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春季號Spring Issue( PLAY:好玩哲學 )
我們台東家的小黑,牠不是我們的寵物,牠是教我們如何有「玩心」(Playfulness)的老師。仍記得一年前,突然看到一隻被人遺棄、性格膽怯、不敢正眼看人的台灣土黑狗出現在我們家的院子裡。當時我先阻止Ming餵牠,我說如果妳決定收養牠一輩子,妳才餵牠,否則若我們不在台東時,沒有人餵牠,牠會以為自己再次被遺棄。經過討論後,只要我們不在台東時,確定管家他們會來餵牠,我們就決定收養小黑了。小黑這名字不是太有創意。後來,原住民朋友跟我們說,小黑原來是白色的,但在台東被太陽曬久了,就變成黑色,所以牠的名字本來就應該是小黑。我也覺得非常有道理。
小黑每天都在等我們跟牠玩,在跟小黑玩的時候,真的也讓我們完全忘記時間、忘記要做的事。我們跟小黑一樣,在一起玩的時候,似乎也只活在當下。的確Playfulness is here and now!
每個人對「好玩」、「玩心」、「玩樂」都有不同的定義或解釋。孰知,一但您給予「玩心」某種目的、原因、目標、規則,您就失去「玩心」了。「玩心」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好奇心」及「不確定」。「不確定」就是接受不是預期的結果及意外。「玩心」更不該當成是要能專精某一項目,尤其跟「越玩樂、越成功」不該有直接關係。您必須要允許您自己的無知、笨拙(clumsy),更要不怕被人取笑。
Kids are experts at play
我們也要跟小朋友學習,如果您和小朋友一起玩樂,您一定會找到「玩心」與「童心」。是的,在我的人生經驗中,跟小朋友一起玩樂時,我當下就進入「玩心」之中,小朋友也是我擁有「玩心」的最好老師。
只是因為喜歡及愉快而做的事,並不能代表「玩心」。因此,看Netflix、追劇,並不算「玩心」;喝酒、跟朋友聚會,並不能算「玩心」。嚴格說起來,讀書、爬山、騎車、旅遊、運動、重訓、靜心、冥想,都不算「玩心」。我認爲「玩心」必須要是創意的、新奇的、實驗的、探索的、即興的、想像的、異常的,甚至反傳統的,更是沒有太大的自我。不怕人們的取笑,就像「Dance like nobody’s watching」一樣的自在。學習只是「玩心」的附加價值,而不是目的。有愈來愈多教育專家強調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有「玩心」。「玩心」也被接受是一種正向的人生態度、積極的人生哲學。
我曾經問過我的姪女,為什麼會跟她的先生結婚,她的回應:「他讓我笑!(He makes me laugh!)」所以當您能讓人感覺到快樂,有一天,可能會找到您未來的另一半。對台灣年輕男人來講,有「幽默感」、「玩心」、「童心」,也將愈來愈重要。同樣地,女人也需如此,才能讓人喜歡跟您在一起。因此「玩心」、「童心」在21世紀可能是大家都要學習的技能之一。
Playfulness is a learnable skill
是的!「玩心」、「童心」可能有一半是遺傳、與生俱來的。但幸運的是,仍有一半是自己能控制的。只要先有覺知、轉念,並開始意識到自己「玩心」的不足,絕對是可以學習的。當然小朋友才是您的最好老師。
我非常喜歡跟小朋友做朋友,因為我不再是「朱老師」、「朱先生」,而只是他們的一個玩伴。我也可以從他們獨有的天真邏輯與互動當中,挖掘出他們看事情的方式,跟他們學習什麼叫無憂無慮、無所牽掛(carefree)。
每次我碰到五、六歲以下的小朋友,我都會問他們:「有沒有不乖?」往往此問題,會把他們的小腦袋瓜搞糊塗。因為大部分大家問的都是傳統的:「你乖不乖?」他們直覺的答案也是:「我乖!」我用反面問時,反而讓他們不知該如何回答。當他們在猶豫時,我就會先說:「我喜歡不乖的小孩。」這個答案也讓他們更困惑,怎麼會有人喜歡不乖的小孩?但也因此,誘發每個小孩原有的隨意、直覺、不乖的童心,我也馬上成為他們可以一起「不乖」的玩伴。
接著,我們就可以玩許多無厘頭但好玩的遊戲。例如,我們可以用眼睛凝視彼此的眼睛,誰先笑,誰就輸了,小孩子通常都會忍不住先笑出來。我就會跟他們說,可以先去外面笑個夠,把笑都先用掉,然後再來跟我比賽。每個小孩也就會相信,先在外面盡量笑,以為沒有多餘的笑時,就可以跟我比賽互相看眼睛。我當然偶爾會假裝輸先笑,讓他們贏。慢慢的他們就會建立信心,還真的可以長時間忍住不笑!讓他們很有成就感,就更想跟我玩!
有一次,再碰到這些小孩時,他們會跑到我面前,在我耳朵旁輕輕說:「我是不乖的小孩!」真的讓我的心一下子就融化了。小孩就是小孩,當你用不同於一般的方法跟他們玩時,他們就會永遠記住的。
前一陣子,收到了他們給我的新年賀卡。您說,這些小孩是不是我的老師,讓我更有「玩心」、「童心」!
Playfulness matters
「玩心」、「童心」是最被低估、忽視的快樂能力之一。因為我們長大後,就被教導成要端莊、誠懇、老實、正經,不能跟小孩一樣的嬉笑。
我在國小三年級時就逃學,高中蹺家,大學時翹課更是常事。除了因膽小不敢混幫派、成為小太保之外,基本上我小時候是個安靜的叛逆者、不喜歡讀書及考試的小孩。後來是因為立志要出國,才開始用心「應付」考試,只求維持中等,以能申請到國外研究所的入學許可為目標。
我的一生一直很幸運,我也相信,這種「玩心」與「童心」,也一直讓我能面對焦慮、憂鬱、心累、疲勞、沮喪,而能有堅韌力、恢復力(resilience)。
「玩心」、「童心」教會我最重要的是:「It’s ok to fail.」小朋友在玩的時候,從來沒有考慮到失敗,或是沒有面子。是我們大人在不斷灌輸小朋友什麼是失敗、及什麼是沒有面子。所以失敗及沒有面子也是我們後天所學到的求生技能。我們學會求生、成功之道,但也同時失去了「赤子之心」、「玩心」、「童心」。
那麼您最近一次重新找到「玩心」、「童心」是什麼時候呢?
朱平
「朱平是一位不斷重新認識自己的人。他所提出的「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概念,不僅傳達人生哲理,更是他所有創業的基石。2010年創立以幫助微型企業為概念的漣漪人基金會,希望讓台灣能跟世界連結,將台灣成為所有人在亞洲的家,並讓台東成為所有人在台灣的第二個家。
"Taiwan your home in Asia, Taitung your second home in Taiwan."
因此,台灣最特殊的競爭力反而是生活的品質,而生活的品質就是我們如何花錢、如何運用時間、如何交朋友。朱先生相信,衡量生命最好的方法,是你影響了多少的人?」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Spring Issue (PLAY)好玩哲學 - 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