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北美館「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塩田千春親解作品概念:關於死亡、生命、記憶、夢境的無以名狀

2021/09/06
直擊北美館「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塩田千春親解作品概念:關於死亡、生命、記憶、夢境的無以名狀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於北美館開展了!塩田千春帶著 7 位工作室人員早早來到台北參與布展,記者會上也親自解說創作的想法與轉變,以及對台灣的印象。

2021.7.8 更新:北美館將於7月13日重新開館,民眾參觀全面採網路預約制!因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7月8日宣布之適度放寬措施,臺北市立美術館今天宣布將於7月13日(二)重新開館,民眾參觀將全面採取網路預約制,不開放候補與現場報名,每次開放兩週時段提供預約北美館網站)。

2021.6.30更新:配合全國三級防疫警戒,臺北市立美術館自5月15日停止對外開放,全館展覽暫停展出。鑑於民眾對於各個展覽的熱烈支持,經北美館向展出藝術家與合作機構協商與爭取後,決議將原有展覽全部延長展期: 一樓「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將調整展期至10月17日

期待許久,由日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策劃的「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終於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原定的巡迴展出受到疫情影響紛紛取消或延期,台北意外成為亞洲巡迴第一站,由塩田千春帶著 7 位工作室人員早早來到台北,長時間參與布展,北美館也出動 50 位以上的工作人員合力完成。

對台灣入境表格印象深刻,關注無法活在既定框架中的人們

記者會上,塩田千春表示,這次展覽集結過去 25 年的創作,大約 100 多件,「我的作品想傳達人內心裡的糾葛、格鬥、無法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說明我是誰的那種心情,我都把它們化成作品。」抵達台灣時,她對台灣的入境表格印象深刻,「性別欄上除了男與女之外,還有一欄叫做其他,我想到,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種想法,女性的腦袋裡也許是男性的想法,許多人沒辦法活在既定的框架中,如同我把心裡面沒辦法以既有規則說明的,透過作品來呈現。」在看到台灣的入境表格時,她想著,這裡應該是一個可以自在生活的社會,而展覽能在這裡巡迴展出,也感到非常開心。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42.jpg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開展! © Shopping Design

癌症復發的治療過程,彷彿靈魂也被機械支配了

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提到,2017年春天,她親自前往柏林拜訪塩田千春討論展覽事宜,隔天,塩田千春得知了癌症復發的消息,並在治療過程中,有了新作〈外在化的身體〉的想法。「治療時,身體經過一個個物理性的過程,彷彿自己的靈魂也被機械支配了。」塩田千春感到身與心變得支離破碎,靈魂彷彿跟不上身體,她以自己的身體做模型,用紅線連結被畫成細網的牛皮,傳達那份無以名狀的情感。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26.jpg
© Shopping Design

不做展覽活不下去,以作品將不安化為力量

「知道台灣的巡迴可以如期舉行時,她很開心。」片岡真實說,塩田千春是個沒有展出、不做作品會活不下去的人。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人們那份面對未來的不安,也像塩田千春與團隊在籌備展覽的過程一樣,慢慢轉化為力量,連結人與人、物件、與內心、與記憶、與生命的對話,「我們該如何樂觀的生活,如何將不安轉化為力量,我想大家應該可以透過這個展覽而被顫動。」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62.jpg
談到使用紅線創作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塩田千春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該作品以鑰匙為發想,鑰匙的模樣像是人的身體,而要連接人跟人之間,如同日本跟台灣都有紅線牽緣分的說法,且人類的血液也是紅色的,所以有些作品便使用紅色的線材。 © Shopping Design

延伸閱讀:塩田千春創作軌跡一次解析!歷年最大規模個展《顫動的靈魂》東京揭幕
延伸閱讀:《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於日本森美術館展出時的現場

