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ONE ART Taipei 登場!雙展場匯聚 70+ 藝廊,三大主題、新賞獎作品等亮點整理

2024 ONE ART Taipei 登場!雙展場匯聚 70+ 藝廊,三大主題、新賞獎作品等亮點整理
圖片來源/ONE ART Taipei
分享
收藏
「2024 ONE ART Taipei」於 1/26-28 在 JR 東日本大飯店、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展出,集結 73 家藝廊作品亮點一次看!

第六屆「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集結 73 家展商,其中包含 31 家海外藝廊創下新高!展出跨時代、跨媒材的多元藝術作品,還設置「Best Buy 3000 美金入門」,讓新手更輕鬆踏入藝術收藏市場。今年更同步開設的首屆「Voices」以作品概念、學術論述為主軸,展開跨時空藝術對談。「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於 1/26-28 在「JR 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登場,並同步在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舉行首屆展會「Voices」。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圖片來源/ONE ART Taipei

亮點 1:三大策展主題交融跨界創作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延續策展三大主題:集結國際精銳藝廊與當代頂尖作品的「藝術無限(Unlimited)」、挖掘 35 歲以下潛力藝術新星的「發現藝術(Discovery)」與打破框架,展露藝術無限可能的「媒體藝術(Media Art)」。

#1 藝術無限(Unlimited)

伊日後樂園(BACK_Y) 則帶來八位藝術家,並將阿拉伯數字8倒下來平放變成「∞」,以「無限大」作為策展命題;日本藝術家三平硝子使用強化玻璃創造立體造型怪物。燃燒過程中,現實生活的人事物足以轉換成非現實的怪物,然而怪物和人類並無不同;具有生活,亦有悲喜。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酒井智也 Tomoya SAKAI_《DAMOPATOWA》陶土,26x31x22 cm,2022。 圖片提供/伊日後樂園

積極推廣韓國本地藝術家的 釜山畫廊 Art SoHyang ,挖掘韓國當代藝術中的多元色彩,Yoon Deokhawn透過重組風景與殘影創造空間,其中小故事相互交織,形成更大的敘事。來自東京的 GalerieNUAGE ,旨在介紹扎根於日本傳統技藝的藝術家極其作品,今年將呈現美藤圭(Kei Bito)細膩詮釋街頭文化的木雕作品,及擅長透過抽象觸感描繪寧靜風景的丸山清美畫作。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Art SoHyang《Deokhwan Yoon Village 11》。 圖片提供/Art SoHyang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美藤圭 Kei Bito《people of peace - 29》。 圖片提供/GalerieNUAGE

#2 發現藝術(Discovery)

挖掘潛力新血的「發現藝術(Discovery)」展區也不遑多讓,陳列眾多精彩作品。 首爾 Chung Jark Art 帶來帶來多位韓國藝術新銳藝術家作品,如 Hee Jin Kim 的作品呈現當代藝術創作中較少見的木刻版畫形式,其創作先在木板上進行構圖與局部上色,然後開始刻鑿,最後以黑色線條及鮮明色彩收尾,譜出樸實溫潤的畫面、呈現流動的歡欣意象。

曾獲羅馬尼亞青年藝術家當代創作大賽的安德利亞・梅達爾(Andreea Medar),今年則代表 安卓藝術(Mind Set Art Center) 展出。梅達爾擅長透過複合媒材及對比元素,題材從「現實 - 情感」間的動態辯證,到家族歷史、農村社區、儀式、變化、離散與堅持等議題探討。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安德利亞・梅達爾 Andreea Medar《永恆花園裡的植物標本集 》手工刺繡、壓克力、透明塑料、塑膠管、樹脂,30x40 cm,2022。 圖片提供/安卓藝術

#3 媒體藝術(Media Art)

「媒體藝術(Media Art)」展區中,長年旅居紐約的攝影藝術先行者李小鏡,則代表 東之畫廊(East Gallery) 參展,本屆將呈現其創作將近半世紀的攝影歷程,讓觀眾與共攝影媒材如何反覆被自身一再超越。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李小鏡《龍年》數位輸出,76x60 cm,1993。 圖片提供/東之畫廊

發跡於法國、近年聚焦在當代攝影的 V&E ART 令人耳目一新,帶來英國藝術家亞穆德納・洛梅羅( Almudena Romero)將英國曾殖民地區的植物葉片,透過古典顯影創作手法,展示歷史情境與人物照片,呼籲大眾記取歷史教訓、關注現今局勢。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Thomas Devaux《Dichroic 2.77》。 圖片提供/V&E ART

藝術無限(Unlimited)
99°藝術中心、觀止堂、Gallery Aile、也趣藝廊、Artglorieux GALLERY OF TOKYO、Art SoHyang、伊日後樂園、東家畫廊、首都藝術中心、COLLAST、德鴻畫廊、朝代畫廊、EQUAL = 等號™︎ ©、FNG ART、銀座獺画廊、hIDE GALLERY、晴山藝術中心、GALLERY IRIYA TOKYO、琂樂堂、琢璞藝術中心、Keumsan Gallery、木之庄企畫、L GALLERY、雷相畫廊、潮時藝術、藍瓦空間、高士畫廊、GALLERY MAC、水色藝術工坊、MU GALLERY、涅普頓畫廊、Galerie NUAGE、小路映画、大雋藝術、大河美術、GALLERY RIN、弎畫廊、四季彩舎、space1326、Sun Art Gallery、田中美術、TEZUKAYAMA GALLERY、陶華灼藝廊、gallery UG、外琨塔 Vaikuntha 藝術生活中心、於藝畫廊、白石畫廊、Gallery Woong、意識畫廊、沂藝術、御陶坊藝廊、澍林

