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人生快樂的潛點:不要被定義,也不需要標籤。專訪小琉球DEEPSOUL 創辦人 吳浩

2020/07/01
Stanley Kuo
找到人生快樂的潛點:不要被定義,也不需要標籤。專訪小琉球DEEPSOUL 創辦人 吳浩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一個自由潛水者,他所理解的海洋,接近的海底是什麼樣子?一片湛藍裡有鹹鹹的海水味,有時候是海草的發酵味,他腦中有許多海的美麗。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2020/ISSUE02「Drift 夏日漂浪計畫

當天在DEEPSOUL有新手市集,中午準備中就下起雨,吳浩拿著大聲公控場,一邊指揮調度。大雨完全不滅大家興致,除了教練和小幫手,其他人都是從各地集合,還遇到幾個台灣去的朋友。

DEEPSOUL_DSCF1210.jpg
小琉球自由潛水店DEEPSOUL的方塊外型線條俐落。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1194.jpg
露天練習泳道第一眼就留下了深刻印象。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晚上在社區活動中心有一場講座,吳浩換上麥克風,掛著他的白色大砲,分享對海的想法,也聊了他心裡面那片自由潛水的藍圖,同時把旗下各有風格的教練群介紹出來:阿先談潛水攝影中的肢體自由,阿酸把她到世界各地的潛水經驗,一生一次與Manta(鬼蝠魟)共遊、潛入冰島終年水溫2度的冰川等這些美好記憶帶到大家眼前;底下坐著的還有2016年台灣CWT國家紀錄、擅長漁獵的赤丸,以及流浪世界各地知名潛點教學最後落點小琉球的OPEN。現場大多是當地的年輕學生,一個平常的小琉球夜晚,匯聚所有可能的水溫,沖刷著不同的海裡經驗。

DEEPSOUL_DSCF0553.jpg
新手市集工作坊,教練和學員、新朋友們交流分享,什麼都能講地開外掛聊天。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0592.jpg
OPEN 教練的呼吸瑜珈課,在呼吸練習中讓「閉氣」更有身體意識,強烈感覺自己的存在。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0599.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自由潛水大量捨棄了裝備,只以面鏡、配重、潛水衣和蛙鞋下潛,每一次下水,都是一種找到身體和心理微妙平衡的練習。一口氣的海底世界,是未竟的好奇、自我的探索,一次又一次的平衡練習,以最煉淨的姿態找回自己,回到海。

DEEPSOUL_DSCF5067.jpg
在DEEPSOUL的25米泳道中練習。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242.jpg
在DEEPSOUL的25米泳道中練習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吳浩的DEEPSOUL

吳浩28歲,十幾歲就接手民宿經營,樣樣自己來,四年前創立小琉球的潛水店「DEEPSOUL」,在大自然裡選擇做一個海人,吳浩在右手刺了媽媽、外婆和大海,左手則留給關於自由潛水的一切,包括一隻他在海裡拍到的海龜。朋友常說,「想看什麼海裡的生物,吳浩身上都有。」腳上是團隊夥伴的名字,紀念著這個當下有一群人因他而來,一起成就了「DEEPSOUL」。

DEEPSOUL_DSCF0480.jpg
28歲的吳浩,4年前創辦 DEEPSOUL,更將在今年夏天跨足籌備已久的綠島。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0501.jpg
朋友常說,「想看什麼海裡的生物,吳浩身上都有。」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四年來規模將近翻倍成長。吳浩也曾經追逐物質,但旅遊到世界的另外一端後,他找到人生另一個快樂的潛點,「也明白了有些東西不屬於我,然後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只用兩件踢,在遙遠的非洲流浪兩個月。」那是他放空,尋找能量的方式,流浪是為了支撐更大的夢想,在琉球之外,接下來,綠島的DEEPSOUL 2.0計畫預計在六月完工,呈現全新面貌,一樓游泳池,二樓餐廳、住宿房間跟廚房,近三百坪,有現在的三倍大。