創作探詢身分認同、界線、與存在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展出包含數件大型裝置,另有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以及舞台設計及其相關圖稿等。塩田的作品以具現無形的回憶、焦慮、幻夢、寂靜而著稱,她探詢普世問題如身分認同、界線、與存在等,觸動觀者深層的情感,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皆為之著迷。本次展覽以她最為人所知,無數細線纏繞空間或物件的大型裝置為節點,企圖牽引觀者穿越無以名狀的雜緒念想,在她織羅出的維度中展開身心靈的旅程。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9.jpg
畫面中間的作品〈在手中〉,塩田千春以自己當時 7 歲女兒的手翻模製作而成。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展覽伊始呈現塩田一路走來的創作生涯,透過紀錄照片及影片,追溯她如何橫跨繪畫、行為與裝置藝術,進而發展成多方位的創作者。在澳洲大學作交換學生期間,她首次用身體投入行為表演創作《成為畫》,用畫布裹住身體並淋上紅色的瓷漆,自講究技巧的窠臼中獲得解放。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10.jpg
照片最右邊是塩田千春幼稚園時的畫作,緊鄰著的是她最後一幅油畫作品(後來她轉向立體裝置創作)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9 件重點作品介紹:《去向何方?》《不確定的旅程》《靜默中》《集聚──找尋目的地》《時空的反射》《內與外》《繫著微小記憶》《外在化的身體》《關於靈魂》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1.jpg
展覽由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線細密纏繞的船列所組成的《去向何方?》揭開序幕,導引觀者踏上探索的路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10.jpg
塩田千春,《去向何方?》,2017/2021,白毛線、鐵絲、繩子,尺寸依空間而定 Courtesy: Galerie Templon, Paris/ Brussels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年 © Shopping Design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2.jpg
《不確定的旅程》則以滿佈300平方公尺空間、糾纏交織的紅線表現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狀態,映照出藝術家內心世界。(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2016/2021,金屬框、紅毛線,尺寸依空間而定。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年)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3.jpg
《靜默中》來自於藝術家童年記憶中一場大火後棄置現場的焦黑鋼琴,千絲萬縷的黑線串起寂靜卻清晰的記憶與感受。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55.jpg
塩田千春,《靜默中》,2002/2021,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尺寸依空間而定,製作贊助: Alcantara S.p.A. Courtesy: KENJI TAKI GALLERY, Nagoya/ Tokyo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年 © Shopping Design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25.jpg
《集聚──找尋目的地》,以紅線懸置空中、層疊遞進的大量行李箱,遙想人們懷抱著什麼生活想望而遠走他方? © Shopping Design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8.jpg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2014/2021,行李箱、馬達、紅繩,尺寸依空間而定 Courtesy: Galerie Templon, Paris/ Brussels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年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12.jpg
在部分作品中她將衣物比擬為第二層皮膚,如本次展出的《時空的反射》,以密密麻麻的黑線將白色洋裝與其鏡中的反射重重包覆。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4.jpg
《內與外》則以建築工地拾得的廢棄窗戶堆疊出一道牆,反思柏林圍牆倒塌後城市中人事物的轉變,同時呼應她將牆、門窗視為第三層皮膚的隱喻。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6.jpg
塩田千春從小就喜歡搜集娃娃屋的各種小傢俱,展覽規劃時便以線材聯繫這些迷你傢俱,探討人與物件、與記憶的關係。(塩田千春,《繫著微小記憶》,2019/2021,複合媒材,尺寸依空間而定。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年)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攝影/林冠名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52.jpg
當塩田在2017年著手準備本展首站時得知癌症復發,此期間更加關注靈魂與身體、生與死的命題。《外在化的身體》以紅色網狀牛皮連結攤放的手腳青銅鑄模,藉此與身體對話,表達身心碎裂的束縛感。 © Shopping Design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09-1.jpg
塩田千春,《關於靈魂》,2019,四頻高解析錄像裝置、彩色、有聲。塩田千春在導覽時提到,她在癌症復發後,想到自己的女兒只有10歲,萬一自己不在,女兒該怎麼辦,因此想了解小孩對靈魂的看法,才開始了這一系列的訪談。她也提到許多小孩的答案真的很發人深省。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攝影/林冠名

捨棄作畫,在立體創作裡找到蛻變重生

塩田千春說自己 12 歲時就立志要當畫家,但是真正讀了美術大學後,發現平面的繪畫難以表達心裡的想法,因此轉為立體創作。展覽中也整理了從畫作轉向立體裝置的重點作品,以及塩田前往德國學習後,進一步嘗試身體表演的多種表現形式,像是行為藝術/裝置作品《從DNA到DNA》、行為藝術表演《嘗試.回家》、錄像呈現的行為藝術作品《浴室》。

9 部歌劇和戲劇表演的舞台設計

除了視覺藝術創作,塩田亦跨界表演藝術,陸續為 9 部歌劇和戲劇表演擔任舞台設計,展覽中分別以紀錄片、模型和手稿呈現其空間藝術與舞台設計間的關聯。對她來說,舞台空間與展示作品的美術館是截然不同的語境框架,她特別重視表演者與舞台上裝置彼此的積極關係,例如,2011年在布魯塞爾皇家鑄幣局劇院推出歌劇《松風》首演,她用黑網在舞台上築起一件跨距達14米,高度10米的巨型裝置,舞者們在網上或橫或縱地交錯攀爬。這類舞台設計作品匯聚了導演、表演者、編舞家的多重觀點,為其創作注入更多可能性。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IMG_7672.jpg
塩田千春,《繫著微小記憶》,2019/2021,複合媒材,尺寸依空間而定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1年 © Shopping Design

