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山共生,傳承再創新的不老傳奇:專訪宜蘭不老部落執行長Kwali潘崴
2020/09/14 | 設計生意 | 林亞璇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2020/ISSUE03「Wild 山形人.野行者」
17年前,七位長老回到宜蘭大同鄉寒溪村,召集族人創立了不老部落,從務農發展出部落餐廳與觀光,執行長Kwali潘崴更推動部落辦學,解決教育斷層問題。這座山中部落及學校,展現了永續發展的可能;既與山共生,也實現世代傳承,究竟他們如何做到「不老」?
一年開放兩次預約,不老部落的一日遊行程總是火速額滿,其中不乏多次拜訪、熟到像朋友的客人;許多人遠道而來,除了一睹風格獨具的部落人文,更為了一嚐部落餐廳的美味料理。Kwali說,其實最初是將農產送到山下販售,卻面臨產量不穩定、運費包裝成本高昂等問題。「後來我們想,應該把人請上山來吃。」經由口耳相傳、餐廳生意逐漸穩定,演變出結合觀光導覽的部落一日遊。
忠於生活,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原民部落
父親是漢人,母親是泰雅族人,從小Kwali就在城市與部落間生活,求學時到澳洲唸飯店管理與多媒體設計,不斷變動的環境讓他知道,傳統是根,進化是必須,唯有磨合兩者,才能找到喜歡的生活方式。「有些人來到不老會發現和他們印象中的原住民部落不一樣,但原住民不用非得是什麼樣子,『忠於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精神。」從食衣住行舉例,部落就地取材蓋房子,結合先輩智慧與現代工法,提升舒適與耐用度;農耕從傳統的刀耕火種,到擷取各派自然農法精髓,找到友善土地、符合部落農畜業循環的方式;工藝從織布技藝的復興開始,逐步創立品牌與電商平台,並以市面上有需求的產品為基礎,透過異業結合,發揮傳統工藝的獨特性與價值。
餐廳食材有六到七成來自部落作物,屏除炒炸料理,呈現食材原味;段木香菇、地瓜配嫩薑、鹽抹烤香魚、小米粽、烤竹雞⋯⋯,菜色隨時令作物而變化。部落沒有稻作,不供應米食麵類,但有各種風味層次的小米酒,搭配不同料理食用。「我們希望找到適合部落條件的烹調方式,結合現代的西餐文化,讓客人舒適放鬆地用餐。」
找到生活與生存的平衡,發揮由下而上的力量
「我們真的很小眾,每天只接30位客人。」Kwali不只一次強調不老部落的「小」,但就是因為堅持這樣剛剛好的規模,才能在緊密的生活與生存間取得長久運作的平衡。「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你們不一天接40個客人、不做民宿?但是當農產需求變大、工作時間拉長,很多事情就會改變。」Kwali一直記得長老們創立不老部落的初心,是希望土地能被利用與照顧,年輕人能留在部落自給自足生活,因此「農業」始終是不老部落的重要核心。
目前部落裡有43位夥伴,工作分成農業、工藝、餐廳、工程四組,相互連結與輔助。這儼然像是中小型公司的規模,如何管理與溝通?Kwali說「由下往上」的需求和發聲很重要,每個月部落會召開青年會、組長會與長老會,由Kwali彙整第一線工作遇到的問題與解決做法,最後請長老聆聽報告與並給予建議,而非由上往下的發號施令。
Kwali也以「由下往上的力量」解讀近年地方創生的熱潮,「回到地方,思考地方需要什麼,就會漸漸長出方式,而不是先想要做什麼,再把它硬是植入地方去做,這樣很多事都要突破和改變,反而變得很困難。」
創立「原根職校」,以教育為部落帶進養分
創造了工作、穩定了生活,Kwali卻發現,缺乏教育是留不住年輕人的主要原因。「我20多歲剛回部落時,發現身邊都沒有年輕人。」青壯年人口流失,部落孩子多在隔代教養的環境下成長,同儕效應大,也有不少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子的父母,因為經濟壓力向外尋找待遇較好的工作,因此形成不良循環。「如果教育程度有限、沒有一技之長,如何擁有更好的機會?」6年前Kwali創辦了「原根職校」,讓青少年在部落邊上課邊工作,3年後畢業同時獲得高中學位。
「原根職校讓年輕人有機會在部落待下來,家庭結構能夠完整。年輕人長成更好的種子後,飛出去看看世界,不論回到家鄉或是在社會立足,都是部落的養分。」原根職校大部分師資都是在業界各擁專長的能手,課程安排漸進式地引導學生找到興趣所在、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最後進入業界實習、接軌就業。創校至今,原根職校培養出的孩子興趣多元,包括釀酒、烘焙、自行車維修、音樂、舞蹈等等,Kwali笑說,每週跟著孩子一起上課,他也不斷在學習新的東西,發掘看待部落的新眼光。
「不老」此名來自泰雅族語「Bulau Bulau」,即「閒晃」之意,而「不老」更像是這個年輕部落所擁有的精神,不全然執著於傳統、不隨意迷失於創新,正視教育帶來活水的影響力。不老部落近二十年的徐行與運轉,展現的是當代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當群體中的每個夥伴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他們就能在那片山中部落,持續創造、持續發光。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2020/ISSUE03「Wild 山形人.野行者」,走進山的國度,找自己的高度⋯⋯,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