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建築的樂土荷蘭

2016/08/29
前衛建築的樂土荷蘭
分享
收藏
<br />荷蘭是歐洲的小國,雖然是彈丸之地卻能夠在過去展現極大的雄心壯志,在西班牙帝國的年代,不懼強權,膽敢挑戰西班牙艦隊與其全球佈局,甚至在台灣、...


荷蘭是歐洲的小國,雖然是彈丸之地卻能夠在過去展現極大的雄心壯志,在西班牙帝國的年代,不懼強權,膽敢挑戰西班牙艦隊與其全球佈局,甚至在台灣、日本等地方,取代西班牙,成為當地國際貿易的最重要國家。


世紀初期,歐州現代主義建築崛起,德國的包浩斯、蘇俄的構成主義(Constuctivism),以及荷蘭的風格派(De Stiji),是新建築發起的三股重要力量。荷蘭地區原本就是豐富的藝術沃土,出現了林布蘭、梵谷、蒙德里安等藝術大師,蒙德里安的簡潔線條與黑白或三原色的創作,深深影響了風格派的建築師,同時也成為風格派建築的理念基礎。「紅藍椅」創作者建築師里特維德所設計的「施洛德住宅」以及Café DE UNIE都是建築設計史上重要的案例,也是風格派留存在世上的重要建築遺產。


戰後的荷蘭在住宅嚴重的需求下,社會住宅發展蓬勃,荷蘭與新加坡是全世界社會住宅發展最成功徹底的兩個國家;事實上,荷蘭在世紀初期就已經有社會住宅,著名的「船屋」(The Ship)社會住宅就是阿姆斯特丹學派的經典作品,其精緻的磚工與設計,顛覆了我們對於社會住宅粗製濫造的刻板印象,也凸顯出荷蘭新教社會文化下的社會關懷與慈悲心。


社會住宅的發展在世紀末期更達到巔峰,在阿姆斯特丹可以看見許多設計精美、環境優良的社會住宅,其觀海景觀或面對大片公園綠地,在台灣幾乎都是豪宅的水準,例如阿姆斯特丹水岸的Silodam集合住宅、東碼頭社會住宅,以及The Whale鯨魚集合住宅等Parkland集合住宅、WoZoco老人公寓等,則面對大片綠地公園,令人十分欣羨!


荷蘭的社會住宅政策,讓年輕人不需要花費青春美好歲月去承擔沈重的購屋房貸,而可以無後顧之憂,延續他們的祖先「立足荷蘭,放眼天下」的精神,積極地去發展創意的人生與事業。


荷蘭當代的建築師基本上也是秉承「立足荷蘭、放眼天下」的精神,積極向外拓展業務,荷蘭政府更是積極行銷其當代建築師,事實上,也是將「荷蘭建築」有計劃地行銷到全世界。目前荷蘭最有名的建築師與事務所在台灣都有設計作品,包括MVRDV(垂直村落)、Rem Koolhaas(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以及Macanoo(高雄衛武營區文化藝術中心)。


荷蘭傳統向外發展的開拓精神,以及荷蘭人民開放包容的心態,讓荷蘭成為前衛建築的設計沃土,孕育出許多令人驚奇與讚嘆的建築,不論是阿姆斯特丹或是鹿特丹,都成為建築迷考察必去的重點城市。走一趟荷蘭,看過他們的當代建築,你將對這個歐洲小國刮目相看!


MVRDV


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建於1991年,是當今荷蘭最有活力的建築師事務所之一。它由三位年輕的荷蘭建築師韋尼· 馬斯(Winy Maas)、雅各布凡· 裏斯(Jacob van Rijs)和娜莎莉· 德· 弗裏斯(Nathalie de Vries)組成,事務所的名稱即取自於這三位建築師的姓氏。MVRDV對於社會與城市發展有著極大的關注,特別是垂直化的空間更是他們的興趣,他們在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荷蘭館設計中,以垂直的公園、住宅、牧場交疊的立體架構,呈現他們的城市想像。他們也曾提出垂直的養豬場「豬城」(Pig City)的構想,並應忠泰建築文化基金會邀請來台,針對台灣都市特有的空間現象進行觀察。他們看到台灣屋頂鐵皮屋、違章建築的四處蔓生,構成一種多元、有機的城市景觀,因此發想出「垂直村落」的構想。雖然他們的創意最後並未真正在台灣實現,但是其前衛設計概念卻在歐洲受到極大的矚目,新完成的建築案遍佈歐洲重要城市。


鹿特丹市集

Market Hall鹿特丹市集(2014)



歐盟之前公佈了關於熟食市場的相關規定,要求市集熟食的販賣必須在有頂蓋遮蔽的空間下進行,因此鹿特丹便著手設計建造新市集。MVRDV以巨大的拱形建築結合住宅與市場,加上藝術家的巨大食材彩繪,展現出一種豐滿歡愉的民主城市狀態,成為鹿特丹的城市新地標!拱形結構中的住宅,則分為不同大小格局的居住單位,有的有城市景觀,有的則是欣賞市集內部熱鬧的景象。


希斯凡博物館

Schiedam Museum 希斯凡市立博物館(2014)