發現藝術(Discovery)
333畫廊、Gallery ACCESS、養心藝術、Art Space 金魚空間、Chung Jark Art、青雲畫廊、DMOARTS、雲清藝術、日帝藝術、石川畫廊、寬藝術空間、安卓藝術 、8樓藝術空間、丹之寶、TOMOHIKO YOSHINO GALLERY、私藝術空間、艸愚軒、奇想會、育黎藝術

媒體藝術(Media Art)
東之畫廊、V&E ART

亮點 2:首屆「Voices」展會同步登場

首屆學術策展展會「Voices」,在新興文創園區「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登場,包含五個展館與戶外空間,主打無展板、無間隔,強調呈現每位藝術家的精神、思想,而不僅存於單一作品的美學價值。

相較於 ONE ART Taipei 展會中精巧細緻的藝術品,「Voices」更注重呈現「大型雕塑」、「裝置藝術」、「聲音表演」等跨域整合媒材的作品面向。奠基於學術策展的「Voices」,更邀約資深策展人王焜生(Emerson Wang)以作品概念為經、學術論述為緯,規劃展覽主題。

2024 ONE ART Taipei
王仲堃,〈場〉,不銹鋼、黃銅、電子設備、合成紙,高63-103cm、數量依場地而定, 2022。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首屆「Voices」採邀請制,參展畫廊共計 9 間,包含「也趣藝廊」(AKI Gallery)、「Avocado」、「德鴻畫廊」(Der-Horng Art Gallery)、「朝代畫廊」(Dynasty Gallery)、「琢璞藝術中心」(J. P. ART CENTER)、「就在藝術空間」(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以及來自日本大阪的「帝塚山画廊」(TEZUKAYAMA GALLERY)與美國紐約的「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

2024 ONE ART Taipei
水谷篤司,〈幻影風景〉,木、水性日本畫顔料、壓克力顔料,70 x 280 x 380 cm,2022。 圖片提供/ONE ART Taipei

亮點 3:「新賞獎」得獎名單

一年一度令人矚目的「新賞獎」,以持續挖掘亞洲地區豐富創作能量為使命,本屆入選的得獎名單,包括 「日帝藝術」(HELIOS GALLERY)王昱翔 取材生活、綜觀世界,並帶有神祕學(occult)色彩的作品 《如果你想說,我會聽》 。藝術家以原子筆巧妙地勾勒蜥蜴人卻若有似無的存在,引人反思神秘之存在意義與可能。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王昱翔《如果你想說,我會聽》原子筆、金箔、銀箔、銅箔、黑箔、赤貝箔、紙本,78x110 cm,2023。 圖片提供/日帝藝術

「澍林」張意 的雕塑作品 《Be OK》 ,靈感來自藝術家於 2021 年前往蘇澳參與的一次鯨豚的擱淺救援行動,以一塊帶有巨大裂痕的木材製作偽虎鯨,並使用硬木製作 OK 繃形狀的榫修補偽虎鯨身上的裂痕,不僅表達對海洋動物處境的關懷、人類活動涉及動物生命的擔憂,亦是對動保議題實踐者的致敬。

「EQUAL = 等號™︎ ©」 傅琬婷《優良的靜物畫》 系列創作,源於藝術家留法求學過程中的文化差異體悟。作品以台灣美術教育基礎作為切入點,以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感討論嚴肅的教育結構問題——「靜物畫」經由大量重複練習,如何轉變成為一種集體想像?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Be OK》木材、植物漆、生漆,30 x 21 x 101 cm,2023。 圖片提供/澍林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EQUAL = 等號™︎ © 傅琬婷《優良的靜物畫 - 石膏像與靜物》壓克力、畫布,97x145 cm,2023。 圖片提供/EQUAL = 等號™︎ ©

「觀止堂」(ADMIRA Gallery) 藝術家 蔡旻芸《像日常一樣Ⅲ》 ,透過人為建物與自然景物並存的畫面,偽造那些熱鬧過後的冷清風景,試圖表現自身與世界的相近乎離,並開起一連串的關於記憶的喃喃自語。

來自東京的 「四季彩舎」(SHIKISAISHA GALLERY) 帶出 小林繭乃 (Mayuno Kobayashi) 的創作 《しらないあなた You Who Don't Know》 。藝術家運用日本繪畫技巧,從普通動物到奇幻生物,從普通動物到奇幻生物,都反映著人類面臨的情感和問題。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蔡旻芸《像日常一樣Ⅲ》水墨紙本,25 x 56 cm,2022。 圖片提供/觀止堂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小林繭乃《You Who Don_t Know》紙本着彩、銀泥,50.0 × 65.2 × 2.5 cm,2023。 圖片提供/四季彩舎

展會期間,2024 ONE ART Taipei 有「藝旅接駁車」服務,透過串聯「 JR 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與南港「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兩地,體驗城市景觀和文化氛圍。

ONE ART Taipei 2024 藝術台北
日期:2024/1/26-1/28
地點:JR東日本大飯店 台北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133號
-貴賓預展 VIP PREVIEW
2024/01/26 14:00-19:00
-公眾展期 PUBLIC DAYS
2024/01/27-28 11:00-19:00  

Voices 2024
日期:2024/1/26-1/29 13:00-21:00
地點:南港瓶蓋工廠 台北製造所
地址:台北市南港區南港路二段13號

官方網站:https://www.onearttaipei.com
Instagram:@onearttaipei
Facebook:/Onearttaipei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