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工作者的隱性需求,以好奇心誘發交流。」台北新型態辦公空間「CIT」的4個經營心法
2020/09/29 | 設計思考 | 林亞璇
企劃顧問公司Plan b在2016年租下台北圓山的中山足球場西側,將舊時球員休息室打造成新型態辦公空間CIT(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瞄準新興創業團隊、自由工作者的需求,出租多種類型的空間單位。除了為千坪的閒置空間找到新出路,更長期維持高於市場平均的9成進駐率,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Point 1:兼顧營運穩定性與空間流動性
作為一間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D)」思維找出策略的公司,CIT像是Plan b對當代產業、工作者型態改變所做的空間實驗;當傳統辦公室的管理方法、空間規劃、效率計算已不適用於知識密集型的工作者,當巨型公司發展趨緩甚至紛紛拆組、中小型新創公司蓬勃出現,對應這些現象的工作空間該是什麼樣子?
在尚未承租下CIT現址前,2012年與咖啡館共棲一室的「混hun」,是Plan b創辦人游適任投入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首個嘗試,經驗讓Plan b 團隊知道單一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風險極高,於是將CIT 7至8成的空間規劃為獨立辦公室,分租給穩定成熟的公司;1至2成的空間則與混hun合作開闢共同工作空間,提供4人以下的小型團隊或個人獨立工作者進駐,帶來變化與流動。
CIT營運總監陳信穎解釋,共同工作空間的性質介於咖啡店與辦公室之間,具有一定比例的常駐工作者,卻又帶有隨機進入的開放性;跳脫制式辦公空間的設計,並設有交流機制,像是混hun牆上具有配對功能的「伴工卡」,可寫下徵人或應徵需求。CIT同時具有獨立辦公室與共同工作空間的型態,也支撐了部分新創組織營運、規模的不穩定性,「或許接了一個專案、公司成員增加,需要換到分租辦公室;也有可能人力縮編,就移動到共同工作空間,在CIT有這些彈性存在。」
Point 2:打破制式辦公空間,埋下創意觸發鍵
思考完進駐者面貌後,接著該如何以空間設計回應使用需求、進而默默影響使用行為?「當初我們幾乎翻遍了辦公室歷史的各種研究。」陳信穎說,「把整體規劃想成是一個常態策展,怎麼引導動線、創造良好的使用者體驗與共鳴。」
以「好奇心誘發交流」為中心概念,CIT讓工作者擁有高度空間使用彈性,從打破制式格局,完整設備需求等基礎出發;例如獨立辦公空間以視線穿透的玻璃做隔間,每個隔間就像是小型社區,以街道般的長廊串連,形成一座城市;廁所與會議室、茶水間分別在兩端,這條必經的主幹道、沿途開放的工作風景,就成為觸發交流的要件。「環境絕對會影響行為,像辦公室隔間其實沒有完全擋起來,大家會意識到彼此共處在一個大空間中,而自動控制音量。」
在會議室、廚房、衛浴間、遊戲區、大廳等公共空間,也有著跳脫常規的驚喜;會議室名稱以《駭客任務》裡的角色代號命名,搭上趣味標語,瞬間為辦公空間帶進另一種世界觀;原先沒有對外窗的會議室,將衣櫃打通作為入口,帶來進入異次元的趣味;距離廁所較遠的辦公室門口停了兩台滑板車,讓你加速抵達⋯⋯。2016年CIT開幕時,還邀請了幾組街頭藝人進駐會議室,呼應「好奇心啟動可能性」的精神,「我們希望在軟硬體上都能創造『靈光一閃』的瞬間。」
對於高度倚賴腦力的知識密集型工作者而言,工作與生活無明確分際,「最好的」工作狀態不再絕對,掌握自己的時間才是聰明。CIT多元的公共空間、模糊的使用功能,讓工作者能夠針對各種使用情境,找到合乎需求的地方。
Point 3:營運團隊擔任「福委會」,促成交流可能性
細數進駐團隊的屬性,囊括AI、電商、雲端醫療、設計、旅遊、NGO等精彩紛陳,這種突破同溫層的多元正是CIT的用意。「台灣同類型產業的資源太少,聚在一起很難真的資源交換或流通,不同類型才有機會跨領域合作。」
回到根本,CIT始終希望將主力放在單純經營空間,並無涉入社群、成為加速器的打算。「我們更像是催化劑,加入但不影響產出的結果。」他們希望「讓大家自然而然產生交流」,有如社區聯盟的里民活動中心,按節慶或特殊日子舉辦同樂活動,辦公室龍舟賽、中秋烤肉、冷笑話大賽⋯⋯,在看似輕鬆的活動中埋藏互動環節,讓大家沒有交際壓力的隨意認識或聊開,或許不自覺就是一個合作的開始。
「我們以『鄰居』稱呼會員,我們就是被選出來的福委會,可以補足新創團隊人力做不到的team building(團隊建立活動)。」陳信穎笑言,CIT發生最棒的效應不是「你和我的公司合作」,而是「你妹妹的公司和我的公司合作」,那足以證明進駐者交流的深且廣。
而在公共空間的長廊上,持續更新、統整每月在城中發生的藝文創意活動,其中囊括CIT與不同團隊舉辦的展覽、課程、社群交流,一旁並設有台北捷運生活地圖,每人都可用便利貼寫下口袋店家或景點,也打開工作者們對探索地方的興趣與動力。「讓進駐者覺得這裡『有趣』是很重要的,他們會產生更多認同感。」
Point 4:定位明確,針對符合需求的進駐者做優化
基於空間是向政府承租,舊建築本身難免帶有缺點,CIT試著取得設備和價格的平衡,並非一次將裝潢設施做到華麗,而回歸到使用者機制的討論,讓工作者以中間價格承租到合適空間,租金不造成太大負擔,能將心思放在工作成長上。
「市場上共同工作空間的平均進駐率是6成以下,CIT之所以能超過9成,主因是定位非常明確,來到這裡的進駐者很清楚空間性質與自身需求,我們再針對他們的回饋做優化。」營運團隊有如管委會般,明列各項SOP(標準化流程)來對應日常瑣事,以平行姿態發展與進駐者的關係維繫、默契養成、管理方式,共同讓這個空間前進成長。
經營三年多,CIT的軟硬體持續回應使用者需求,獨立辦公室有了更小的隔間適合中小型團隊進駐,健身房、生活地圖等設備陸續加入,CIT以觀察者角色看見工作者在一般辦公空間被隱形、或難以滿足的需求,「在我們提出之前,使用者未必知道他有這個需要。」
如陳信穎所言,在靈活且實際的空間、設施規劃之外,營運團隊才是靈魂,藉由他們對既有價值觀提出挑戰與翻新,符合當代需求的理想辦公空間,才能持續進化與實踐。
CIT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Facebook:facebook.com/CIT.tp
官網:ci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