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醞釀的家鄉味!在巴黎瑪黑區,開一間理想中的台灣餐館:Chez Ajia 阿姊家

2019/12/27
Cinny
悉心醞釀的家鄉味!在巴黎瑪黑區,開一間理想中的台灣餐館:Chez Ajia 阿姊家
林佩欣
分享
收藏
「如果想念某個味道,就親手去把它做出來。」外觀像是一家迷人的咖啡廳,裡頭賣的卻是台味十足的的三杯雞、九層塔煎蛋與滷味。

初訪阿姊家是個陽光四溢的下午,信步邁入位於瑪黑區的 Roi de Sicile,在法國餐館林立的這條街上,一家名作”Chez Ajia 阿姊家”的台灣餐館闖入我們的視野。小巧的餐廳門口有著整面的落地窗,讓柔和光線自然地灑進店裡,與門旁的可愛的手繪菜單相映成趣,外觀更像是一家迷人的咖啡廳,裡頭賣的卻是台味十足的的三杯雞、九層塔煎蛋與滷味,期盼識趣的饕客們光臨。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外觀1.jpg
林佩欣

 
這裡的空間走的是溫暖舒服的風格,天花板的植栽、手工燈飾為餐廳添上了綠意與生機;角落的書櫃擺放著一整排華文書籍,牆上繽紛的畫作則是台灣插畫家的作品。在氣氛的營造上,老闆娘Kay與先生Geoffrey希望做到的是舒服與講究:承裝菜餚的器皿,是法國的陶藝家手工捏製、上色、燒烤而成的;黃銅製的餐具觸感很好,散發著美麗的光澤。Kay坦言,多數人常認為既然燒的是台菜,用餐環境就應熱鬧非常;「台灣菜對法國人來說已經夠challenging,如果氛圍也是如此,那會是雙倍的challenging。」因此對她來說,營造一個「舒服」的用餐環境相當重要,舒服,並不是華麗精緻,而是重視細節與用心。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空間2.jpg
林佩欣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空間1.jpg
林佩欣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空間3.jpg
林佩欣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空間5.jpg
林佩欣

 

如果想念某個味道,就親手去把它做出來

談到開始經營餐廳的緣起,Kay興致勃勃地聊起她念HEC Paris的MBA時,一手籌備台灣週的經驗。為了呈現原汁原味的「台灣」,來自彰化鹿港農村之家的她,絞盡腦汁思考著如何藉由「飲食」,讓外國朋友看見台灣的不同。「後來我想『囍宴』與『廟會』不就是最台灣的展現嗎?」她以台灣獨有的「辦桌文化」為主題,重現童年記憶中那幅既熱鬧又生動的辦桌光景。席間的蔥油餅、滷肉、雞肉飯、滷牛腱,都是Kay憑著兒時的味覺記憶與平常的練習烹煮而成的。我問那麼法國人喜歡這樣的滋味嗎?「他們吃得可開心了!上百人份的料理全部被掃光光。」Kay眉開眼笑地分享,不禁想著外國人遇到連我們都難以抵禦的滷肉的香味,以不太順手的筷子扒飯的風景。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阿姊2.jpg
林佩欣

 
舉辦台灣週的經驗,讓Kay意識到自己想做的其實是文化推廣,而投身餐飲的緣起,則是從網路上一筆筆的「滷肉生意」萌芽。碩士畢業後的待業期間,Kay開始在網路上兼賣拿手的滷肉,沒想到反應格外的好;前年的端午節,她推出線上粽子專賣,開始包起一串又一串的台灣粽。法國的的粽葉不理想,就請爸媽從台灣寄過來,「台灣原產的粽葉夠大,有一股特殊的香氣,用這種葉子包台灣粽才對得起自己!」

(補)荷葉油飯 by Chez Ajia.jpg
阿姊家外燴限定的荷葉油飯,每回登場都大受好評。 Chez Ajia

 

