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正式開展!以少年、城市、女性共 7 大主題,揭秘楊導的幕前到幕後

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正式開展!以少年、城市、女性共 7 大主題,揭秘楊導的幕前到幕後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分享
收藏
追蹤
「一一重構:楊德昌」7/22 正式開展!為電影導演楊德昌最完整的回顧展,北美館透過少年、城市、女性等 7 大主題,解密楊導幕前到幕後的影像世界。

「一一重構:楊德昌」正式開展!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影視聽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共同策辦,將會是享譽國際的電影導演楊德昌最完整回顧展,自 2023 年 7 月 22 日至 10 月 22 日,分別以影展與展覽同步於兩館展出。

此回顧展由彭鎧立女士擔任首席創意顧問,影展由影視聽中心策展人林木材策劃,呈現歷來最齊全的楊德昌電影作品以及特別主題放映;展覽則由北美館王俊傑館長與電影學者孫松榮教授擔任策展人,以當代藝術展呈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在首度公開展示的珍貴文獻與影音檔案中,一同尋思其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共同向這位具高度藝術成就的導演致敬。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北美館「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展覽主視覺。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7 月開展!北美館、影視聽中心雙館展出,首曝私人筆記、片單公開

展覽以 7 大主題梳理楊德昌作品

展覽奠基於楊導的精彩傳世之作,及較少被提及之劇場作品,乃至尚未實踐的眾多計畫,透過 7 大主題,分別是「時代的童年」、「略有志氣的少年」、「城市探索者」、「多聲部複語師」、「活力喜劇家」、「生命沉思者」和「夢想實業家」,重組其創作之多元母題,以嶄新視野回看楊導給予當代的遺贈。

01 時代的童年:以倒敘手法回溯楊導生命歷程

「時代的童年」回溯楊德昌的生命歷程(1947–2007),並交錯同時期重要國際事件,帶領觀眾了解其始終秉持之童年純真與對理想之熱切懷想。執此信念,他在生命中不同階段皆試圖對變動的世界做出回應,更於 30 歲後捨棄了在美國擔任多年的電腦系統軟體設計師職位,毅然決然返臺投入電影創作,嘗試從中呈顯其世界觀與理想。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02 略有志氣的少年: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核心談少年

「略有志氣的少年」以改編 60 年代臺灣社會案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為核心,切入楊導作品的關鍵題旨之一「少年」;以少年作為隱喻,電影不僅觸及天真爛漫的情愛與憤世嫉俗的衝撞,更映現新世代在政治與社會瀰漫恐怖氛圍的年代下遭逢的頓挫。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除了電影道具、工作文件手稿如角色設定、劇情因果關係結構、分場對白等,本區特別呈現未曾曝光之珍貴試拍影片;另也展示 1980 年代初,楊德昌導演生涯之始,以少年為題材的劇本,如《天才少年》以及《略有志氣的少年》等。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03 城市探索者:城市中的女性,透過 7 頻道影像呈現

「城市探索者」由「城市」與「女性」雙線題旨交織而成,圍繞著《浮萍》(1981)、《指望》(1982)、《海灘的一天》(1983)、《青梅竹馬》(1985)至《恐怖份子》(1986)這幾部作品,其中描摹都會女性追尋自我過程中的現實與幻夢、失落與蛻變,觀者可循著楊導反覆附註謄寫的筆跡,在手稿中一窺每部片的多重版本。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此外,展區中以七頻道影像,將擷取自上述電影的片段重新編排,組成時而呼應、時而錯落的影像篇章;而《恐怖份子》中角色「淑安」回眸照片分格張貼在牆、隨風飄動的經典畫面,亦於展場以大尺幅重現。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04 多聲部複語師:以 4 頻道影像,節選 6 分鐘楊導原聲

