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部落的藝術季!2021 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有機且真實的交流,看見與自然共生的謙卑智慧

走進部落的藝術季!2021 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有機且真實的交流,看見與自然共生的謙卑智慧
攝影/鄭皓霖
分享
收藏
追蹤
在驅動控制卻失控的人類世,慢慢走比較快!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在花蓮豐濱鄉展開,橫跨五個部落,社會參與式的藝術實踐,提供不同於煙火式或觀光導向展演的感知。

田中央的雙人床上,是太平洋邊不應該只屬於特定人群的「海景第一排」,遠看令人想起飯店潔淨感的白色床單,近看其實繡著部落裡每個人各自的故事;八里灣溪的河床上,格格不入的人造岩石,栽種著從河流上採集而來的植物,名為〈過剩的風景〉,像是都市的外來者,擾動著與自然的邊界。在眾多台灣的藝術季裡,6月在花蓮豐濱鄉開展的「2021 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有著不同於其他的力量。

2021森川里海-港口部落_瑪籟・瑪卡卡如萬_移動中的部落02.jpg
港口部落,瑪籟・瑪卡卡如萬〈移動中的部落〉 攝影/鄭皓霖

「我們更在乎的事這件事與地方(在這裡指部落)的關係,居民參與的動力、持續發生的未來性,這些資源能帶給選擇生活在這裡的人什麼樣的機會。」

橫跨花蓮 5 個部落共 10 組藝術家參與

部落,就是藝術季的所在地。橫跨花蓮 5 個部落共 10 組藝術家參與創作,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部落現在處境的內涵,有現代考古與藝術想像的虛實交錯,有資本世代嚮往族群共生家族團結的反思,非常的精彩。設置地點涵蓋 Kaluluan 磯崎部落、Dipit 復興部落、pateRungan 新社部落、Fakong 貓公部落和 Makotaay 港口部落,展期至 9 月 30 日止。

2021森川里海藝術季1-10.jpg
康雅筑 x港口部落:「紡仿那有無形」的作品引用港口遺址出土的陶製紡輪,陶在此作為人與土地的連結,線在此作為穿越時間的線,透過紡錘捻纖成線的概念,闡述生命根植、時間延續與氣宇循環的關係,延伸時間與空間的軸線,透過感知來與生命、自然、土地與環境產生對話。 圖片提供/節點共創
2021森川里海-港口部落_康雅筑_紡仿那有無形的01.jpg
港口部落,康雅筑〈紡仿那有無形的〉 攝影/鄭皓霖

策展主題「好野人」道出了台灣東海岸原住民與大自然相處互動,所獲得的富饒生活,以及從中養成的富足人文精神;副標題「慢慢走比較快」則反映在快速形成的年代,過去老人家建構的知識甚至倫理系統無法繼承,而造成集體記憶的不復見,也等於世代文化的消失。我們是不是該重新透過身體的感知,學習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擺脫被各種「擁有」所束縛的慾望,不必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早已經是「好野人」,可以轉向另一個更謙卑的未來式。

2021森川里海-新社部落_芃芓_海景第一排01.jpg
新社部落,芃芓〈海景第一排〉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港口部落_瑪籟・瑪卡卡如萬_移動中的部落01.jpg
港口部落,瑪籟・瑪卡卡如萬〈移動中的部落〉。這次的作品「移動的部落」以部落族人經常使用的藤製背簍作為雕塑裝置,是對於自己在居住之處的記憶與反思。也是相對應於整個族群在遷徙時,什麼留在族人之間、而哪些流失了?我背起背簍謙卑地進行部落的認識之旅並反思著這些。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港口部落_APO_王亭婷_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03.jpg
港口部落,Apo’&王亭婷〈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港口部落_APO_王亭婷_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02.jpg
港口部落,Apo’&王亭婷〈我對我的生活很滿意〉。收集一群勞動的人的衣服作成海浪的形狀,闡述這些勞動的人上山下海都有屬於個人辨識性的衣服,充滿破洞的衣服裡有靈跟好運,才有很多收獲!族人會在勞動之中舞蹈歌唱,完工後則會去海邊pakelang,向「海浪」學習舞蹈歌唱。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港口部落_葉海地_風之片語01.jpg
港口部落,葉海地〈風之片語〉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藝術季-復興部落_陳豪毅_蓆地.jpg
復興部落,陳豪毅〈蓆地〉。卑南阿美族裔的豪毅回到部落後,透過傳統工藝的學習,探討回家與身份。作品「蓆地/Fasulan」以傳統素材黃藤與因應現代需求的塑膠打包帶,兩者在水泥製成的列表機兩端,隱喻輸出與輸入的文化流動。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藝術季1-4.jpg
許家維x新社部落:作品「岩棺是不是棺」回到新社岩棺出土的地點採集影像,意圖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發展出對於探究現實與幻象、歷史與當下間的敏銳知性,進而生產一種介於敘事世界與現實之間的異質敘事體。觀眾可以透過部落的香蕉絲工藝師編繡的QRC掃描到影像作品,呈現一個遠古與當代對話的場景。 圖片提供/節點共創

藝術季的主管機關是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他們在東部搭建森川里海大平台理念,闡述從森林到海洋全都要保下來的自主守護山林,創造居民「公共參與」山村好生活的理念,不僅強調生態意識,也關懷居住的環境,而當代藝術則是部村落的根植力量。

2021森川里海-貓公部落_陳建北_父親.jpg
貓公部落,陳建北〈父親〉。曾受邀擔任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陳建北,在部落創作的「Ama Mama Tama 父親」,到4個部落訪問每個部落20至80和90歲的族人,紀錄他們口述記憶中的父親,創造世代背景和時空流轉的特殊性在作品裡。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磯崎部落_陳勇昌_共生.jpg
磯崎部落,陳勇昌〈共生〉。「Mapolong sa’icelen 共生」是港口部落藝術家Kaling的大型竹編裝置作品,表現磯崎部落多族群共同生活,互相交換族群技藝的共生共榮。 攝影/鄭皓霖
2021森川里海藝術季1-5.jpg
邱承宏x貓公部落:由混凝土及礦物製作的兩顆巨石<過剩的風景>,放置在八里灣溪的河床上,並在這個人造岩石的表面,栽種一些從河流上採集而來的植物。這看似與在地植被共存的作品有著樸素、簡約的外型,外觀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紀念碑,如同一個都市的外來者,擾動著自然與都市之間的邊界。 圖片提供/節點共創

除了展出的 10 件作品,展覽期間也將安排 5 場「海_在路上:火堆論壇x在地體驗」,希望大家不只能來現場觀賞藝術作品,也能透過議題深度認識部落,對台灣的東部有更多的相互了解。8 月、9 月每個週末也都有定時導覽,報名方式及更多資訊可關注森川里海藝術季粉絲專頁與官網。

因應防疫規範,提醒大家前往觀賞作品時記得「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好野人_慢慢走比較快」
展覽時間:2021年6月6日至9月30日
週末導覽:8、9月每週末定時導覽(報名方式請關注粉絲專頁與官網)
推薦活動:海_在路上:5場火堆論壇x5場在地體驗(8/14、8/21、9/4、9/11、9/12)
產官學合作:9/25藝術論壇@台灣藝術大學
展覽官網:https://mipaliwlandart.com/

2021 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
時間|2021/6/6(日)~2021/9/30(四) 地點|花蓮 豐濱鄉
追蹤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