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偏執風格的設計現場!直擊聶永真「永真急制工作室」
2015/05/05 | 人物 | 楊偉成
離開車水馬龍的大安區,聶永真和另外兩位同事搬到了悠閒寫意的民生社區,正式告別待了八年多的舊工作室。即使此區的創意能量是公認的臥虎藏龍,還是很難想像,在一棟看似尋常的富錦街民宅中,藏著這樣一間簡潔通透、充滿驚喜的設計師工作室⋯⋯
SD:請簡述讓你動念搬家的原因。
聶永真(以下簡稱聶):我大概兩三年前就想換工作室了,並不是因為要擴編,單純是原先空間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已經滿到一種無法整理的程度。每次看到別人明亮整齊的工作室都很羨慕,去年年中那陣子,每天才抵達工作室我就昏昏欲睡,才驚覺自己應該要開始找房子了。當時只期待搬到一個能讓所有東西都被妥善收納的乾淨空間。
SD:選擇座落富錦街的原因是?工作室周遭的環境對你們影響大嗎?
聶:當初找房子的時候,我們只鎖定大安區和民生社區。前者是因為交通方便和習慣使然,後者雖然沒有捷運但充滿生活氣氛,我想應該是多數設計師的共同目標。雖然從電影《向左走向右走》開始,富錦街變成一個獨具魅力的詞彙,但會找到這裡真的是緣分,畢竟房東如果給了太多修改限制,我應該也不會考慮。我是個很能適應環境的人,只要空間舒服,就會設法讓自己融入那個區域。
SD:規劃新工作室的時候,如何定調裝潢基調?
聶:我們幾個人都喜歡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建築,尤其是那種具備穿透性和抽象感的風格;也很欣賞藤本壯介的作品,甚至想過要將這裡分隔成很多洞,呈現出虛實交錯感。但這些都只是和空間設計師溝通的語法,畢竟我們不可能也不想複製他們的東西。這裡其實和我們近年的設計風格很接近,即使有繁複的細節,也希望將整體收得乾淨一點,不要給人太大的壓力。
SD:你最重視的設計環節是什麼?
聶:我很在意「剛好」這件事,記得最初的設計圖留了很大的會議區和工作空間,但我不希望這裡太機能化,所以提出調整空間比例的要求。個人使用的部分大小適切就好,保留多一點坪數給公共區域讓流通感更明顯,客人造訪的時候也更舒適自在。會有現在的成果,真的要感謝空間設計師藍若綺、陳維剛的用心和耐心。
SD:請分享你們挑選家具的準則。
聶:我們希望找到物件的共通元素,即便來自不同品牌,仍要避免出現不協調的混搭風。大部分的桌椅都是訂做的,設計師家具包含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的作品、SANAA建築事務所推出的椅子都是我們的心頭好。剩下的部分幾乎都以MUJI的東西打底,像是台灣尚未引進的燈具、風扇、冰箱等家電,一貫的素白色調和不多餘的設計實在吸引人。
SD:好奇你們這次搬家的花費?如果有更多的預算,還會想投資哪個部分?
聶:這樣形容好了,搬家的花費大概等於非旺季的時候搭經濟艙到洛杉磯一百次吧!雖然過程中我們一直想要節流,但透過這次經驗更能深刻了解,很多東西你期待它越簡單反而越貴。如果有多的預算我會想要存下來,因為現在是剛好的狀態,暫時不會想要多加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