁忙的訊息來往間,摸索著適合自己、適合工作夥伴與客戶的節奏。
放鬆卻又不能放太鬆
雖說是在學著放鬆,但方序中也談到,如果開始習慣一份工作,那就代表你不適合這份工作。還在試著調適,就代表你一直遇到問題跟狀況,這對創作、對設計是好的。多數人期望自己對工作得心應手的境界,對他而言是「危險」的。「我不喜歡讓自己太舒服。」方序中說。
究方社的留白哲學
充分使用空間的同時也刻意留白,鼓勵自己放鬆卻又不能太過放鬆,「平衡」似乎是方序中現階段的哲學。為緊湊的生活建置一片舒適的空間,其中留下一小塊能夠呼吸的田地給自己。在案子與案子之間,抬頭看看窗外的景象,吸氣、吐氣,再接再厲。
「我們都希望能在作品上呈現屬於生活上的美感,所以如果在自己生活裡也有所要求,對創作或作品是好的。」方序中說。在這樣的想法下喬遷至新址,在民生社區的滋養之下,令人期待究方社將帶給眾人什麼樣的嶄新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