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漂浪計畫】蘭嶼:面向海的日子, 重新歸零再出發:墨泥家 MENI Place
2020/07/23 | 旅宿 | Stanley Kuo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2020 / ISSUE02「Drift 夏日漂浪計畫」
午飯過後,在路上遇見墨泥家的女主人小Q,在當地炙熱燦爛的笑容裡,約好了明天早上見面聊。
灘頭上掉下的陽光,海浪聲,在溫暖的風和海邊鹹味混合尚未曬乾的濕氣;另一頭,是群山,樹種混雜的萬樹林,型態萬千的林相上,有百種層次的綠。
墨泥家位於蘭嶼西南端的紅頭部落,在面海斜坡上第二排,背山,面海,正好夾於山海之間。一旁的坡地上種有幾方芋頭田,背景裡頻率穩定的海浪聲,穿插蟬鳴鳥叫、青蛙聲,身心都已經不著痕跡地被原始能量修復著。幾步之外,早餐店「阿力給早餐」頗有名氣,除了坐擁海景第一排,每日限量的飛魚飯糰也非常搶手。一片蘭嶼的海,一座涼台,一個對島嶼的想像,都在下了船後有了全新的探索起點。
墨泥家,是蘭嶼第一代出現具有風格、空間概念和設計感的民宿,在 2007 完工,當時大多數的民宿仍以居家形式為主,墨泥家強烈的空間概念,主題鮮明的度假感讓它獨樹一格至今。
3 米 6 的挑高,藏於小巷中的一樓大門外玄關有獨立樓梯通往二樓客房,房間的地面都較房門口高,只是多踩那一階水泥石階,就營造出更多空間層次。2012 年新增 3 樓,4 人房雙面採光,有私人陽台,房裡每一個視線都可以穿透屋子直達海面,就連窗景明亮的浴室也是。
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把頭移到了窗旁,打開窗戶聽浪,被海風吹,比鬧鐘還醒腦。溫潤的木頭床架、桌臺、門框、地板都以厚實的木工完成,線條筆直,折角圓潤,與未上漆的大地色水泥牆和諧共棲。因為位於邊間,外面的私人陽台擁有完全的隱私和面海視野,在海浪前、日光下,手沖一杯咖啡,這樣開始一天。未來的 4 樓,小Q計劃打造一層一戶家庭式大房,由從前沖繩度假中的靈感而來,可以帶小朋友,自己開伙,才真正完成墨泥家的最後藍圖。
輔大廣告、行銷企劃出身的女主人小Q,因為與墨泥家男主人小施的小島之戀,很快決定離開住了十幾年的台北,落點蘭嶼,這個人生道路的轉折來的突然卻非偶然,總是依照直覺而行以至於「一心想要幹嘛的那個狀態通常很強烈,在自己意識到的時候往往已經在進行中了,來不及反悔」,小Q笑說。住到這邊來,連結了許多花東的朋友圈,意外發現談得來的朋友多多少少都在身心靈領域有所涉略,加上去年 1 月小施的意外離開,後續接連的莫名巧合,讓小Q決定重新執掌墨泥家,一邊手把手帶著 3 個日漸長大的小孩,雖有辛苦,然而與管家小幫手一起,墨泥家就像「MENI」這個名字,會繼續堅固強壯下去。
「海的感覺就像媽媽,我相信靈魂不滅,也相信海孕育著一切生命。」在蘭嶼,海是神聖的,當地人的小孩子也不能隨意下海,在老一輩蘭嶼人眼中是禁忌,因此自從第一個孩子出生,相隔 8 年至今都沒有真的跳入海裡玩水,「我以前不喜歡曬黑,但今年就想試試看自然野放,想自己能突破到什麼程度。」
水瓶座的小Q亦不完全成為一位蘭嶼媳婦,反而更像是在這個大山大海之間,做回她自己,「在島上人們看天做事,常常要隨機應變,更多時候需要等待,很多事雖然事先不規劃,然而這個島卻不會讓你閒下來,你不可能一天無事。」下水,要看浪,入山,要看天氣,所有的安排和計劃都有可能有變化,風雨太大,甚至人完全進不來,「你和小島的緣分如何,都是當下的。」
這十年蘭嶼變化很大,海岸線的樣貌,一整個島的樣子都在變,東清、朗島和野銀也都因為生意往來漸漸開放,但仍然有些秘境野地值得繼續探索。有人說到過蘭嶼就會留一塊在心裡,藏身山頂的小天池,斷崖邊的青青草原,失之交臂的大天池甚至是神秘的飛魚季,都成了下次再回訪蘭嶼的原因。
墨泥家 MENI Place
台東縣蘭嶼鄉紅頭村87號 0978-719-003
官網:meni.place
FB:MENI.Place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2020/ISSUE02「Drift 夏日漂浪計畫」,走遍大小島嶼,採集海與人的故事、與海共生的風格生活,重新定義我們與海的距離⋯⋯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