DEEPSOUL_DSCF0799.jpg
DEEPSOUL與台灣咾咕嶼協會合辦淨灘活動,特別選擇容易卡垃圾的礁岩地形海灘,小心謹慎地把它變得更乾淨。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0758.jpg
DEEPSOUL與台灣咾咕嶼協會合辦淨灘活動,特別選擇容易卡垃圾的礁岩地形海灘。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0776.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做自己想做的事,過想要的生活

現在的DEEPSOUL是一個立方體,以一格為單位,每一層有三格,總共九宮格包含了背包客房、衛浴間和教室,從樓梯迴旋而下,一樓直接接上一個25公尺泳道,線條俐落格局大膽,「我的個性就是不喜歡和別人一樣。」

DEEPSOUL_DSCF5783.jpg
DEEPSOUL 內部結構以黑灰白色階為主,階梯一路向下直接通往25米的練習泳道。 攝影_Emma SY Wang
DEEPSOUL_DSCF5757.jpg
DEEPSOUL 內部結構以黑灰白色階為主,階梯一路向下直接通往25米的練習泳道。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771.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763.jpg
DEEPSOUL以一格為單位,每一層有三格,總共九宮格包含了背包客房、衛浴間和教室。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經營方式跳脫一般,也沒有人像他這樣打造教練舞台,每個教練特色鮮明,多元也風格化發展。DEEPSOUL採指定制,由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教練,「我想要的教練,要能引導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學生狀況不同,所需要的教法各異,「有的適合猛烈,有人則要慢慢帶,每個人身體狀況、結構和運作方式都不一樣,不能只是叫他們『就照這樣練』,如果換作是我,也會希望透過教練發掘更多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個google就有的答案。」吳浩心中真正的潛店,不只是一個logo或者一個ig 帳號而已,而是一個實踐初衷的場所。和國外完整的課程、設施、環境、資源相比,台灣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DEEPSOUL_DSCF0528.jpg
教練群各自有鮮明的特色和強項 /阿先教練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0740.jpg
教練群各自有鮮明的特色和強項 /阿酸教練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075.jpg
練習中的學員夥伴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目前有十幾位夥伴,盡量保持自由與彈性,決定自己想要開課的時間,其他時間準備比賽、進修,或者帶學生出去玩,自己充電,這些都有可能做得到,「這樣我們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過想要的生活。」吳浩說。

DEEPSOUL_DSCF5731.jpg
吳浩與夥伴海潛團練(中間為2016年台灣CWT國家紀錄、擅長漁獵的赤丸教練)。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650.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586.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571.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只想分享海的美好

不管在城市或小島,都沒有讓自己停下來,但吳浩知道只有在這裡他才能沈澱思考。「在島上的時候,我是比較自由的,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下一步是什麼,一點一點逐漸清晰起來;對他來說,所謂「本分」,就是清楚知道自己的方向,並且一步一步實現它。

回顧最初的最初,單純因為喜歡海,喜歡小琉球,想讓更多人認識大海的美好,所以開始按下快門,寫下心情,分享有關於海的一切,「我喜歡拍照,按下快門,看一下觀景窗,分享自己的故事,拍照對我來說是快樂的。」即使吳浩在自潛界有一定的名氣,但與其大家為名而來湊熱鬧,他更希望吸引到真心喜歡他作品的朋友,「喜歡我的作品而關注我,跟因為名氣來follow我,對我來說完全是兩件事。」「我不喜歡距離感。」對吳浩來說,有共同喜歡的東西,彼此欣賞,這就是最好的關係了。作品的讚譽就留給作品,人是自由的,不用被定義,也不需要標籤。

可能海才是最後戀人吧

DEEPSOUL_DSCF5513.jpg
小琉球晴空下的海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到底要多「DEEP」,SOUL才能夠深?置身深不可測的大海,渺小的感覺是安心還是恐懼多一些?有人說自由潛水憑一口氣下潛,進入沒有重力,沒有聲音,沒有顏色的世界,是一次靈魂的跳遠。「在水裡,大海是完全看不到底的,對我來說,那很平靜。」大海也包容了許多吳浩重要的人生片段,也是感情的重要場景,和戀人一起創作過許多作品,分手後一度因為回憶不想靠近海,甚至想過要放棄,但沒想到到頭來還是離不開海。

