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琺瑯重新回到年輕世代的生活裡!

2018/11/28
讓琺瑯重新回到年輕世代的生活裡!
分享
收藏
用原本廉價的材料做高端產品,這條路讓他們重新獲得了市場
文字=廖婷

用原本廉價的材料做高端產品,這條路讓他們重新獲得了市場。

「玖申」是一個琺瑯設計品牌,今年1月1日,他們在自己的官方社群裡發佈文章宣告品牌成立。


目前只做了兩個完整的系列,都是杯子、餐盤、茶葉罐一類的日用品,但發展出兩種不同風格的系列產品。


「收穫」系列在白色背景上使用了竹匾的紋路,斜向編織格中加了一兩圈繩編圓環,但更具有幾何的線條感;「流淌的世界」則是漸變的藍色水波紋,更加不規則,模擬了一種青煙的效果,也有著山水畫的意境。而最新做的杯子則使用點和線的組合來構建抽象且簡約的圖案。


比起印象中印著牡丹花、鯉魚或者「喜」的字樣的琺瑯杯、琺瑯盆,這些杯盤顯得更現代。換句話說,如果不告訴你這是琺瑯,也許會誤認為是瓷器或其他產品。


對琺瑯稍有瞭解的人應該會注意到它的厚度,玖申的介紹稱他們使用了0.8毫米厚的鐵皮,比起普通的0.3~0.4毫米厚了一倍,「不會摔在地上就有一個黑疤」。拿在手上也能感受到份量,只比陶瓷稍輕一些。它的價格同樣顛覆了琺瑯的廉價印象,在玖申的店中,最小的牛奶杯要139人民幣,8吋盤子429人民幣,最大的茶葉罐售價599人民幣。

玖申

收穫



玖申

流淌的世界



玖申

杯子單品



玖申是三個85後年輕人做出來的品牌,他們原本都是學服裝設計出身的。他們還有一個「顧問」,創始人謝賢的爸爸謝黨偉,他是上海久新搪瓷廠的最後一代廠長,一直在收藏琺瑯,懂工藝和市場,也有資源。「玖申」就是「久新」的諧音,有傳承的意思。

謝黨偉至今還記得2002年他將最後一個琺瑯品送上集裝箱後哭了1個半小時,這家搪瓷廠在1931年上海就設立了,之後常常作為政治宣傳的承載,印上領袖的頭像和講話來幫助宣傳。改革開放後他們接到更多出口的單子,不少是50萬到上百萬的批次,生意一直不錯。

但到了90年代末,因為上海城市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國有的輕工業廠尤其是涉及污染的工廠紛紛關閉,久新曾遷廠至浦東的楊思鎮,但周圍還是很快發展起來。幾年之內,上海原本40萬人口的輕工業幾乎煙消雲散。

久新搪瓷廠是堅持到最後關廠的國企,關廠後謝党偉曾去臨近浦東機場的南匯開私人的新廠接著做訂單,但最終因為鐵皮價格上漲和人員配置等問題關廠了,他最終改行去做了房地產。而那些出口的訂單至今還有工廠在接著做。「當時我們的決策有點問題,乾脆搬到東海邊或出省。我們單子不愁」。

不過,謝黨偉後來反思了當時「大訂單」的缺點。「(一個盤子)1美金兌換8.1人民幣,我實際的成本是7.5元,5毛錢給工人發工資都不夠。」這樣的杯子出口美國後可以賣到30美金,但在國內製作環節抬不起價格,只能眼看著鐵皮價格上漲,利潤越來越薄。但因為訂單多,他們並沒有想過改變什麼。

與此同時,這種每家每戶都在用的產品也在國內家庭中消失,新的產品不再出現,最多能在醫院中看到。長方形的白色琺瑯盤裡放著手術刀和藥水,容易給人冰冷的感覺。

在謝黨偉看來,琺瑯沒落原因是不銹鋼和塑膠製品的發展,它們的價格可以更低,有更加豐富的型態,簡約的風格也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實際上,琺瑯材料具有耐高溫抗腐蝕的特性,很難滋生細菌,所以至今都在醫院裡使用。反而是不銹鋼和塑膠製品本身有更多的安全問題,類似於色素和重金屬。這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琺瑯本身留給人的「舊」的印象,「琺瑯給人家以往的感覺就是價廉物美,一個民工拿著一個大碗。」

謝黨偉也曾去過美國家庭,發現大家還是在用搪瓷,「是一流製品」,它的器形、顏色都與國內不同,現代設計符合人們的審美。但在國內,搪瓷工廠的畫工是分配來的,只畫一些傳統的植物花紋,「我們把所有的植物都體現在琺瑯上」。

