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美術館 1、2 館皆位於熱鬧的市區,但現代人應該很難想像:距離臺南市美術館 1 公里左右的民權路與西門路曾經是海岸線,而臺南市南區四鯤鯓海水區域也曾經是陸地。陸地與海岸線的界線,歷經模糊、融合,進而更迭為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城市樣貌,足以顯示出歷史的流轉。15 世紀的大航海時代,帶來了東西方文明與貿易的頻繁交流,以及歐洲的殖民主義,大航海時代的國際化,對照面臨疫情肆虐、邊境控管的當下,格外值得思考。
本展名稱「鯤島」,取自1624年荷蘭人至臺南的臺江內海的大員島(後稱一鯤鯓,現為安平)建城的一段歷史。我們所生長的臺灣島,她的故事總不離殖民經濟與貿易。島上不同的政權更替,也影響了我們所認知的風景地貌。本展作為「熱蘭遮城400年」的前導展覽,從臺灣進入世界歷史後的這四百年來,島上的人們是如何想像自己在這片土地上的未來?本展共分為三個展區:「海退.海進」、「文明.生態」與「鯤島.無涯」,除了邀集 13 位藝術家以藝術為媒介,共同思考地景改變與自然、經貿發展的關係,觀眾也能回頭反問當下的時代,思考這片土地與你,將會走向何方。
海退.海進:陸地與海洋的反覆輪迴
身處海島國家,臺灣人的生活總與海洋密不可分。「海退.海進」以臺南的海岸線為主題,藝術家楊順發在「臺灣水沒」系列攝影作品中,拍攝因地層下陷、海水倒灌而被淹沒的沿海村落裡的建築物。藝術家張根耀於臺南市區曾經是海陸交界的地方處投影播放海浪影片,製成行為錄像作品〈海屏風〉;張根耀也與林盈潔共同創作錄像作品〈陸浮〉,表達臺江內海曾填海成陸,現今又因全球暖化而造成海平面上升,陸地又逐漸成為海的反思。
文明.生態:島嶼的向外探索與回顧反思
接續的展區「文明.生態」則聚焦大航海時代為台灣帶來的影響。藝術家霍凱盛的針筆作品「樂園」系列,以大航海時代古地圖的形式為基礎,結合現代建築與地形圖貌,並搭配 16 世紀左右的古地圖複製品作為呼應。藝術家吳其育的作品〈封閉世界設定集:在全球封鎖下環島〉,則是藉由現代疫情的邊境封鎖,反思過去大航海時代帶來的殖民主義產生的經濟與文化掠奪,作品暗藏人類面對與取用陌生的自然與生態系統時,應懷抱謙卑與歉意的核心意念。
鯤島.無涯: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陸地與海洋,共同開創了臺灣島的多元文化與精彩故事。「鯤島.無涯」緊扣島嶼與山海意象,展出藝術家蔡宏霖、林純用、曾英棟、莊連東的作品,表現臺灣被比喻為鯤鯓的聯想、島嶼河川和海洋交匯而產生的粗獷生命力,以及其內部文明的能量。在本展區最後,透過齊柏林的攝影作品呈現臺灣之美,作為本展的收尾,也讓觀眾靜思此時此刻的臺灣,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身為臺灣人的我們,能為這座島做什麼?
鯤島新地圖-「熱蘭遮城400年」前導展已於 3 月 31 日開展,展期至 10 月 30 日。欲知更多展覽資訊,請上美術館網站查詢。
南美館.鯤島新地圖-「熱蘭遮城400年」前導展
Charting A Kun Island – A Pre-Exhibition of “400 Years of Fort Zeelandia”
|展期|2022.3.31 - 2022.10.30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2 館,3F 展覽室 K、L、M
|藝術家|
吳其育、李君毅、林純用、張根耀、林盈潔、莊連東、曾英棟、陳典懋、齊柏林、楊順發、蔡宏霖、霍凱盛、謝宏達
|策展人|莊東橋
|展覽執行|黃詠純、莊東橋
|展覽資訊|https://reurl.cc/VjA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