即使到了全世界,在海面前內建式的熟悉感就馬上湧現,據說是一種「只要是海人都會有的病」,超過一兩個月沒下水,會有種很久沒有回家的感覺,心裡會響起遠方的浪聲:該是時間泡泡水了。

DEEPSOUL_DSCF5565.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是興趣,也是天命

認真覺得「分享是一種美德」,對吳浩來說,他把自己最好的告訴別人,帶給許多人生活靈感,甚至改變了一部份的人生;問大家為什麼想來學自潛,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因為吳浩的照片。帶不敢游泳的人認識海,體驗海,是興趣,可能也是天命。

「台灣的海很漂亮,甚至可以屌打很多國家。」吳浩舉了澳洲為例,一個不了解珊瑚、沒去過澳洲、沒看過大堡礁的人都很可能會知道這個名字,這種印象連結大部分來自於成功的海洋文化行銷。而綠島這個擁有國際水準和條件的水域,知名度和資源卻完全沒成正比,「綠島不管是珊瑚覆蓋率,生態的豐富度與水質的清澈度,一點都不輸國外,只是長久以來台灣缺乏『海洋』文化,因為我們都把資源做成『海鮮』文化。」吳浩認為,台灣多數人對於海的一切無知也無感,「近年來是因為越來越多年輕人愛去海邊,用力把海洋汙染、海廢等這些真實的現況分享出來,才喚起大眾一些對這個議題的注意,如果大家對於海洋環境保育的意識停留在十年前的台灣,現況可能會更慘。」

DEEPSOUL_DSCF5337.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自由潛水裝備重點

有關裝備的概念,重點完全不在於追求裝備,而是好好認識自己,知道需要什麼,要靠自己去試才會知道,不是光聽別人講,「在歐洲三四千塊塑膠的蛙鞋很常見,但台灣學員可以買到一萬七一萬八,我覺得這不是重點,裝備一定要自己去試,要認識自己的腿力跟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腳的大小都有不同,只因為人家跟你說很好看就買,這種消費方式是不對的。」

DEEPSOUL_DSCF5479.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防寒衣是另一個重點,「 能保護你生命安全的裝備是最重要的,蛙鞋你就算踢碳纖維的,也不會讓你變得厲害,那不會改變你的能力值,但防寒衣會。另外是手錶,每次下潛的時間設定,手錶就是在水底下唯一的判斷依據,也是唯一的安全依據。

在水中,安全感很重要

在海裡,有沒有安全感差很大,「有些早年一起玩水的朋友,他們其實剛開始都不會海泳,下到海水裡都是怕害的,到後來玩到大家都變成教練,「在不熟悉的海域,有人給你安全感,上手的速度會快非常多,這是很重要的。」

DEEPSOUL_DSCF8442.jpg
站在DEEPSOUL頂樓遠眺小琉球的海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你必須給自己一次機會,自己去接觸它,摸索學習,親近它、認識它,才能享受它,才會有意識地去善待它,「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必須要親身經歷過,實際踏入才會知道當中的美好,講再多,都不如直接下水吧」,吳浩說。

DEEPSOUL_DSCF5051.jpg
DEEPSOUL裡提供能量補給的「右邊那間」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8537.jpg
DEEPSOUL裡提供能量補給的「右邊那間」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8500.jpg
DEEPSOUL裡提供能量補給的「右邊那間」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_DSCF5754.jpg
攝影/Emma SY Wang © Shopping Design

DEEPSOUL
屏東縣琉球鄉三民路1之56號
臉書:deepsoul2017
吳浩ig: wu_how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2020/ISSUE02「Drift 夏日漂浪計畫」,走遍大小島嶼,採集海與人的故事、與海共生的風格生活,重新定義我們與海的距離......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