1995 年之後,畫工紛紛離開工廠搞個人創作,畫油畫,就更沒有人想設計的事情,「這批畫工都是最後一批,工廠也補充不了更多的人,把稍微有美術基礎的人放在美工科。」

謝黨偉的筆記本中記載了一個資料,據搪瓷工業協會2015年的統計,美國2.5億人口,年消費130萬噸搪瓷,中國13億人口,年消費13萬噸。


玖申

傳統的琺瑯


謝賢從義大利留學回來的時候,距離久新搪瓷廠關廠已經有十年。這個行業經過了一次洗牌,全部都是民營企業,依靠“搪瓷工業協會”這樣俱樂部性質的組織來聯繫。協會裡登記的有100來家和搪瓷有關的民營工廠,其中20多家做日用瓷。這些搪瓷產品銷往美國、日本、歐洲甚至非洲,出口占到銷售總量80%,但還是走上萬噸的批量。


謝賢平時在上海工藝美校教服裝設計,每週兩節課,很清閒,他和女朋友高歡歡想著做一些自己的事。但這幾年,服裝生意並不好做,獨立設計師品牌基本上是一個燒錢的狀態,去大公司做策劃根本無法發揮創意。做琺瑯設計似乎是一條現成的路。


玖申


這個門類看起來也很小,國內目前幾乎沒有同類型的競爭對手,可以算是一個空白。淘寶上有一些零散的小牌子在做,不久又改成了保溫杯或其他門類。近幾年文創產品中看到了一些搪瓷的杯子,也印著領袖圖案或者口號,售價20塊人民幣左右,有點新奇和懷舊的味道。謝賢他們稱這樣的杯子出廠價格只有5塊人民幣,不算有設計感,但也暗示了這種產品可能有年輕人的市場。


謝賢他們都不願做原來批量的產品,而是要做限量的精品,有好的品質,也符合年輕人的審美。他們找來了從前的同學臧臧一起組成團隊並成立公司。臧臧曾在服裝品牌拉夏貝爾做策劃,在團隊裡負責管理和公眾號運營,而高歡歡主做設計,謝賢做對外。他們現在的辦公地點是謝家住的一幢公寓,有時謝爸爸也會坐下來和他們一起工作。





謝黨偉一直與搪瓷行業保持著聯繫,也是搪瓷協會的會員,因為是搪瓷收藏者,有不少人來拜訪他,知道搪瓷的發展和市場上的資源。




但要湊齊一套高配置的搪瓷並不容易,他們去考察了山東、廣東、河北等各個在做日用搪瓷的廠家,儘管過去了10多年,這些廠家還是做著和從前一樣的訂單,甚至有人用0.18毫米的厚度在做。最後他們選擇的是浙江湖州的一家工廠,可以做0.8毫米的鐵皮,這家工廠曾經為無印良品做過訂單,鐵皮和花紙都從日本進口。



做琺瑯產品很依賴工廠和工人,「鐵胎需要用大型模具壓出來,但後期的塗釉料、貼花都是手工的。」比如做一個杯子,器形部分需要用機器壓平圓形鐵皮,卷成桶狀,修邊,焊接一個把手,再清洗鐵皮上的油和鏽。上釉需要一邊燒制,一邊上釉漿,讓顏色凝結在表面成為素胚。最後再貼花紙,也是邊燒邊貼,使顏色留在上面。


目前搪瓷器形很難做變化,是因為開模的昂貴,工廠開模收費10萬人民幣起,玖申也只是用現有的器形來做調整。


玖申

從半成品的素胚到貼過花紙的杯子。


設計主要是高歡歡做的,「收穫」系列的竹匾圖案是去安徽旅遊是看到的,而「流淌的世界」源於在上海看達利展,「和做一般的設計是一樣的」。因為受到現代設計教育,定位於年齡相仿的人群,這些琺瑯看起來非常現代,完全脫離了原本的面目。


高歡歡稱,在整個過程中,最難的是和工人的溝通。因為工人做熟了素胚的杯子或只貼一個小圖案的產品,不用對齊。一旦貼歪或出現氣泡則會立刻破壞整體效果,還會留一個黑色的圓圈。「一般工人貼一天能貼100個,貼我們這種花一天要貼50個,整個產能就下來了,得不償失。」但他們還是會主動去工廠住下來盯著看,強調品質和標準,第一次合作的1000個杯子裡,退回了600多個。


玖申


玖申目前賣得還不錯,「原本打算虧兩年,現在就沒有虧損了」,借助電子平臺,他們在良倉、設計關注和微店等售賣,做成精緻的禮盒。但多數產品是批量銷售給客戶,比如房地產企業和銀行。他們也接了幾單公司訂製的設計,都是用來送禮的。


此外,他們開了一家淘寶店,將工廠做出口的尾單收下來放到淘寶上賣,大多是一些基本款,沒有品牌logo,和玖申沒有關係。這是他們與工廠保持合作關係的方式,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年輕人不知道它是什麼,反而好接受。」高歡歡說道,但同時他們也在做琺瑯的推廣,除了微信公眾帳號外,他們也在準備百年琺瑯的展覽,將放上謝黨偉的收藏來梳理琺瑯的發展和變化,他們希望讓這種離年輕人有些遙遠的材料將重新回到家庭生活中。


圖片來源 = 玖申


本文轉載自好奇心日報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