此展覽可說是塩田長期藝術生涯所探索命題「不在中的存在」(presence in absence)之縮影,她不斷使那些不具物理存在,卻在在引動生命的事物和能量無所遁形,展覽副標「顫動的靈魂」即直指藝術家所希冀傳達,這份難以言喻卻洶湧的感受。塩田的作品與本質、普世概念的深刻連結,及其引發共鳴的特性,提供一股探問這個世界的重要力量,伴隨我們在生命旅程中找到自己的解答。

關於塩田千春
塩田成長於大阪府岸和田市,現居柏林。於京都精華大學(Kyoto Seika University)美術學院就學期間主修油畫,並於雕塑系擔任村岡三郎的助手,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前往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就讀時,開始創作裝置與行為藝術。受到波蘭纖維藝術家瑪格達蓮娜.阿巴卡諾維奇啟發,塩田在1996前往歐洲發展,並先後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以及德國藝術家瑞貝卡.霍恩。此後,塩田活躍於各大美術館及畫廊,也參與許多國際展覽如雪梨雙年展(2016)、基輔雙年展(2012)和橫濱三年展(2001)等,更是2015年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至今總共參與了三百場以上的展演活動。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巡迴展
展覽期間:2021年5月1日至10月17日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一樓1A~1B(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網站:https://www.tfam.museum/
票價:依北美館規定
北美館特別為本展規劃數場為不同年齡層設計的創作工作坊,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敬請鎖定北美館官網。欲知展覽相關訊息及參觀須知,歡迎至展覽專屬網頁查詢。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圖片來源/Plan b、陳韻竹
分享
收藏
Plan b 與 Alife 作為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的團隊,如何管理近百名工作夥伴,有效傳授思考模式與企劃心法?5 個知識管理方法分享!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業,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夥伴最近舉辦了春酒及春季派對,這次活動不僅是歡聚的時刻,從前期籌備至活動當日的不同環節,剛好讓我有機會觀察團隊現況。活動前查看座位安排時,才驚訝地發現全體系已近百名成員。隨著招募對象的年齡層和職務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更有感管理制度與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團隊夥伴
圖片來源/Plan b

作為一個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工作的團隊,我們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有效率地傳授屬於 Plan b 的思考模式(mindset)?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認為相對完善的工作手冊——從企劃心法的提點、專案流程的各階段推進實務,再到各類文書作業的模板,期待讓夥伴更快上手。但 往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洞察或觀點,有時仍還是得經過一段實戰經驗的「對頻」後才得以發生。

由於每個人長期累積知識、資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建構了各自的思考模式,我們持續用以下方法,加速並完善組織發展中的知識管理。

廣泛吸收,累積生命經驗
我們相信作為腦力工作者,要吸收好素材作為原料,才會有好的產出成果。企劃的本質是與人溝通,瞭解不同角色的田野調查,就是跳出舒適圈累積不同生命經驗。擁有豐富體驗後,大家對於「好」的標準會更有共識。

整理資訊,建立知識庫
不論是廣泛地瀏覽,或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度爬梳,大量閱讀的過程可透過多人協作共同知識庫降低資訊落差。先建立共同資訊分類結構,便可在閱讀過程同步整理重點,減少後續再查找的時間。心智圖、筆記軟體、雲端共編都是我們常用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舉重,鍛鍊創造性思考
像鍛鍊身體一樣,思想也需要持續鍛煉和提升,培養創造性思維,可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觀看啟發性的影視作品、參與開放式的討論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實現。Plan b 夥伴在到職時,會拿到必讀書單,之後則透過每週 Input 表單在週會與大家交流分享。每月慶生的趣味問答範圍更廣,涵蓋浪漫韓劇、議題電影或社會時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建立 PDCA 循環,持續優化
運用時間的狀態,是檢視工作流程能否可優化的關鍵指標。為什麼她做這件事只要10分鐘,我卻要花 2 個小時?藉由拆解任務的步驟,發現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急迫的問題不重要,重要的問題始終不急迫」,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建立 SOP,降低下次從 0 到 1 的時間,運用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檢視組織狀態,確保持續學習成長。

可協助任務分類優先順序的艾森豪矩陣
圖片來源/Asana

現在只是現在,不要被現況侷限
最後,分享《The OA》影集中很有共鳴的一段話:

「西元 1954 年之前,世上從來沒有⼈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 1,609 公尺),⼈們認為這是人類速度的極限。有一天,一名英國選⼿用 3 分 59 秒完成了這項任務。六週後,又有另⼀位跑者以 3 分 58 秒破了紀錄,然後,一位又一位。現在,一個實力雄厚的高中生就可以做到。正是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事情才阻礙了我們。

“It’s our inability to conceive those things that holds us back.” ——《The OA》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