「多聲部複語師」企圖彰顯楊德昌於電影中,以音畫錯置,或不同聲音堆疊所建構的複數聲景。楊導受德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啟發,決定以電影創作為職志,多年後更與他成為朋友;本區節選楊導朗讀荷索的旅途日記《冰雪紀行》(1974)長達近兩小時、極富情感的珍貴錄音,與《海灘的一天》等電影的部分片段交疊,以 4 頻道沈浸式影像裝置,展出 6 分鐘的片段,透過聲音與畫面層層遞進其生命經驗與創作之融匯。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以 4 頻道沈浸式影像裝置展出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05 活力喜劇家:展出 4 部「劇場電影」紀錄片、文件

「活力喜劇家」聚焦楊德昌創作生涯中後期劇場與電影的密切關係,兩者同屬場面調度,更為思想實驗室。1988 年楊導開始於國立藝術學院(現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兼課、教授「電影原理」,隨後起用學生為演員及幕後班底,亦影響了之後的創作方法。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其較少為人知的劇場導演作品如獨幕劇《如果》(1992)與七幕劇《成長季節》(1993),後發展成他稱為「新活力喜劇」的電影《獨立時代》(1994),詰問臺灣如何從儒家文化與中外政經形勢的夾擊中突圍,隨後的《麻將》(1996)更直探臺灣社會因邁向高度資本化而導致的全民精神危機。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楊導對「香港回歸」議題的關注,則讓他兩度受「進念.二十面體」劇團邀請至香港創製兩部獨幕劇:《九哥與老七:九七狂想》(1997)與《實驗莎士比亞:李爾王》(2000)。此區展示 4 部演出之完整紀錄影片及劇本等幕後文件,與《獨立時代》與《麻將》相關工作文件等,得以相互參照楊導遊走於劇場與電影之際的創作理路,前半段空間更利用閃爍的綠色、紅色燈光,重現《獨立時代》的槍殺畫面,讓人彷彿身歷其境。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小電視裡皆播放《獨立時代》的拍片過程,牆上貼滿當時楊導與演員的合照、片場的照片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06 生命沉思者:從經典的《一一》到網路動畫製作

「生命沉思者」從楊導對於科技與人文核心命題的不輟思考,牽引出其於事業晚期跨足動畫製作之創舉。就在享譽全球影壇的《一一》將他推向事業高峰之際,楊導推出鎧甲娛樂系列「網路動畫」,敏銳地用數位媒體呼應世界趨勢,如《情人之路》(2000)、《國傢俱院》(2001)等,而未完成動畫長片《追風》(2002–2005)是以北宋畫卷形式橫向展開的武俠動畫、《小朋友》(2003–2007)則是小孩與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楊導推出鎧甲娛樂系列「網路動畫」,敏銳地用數位媒體呼應世界趨勢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07 夢想實業家:展出未拍攝的電影劇本、國際影人評論

展覽以「夢想實業家」作結,透過數 10 個楊導未拍攝的電影劇本或綱要,諸如:《暗殺》、《婊子無情》、《小五與傑克》等,及其關於電影理念的書寫與表述:〈楊導20講〉、〈我和建築共八項筆記〉等,展現其旺盛的創作動能與未竟之志,及其對於電影從未停歇的深刻反思。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本區亦邀請 7 位國際影人:導演荷索、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岩井俊二(Shunji Iwai)、濱口竜介(Ryusuke Hamaguchi),資深影評人東尼.萊恩(Tony Rayns),演員一成尾形(Issey Ogata)、張震,以 3 頻道影響裝置的呈現方式,追敘關於這位獨特導演的回憶及其遺世的反響。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展區的最後,是楊德昌導演的墓誌銘“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以及楊導當時五歲的兒子拿相機拍他和太太彭鎧立的照片,意外成為了一張另類的全家福。走出展場後,則展出一長排的「楊德昌導演年表」,在看完展覽後再次回味他的創作背景和歷程,期待不管是接觸過楊德昌作品的觀眾、或是未曾經歷過往時期的年輕世代,都能更加認識楊導作品並理解他對世界的理想與觀點。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楊導當時五歲的兒子拿相機拍他和太太彭鎧立的照片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展外擺放「楊德昌導演年表」 攝影 / Mandy Pan© Shopping Design