這棟古典建築建於年,早年是老人、窮人的教堂,MVRDV接手設計整修之後,特別用紅色的陳列架來凸顯新設計的時尚與溫馨,並且讓古蹟建築與新陳列架之間保持距離,達到新舊元素之間的平衡,大廳中保留原有教堂的講台與裝飾,也是對原有宗教歷史空間的敬意。


書山圖書館

!ook Moutain 書山圖書館(2012)



位於鹿特丹近郊的書山圖書館,外部造型有如一座玻璃金字塔,溫室般的玻璃屋,讓寒冷的冬天可以舒服地躲在裡面看書。而圖書館內部用書櫃堆砌成一座五層樓高的書山,進入圖書館中有如去登山,人們可以拾級而上,繞著書山爬上圖書館不同樓層,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籍,最後在山頂還有咖啡座,可以享受咖啡與陽光。


Parkland集合住宅

Parkland集合住宅(2006)



這座巨大的社會住宅是阿姆斯特丹花園城市的一部分,周邊是廣闊的綠地公園,環境十分宜人。個住宅單元坐落於三大棟建築中,緊湊但令人印象深刻。為了讓不同的單元都可以享受到景觀與日照,巨大的集合住宅量體被開了兩個大開口,屋頂走道與平台設計,創造出公共與私密空間,同時也讓這座社會住宅展現不同的面貌。


WoZoCo老人公寓

WoZoCo老人公寓(1997)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面對廣大的自然公園,由於國宅的要求是一百個居住單位,密度很高,加上又有日照考量,因此設計者想出懸空突出量體的手法,以便在有限的基地內,創造出最大的居住使用面積。為了改變人們對老人公寓沈悶的印象,MVRDV特別設計色彩各異的突出玻璃陽台,繽紛的色彩讓整個老人公寓建築活潑愉悅起來,充滿著蓬勃朝氣;同時讓居住者可以很容易辨識自己的居住單位。

Rem Koolhaas.OMA建築師事務所


庫哈斯是荷蘭鹿特丹人,曾經擔任記者,從事媒體新聞工作,後來至英國AA建築聯盟學習建築,是建築師也是作家,著有《癲狂的紐約》(Delirious NY, 1978)、《小、中、大、超大》(SMLXL, 1995)等書。1974年成立OMA建築師事務所,他的作品觀察社會脈動與環境特質,充滿著解構主義的特徵與通俗文化的色彩,他們所設計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受到CCTV極大的批評與討論,不論如何,其前衛顛覆性的設計理念與論述,已經成為影響世界建築實務界與學術界的重要力量。


Kunsthal

Kunsthal 鹿特丹展覽中心(1992)



庫哈斯運用簡單的素材,構造出線條簡潔的博物館外觀,其中垂直、水平線條,傾斜的坡道,加上博物館公園的草坡,城市公路的繁忙交通動線,以及穿透性的展覽空間,都呈現出庫哈斯的設計哲學。事實上,整個周邊博物館公園,也是庫哈斯所設計。這座博物館顛覆了過去博物館的宏偉與華麗,以簡單平價的材料設計建造,創造出令人驚艷的博物館新面貌。


de Rotterdam

De Rotterdam鹿特丹港區規劃、三聯棟鹿特丹大樓(2013)



庫哈斯參與鹿特丹舊港區的規劃與設計,其中包括設計一棟位於天鵝橋旁的巨大三聯棟辦公大樓,這座建築高150公尺,集辦公、住宅、飯店、餐廳、商店、電影院於一身,是鹿特丹最巨大的建築,同時也成為鹿特丹重要的建築新地標。為了消除建築物重複無聊的量體帶來的壓迫感與沈悶感,庫哈斯特別將建築體分解成不同群體,以「超密度」及「多樣性」來實現他的「巨大」(Bigness)理念。

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事務所


1979年Mels Crouwel與Jan Benthem合組了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事務所,他們參與了許多種類各異的建築設計案,從小住宅建築到大型都市規劃案都有。這幾年他們所設計的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增建案,浴缸造型的新館,令人耳目一新!他們甚至因此跟服裝業共同設計了水珠飛濺般的奇特服裝,而鹿特丹中央車站應該是這幾年事務所最重要的大型都會作品。


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2

New Stedelijk Museu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2012)



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是荷蘭最重要的當代美術館,2004年因設計老舊閉館整修後,2013年終於重新開幕。這座由事務所的首席建築師麥歐斯‧克魯威爾(Mels Crouwel)所設計的新建築,光滑潔白的外表像極了超大浴缸,因此也被稱作是「大浴缸」,新舊建築以一種對比的反差呈現,十分特殊!


鹿特丹中央車站

Rotterdam Centraal 鹿特丹中央車站(2014)



Benthem Crouwel Architects事務所設計了巨大的鹿特丹中央車站,這座有如鯊魚嘴尖銳突出的嶄新車站,是一座三鐵共構的重要交通樞紐,充滿時髦前衛的線條,與周遭摩天大樓重新塑造了鹿特丹的天空線。

攝影=李清志

本文出自《Shopping Design》83期「荷蘭設計」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