以手工自製的堅持,描繪心中的台菜輪廓

與法國人提到台灣菜,都是珍珠奶茶與鹹酥雞這些印象,在法國,阿姊家菜單的確與一般的台灣與中國餐館不太相同,其實這些經過不斷試菜才端上桌傳統菜餚,都是Kay小時候最美味的記憶。雲林彰化一帶過去是台灣的糧倉,芋頭則是早期台灣人的主食之一,她將這個法國人不太熟悉食材,巧妙地帶進菜單中,成為鹹甜參半、口感綿密的酥炸芋棗,也是我們熟悉的辦桌料理;此外,受到東南亞文化的影響,在法國的亞洲餐廳常見的多半是越式的炸蝦捲(Nem),阿姊家的蝦卷則是以豬網油一片片包起的。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芋棗.jpg
林佩欣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蛤蜊.jpg
以薑片、辣椒與九層塔爆炒的塔香蛤蜊是餐廳中的熱門料理。 林佩欣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菜單.jpg
圖文並茂的中法文手繪的餐廳菜單,讀起來親切有味。 林佩欣

 
印象中,巴黎是個對飲食相對挑惕的城市,問道如此「道地」的台灣餐廳,法國人會不會吃不習慣?地點又在當地人相當多的瑪黑區,是否會害怕格格不入?面對一個烹調方式、飲食習慣乃至食物風土,都與台灣全然不同的民族,迷戀台灣味的我們還是不免拋出這樣疑問。「我做台灣菜的初衷是Authentic,只要你覺得自己夠好,就不怕別人不喜歡你。」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全家福1.jpg
林佩欣

 
阿姊家的香腸是Kay自己灌的,有別於湖南的臘肉與歐式的煙燻香腸,台灣香腸有著煎烤過的豬肉香氣,與蒜苗與蒜片一同上桌,就是最道地的庶民料理;滷肉飯是許多人心中台式美味的代表,家家戶戶都有各自獨門的滷肉配方。阿姊家的滷肉油香四溢,質地入口即化,有著台菜特有的「鹹後回甘」的滋味,與白飯融合的美妙口感,連法國人都很難抗拒。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香腸.jpg
Chez Ajia
巴黎_Chez Ajia_阿姊家_滷肉滷肉飯全家福.jpg
手工自製的台灣香腸與美味的滷肉。 Chez Ajia

 
「台灣就像一個清秀又害羞的女孩子,不太懂得表現自己。」

然而對台味相當有信心的Kay,遇到甜點仍舊煞費了苦心。台灣不比法國,沒有完整的甜點文化,「我們現在常見的發糕、紅龜粿都是圍繞著神明的祭祀而生,其中最主要原料—麵粉,其實是美軍帶來的東西,當時的台灣並不產小麥。」於是Kay發想了以綠豆粉製成的綠豆糕,前所未見的造型與帶點麻油香的滋味,擄獲不少來客的心;融合葛瑪蘭威士忌的巧克力塔,則在台法口味上做出取捨,讓挑嘴的法國人,在甜點選擇上能夠更多元。

(補)甜點綠豆糕 by Chez Ajia.jpg
綠豆糕 Chez Ajia
(補)甜點葛瑪蘭威士忌巧克力塔 by Chez Ajia.jpg
葛瑪蘭威士忌巧克力塔 Chez Ajia

 
座落在巴黎瑪黑區的 Chez Ajia 阿姊家,收藏著一個深愛台灣味的異鄉遊子悉心醞釀的好味道,並以從容又優雅的姿態,將這座島嶼滋養的風味悄悄地放入法國人的眼簾,也溫暖了許多在大城市中想一飽鄉愁的味蕾。下回若有機會一遊瑪黑,不妨到阿姊家嚐嚐滷味、喝杯台灣啤酒,來場不一樣的台式用餐體驗。
 

Chez Ajia
地址:4 rue du Roi de Sicile, 75004, Paris
營業時間:週二 - 週六 12:00~23:00, 週一公休
聯絡電話:+33 6 63 55 40 22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hezajia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