另外,展覽開幕首二日(7 月 22 至 23 日)將於北美館舉辦論壇,共計 2 場專題演講、4 場座談,邀集國際重量級影人、學者與國內知名編劇、演員及導演等針對 2 大主題「電影與美術館」、「楊德昌的電影世界」展開討論。有興趣的讀者,可關注北美館影視聽中心之官網與社群平台,以獲取展覽、影展與周邊活動之最新消息。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日期:2023 年 7 月 22 日至 10 月 22 日
展覽:臺北市立美術館|https://www.tfam.museum/yiyiey
影展: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https://pse.is/52g9qs

「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
時間|2023/7/22(六)~2023/10/22(日)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追蹤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圖片來源/Plan b、陳韻竹
分享
收藏
Plan b 與 Alife 作為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的團隊,如何管理近百名工作夥伴,有效傳授思考模式與企劃心法?5 個知識管理方法分享!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業,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夥伴最近舉辦了春酒及春季派對,這次活動不僅是歡聚的時刻,從前期籌備至活動當日的不同環節,剛好讓我有機會觀察團隊現況。活動前查看座位安排時,才驚訝地發現全體系已近百名成員。隨著招募對象的年齡層和職務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更有感管理制度與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團隊夥伴
圖片來源/Plan b

作為一個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工作的團隊,我們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有效率地傳授屬於 Plan b 的思考模式(mindset)?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認為相對完善的工作手冊——從企劃心法的提點、專案流程的各階段推進實務,再到各類文書作業的模板,期待讓夥伴更快上手。但 往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洞察或觀點,有時仍還是得經過一段實戰經驗的「對頻」後才得以發生。

由於每個人長期累積知識、資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建構了各自的思考模式,我們持續用以下方法,加速並完善組織發展中的知識管理。

廣泛吸收,累積生命經驗
我們相信作為腦力工作者,要吸收好素材作為原料,才會有好的產出成果。企劃的本質是與人溝通,瞭解不同角色的田野調查,就是跳出舒適圈累積不同生命經驗。擁有豐富體驗後,大家對於「好」的標準會更有共識。

整理資訊,建立知識庫
不論是廣泛地瀏覽,或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度爬梳,大量閱讀的過程可透過多人協作共同知識庫降低資訊落差。先建立共同資訊分類結構,便可在閱讀過程同步整理重點,減少後續再查找的時間。心智圖、筆記軟體、雲端共編都是我們常用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舉重,鍛鍊創造性思考
像鍛鍊身體一樣,思想也需要持續鍛煉和提升,培養創造性思維,可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觀看啟發性的影視作品、參與開放式的討論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實現。Plan b 夥伴在到職時,會拿到必讀書單,之後則透過每週 Input 表單在週會與大家交流分享。每月慶生的趣味問答範圍更廣,涵蓋浪漫韓劇、議題電影或社會時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建立 PDCA 循環,持續優化
運用時間的狀態,是檢視工作流程能否可優化的關鍵指標。為什麼她做這件事只要10分鐘,我卻要花 2 個小時?藉由拆解任務的步驟,發現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急迫的問題不重要,重要的問題始終不急迫」,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建立 SOP,降低下次從 0 到 1 的時間,運用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檢視組織狀態,確保持續學習成長。

可協助任務分類優先順序的艾森豪矩陣
圖片來源/Asana

現在只是現在,不要被現況侷限
最後,分享《The OA》影集中很有共鳴的一段話:

「西元 1954 年之前,世上從來沒有⼈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 1,609 公尺),⼈們認為這是人類速度的極限。有一天,一名英國選⼿用 3 分 59 秒完成了這項任務。六週後,又有另⼀位跑者以 3 分 58 秒破了紀錄,然後,一位又一位。現在,一個實力雄厚的高中生就可以做到。正是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事情才阻礙了我們。

“It’s our inability to conceive those things that holds us back.” ——《The OA》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