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景、綠能科技、智慧街區⋯⋯師法自然之道的世界當代建築!
2019/04/10 | 建築/空間 | 陳信方
中國當代最傑出的建築師,馬岩松,在安徽黃山太平湖畔,打造了一個擁有10座大樓的住宅群,把黃山最富盛名的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以依山傍水、蜿蜒流動的姿態,融入在地貌之間。所謂山水,正如登黃山而小天下,令人驚嘆折服。日前,馬岩松的12件建築模型,當然包括了「黃山太平湖公寓」,已經被巴黎龐畢度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Centre Pompidou)購入,並將自今年4月起開放展出。
「任何人類的創造都來自於已經存在的大自然。」( Anything created by human beings is already in the great book of nature. )—Antoni Gaudí(西班牙建築師 安東尼・高第)
師承Zaha Hadid的馬岩松,風格其實更傾向於未來主義,但他卻是當代建築師中,對「風水」掌握得極為精巧的領頭羊。而所謂的風水,講求的正是師法「自然之道」,對於氣韻的流動、光線的變化、環境與建築主體的互動。找出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從以下這三點來看,或許可以更清楚看見當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一、綠能智慧
無庸置疑,綠色建築是這幾年的趨勢,不僅在材質的選擇、空間的運用,更透過科技提高綠能的功效。
2018年夏天落成,由Foster + Partners設計的澳門Apple Store,建築本體的牆面,用五層玻璃搭配上極薄的石材,不僅堅固耐用而且透光性佳。四周用竹林圍繞,在視覺與實用上,都產生了舒心的功效。白天時,陽光會透過天花板與牆面透光,隔絕熱氣的同時又能保持空間的明亮度。夜晚時分,建築本身透出溫暖的燈光,在五光十色的路氹裡宛如一只燈籠。建築中庭種植了繁茂的竹林,穿破樓層的限制,讓空間更具開放性。
而在台北的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一開始設計時就考量到陽光與風向,以南北向為主,適當的開口率加上遮陽設備,可以保持涼爽不悶熱。同時建材採用可回收的木材與鋼材,同時架設太陽能板建立供電系統,建立自給自足的供應系統。
二、在地共生
荷蘭建築事務所UNStudio,在最近取得與其他團隊共同合作,在荷蘭賀爾蒙德Brandvoort區,發展智慧街區計畫。這個名為「全球最智慧街區」(The Smartest Neighbourhood in the World),是透過各方面的研究整合,採用靈活的架構,根據在地民眾的需求,預計在未來十年內,開發出1,500個新住宅,和12公頃的商業區,規劃的範疇包括發電、糧食生產、水資源管理、聯合數碼資料管理和交通系統。這一改過去用單一體系去打造城市的先例,而用幾乎量身定做的方式,打造合乎當地人需求的社群。
而首爾市政府則是在2017年正式啟用了「Seoullo 7017」,這是一條將1970年代興建的高架橋重新改造的計畫。原來這是一條連結首爾東西部的首爾站高架橋,後來因為安全問題而面臨拆除。在當地商家與首爾市政府的努力下,由荷蘭知名建築事務所MVRDV操刀設計,改造成一條擁有17條人行道,結合空中花園、咖啡廳、遊戲區與表演舞台的高架步行橋。整座空間花園設有645個圓形花盆、種植超過228種、24,085株花木。除了與各主要路口的天橋外,與附近的重要建築物、商家皆設有通聯天橋,順利把即將廢棄的天橋,成為活化在地的奇招。
三、小材大用
因為建築技術的進步,材質的使用也走向應用極大化,即便過去是不受重視的材質,透過建築工法的活用,也能被應用到更廣泛的面向上。英國建築事務所Heatherwick Studio與挪威建築事務所Snøhetta,今年2月才剛揭露一個全新的設計。在Google主導下,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子公司Sidewalk Labs,正在統籌計畫將加拿大多倫多港口的濱水區,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航運港口,變身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性智慧城市。
其中,首先曝光的計畫,是Heatherwick Studio與Snøhetta提出了木結構打造的「quayside」社區。這個完整的社區兼容居住與觀光,思考的方向也包括了能源使用、價格負擔、交通狀況等。預計打造2,500間住宅,其中50%會作為出租公寓,以經濟實惠的房價,提供單身族、老年人與家庭更多選擇。同時,為了提供大量在地木材,會在安大略省建造一座木材工廠,同時也能提供超過4,000個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