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春豬工作室何依倫:希望拿到包包的人,都能感染我創作時的快樂心情
2017/05/21 | 人物 | 陳羿緻
她曾做過一個小矮人手提包,先在紙上分別畫出七個小矮人的衣服及帽子,再利用染色、皮雕的方式製作完成。每當拿著這款包包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彷彿也成了白雪公主一樣。她相信用什麼心情和心意去製作包包,看到或拿到的人就可以感受什麼樣的心情和心意。
與何依倫交談,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她對手作是多麼熱情充滿,第一眼讓人覺得清秀文靜的她,只要一提到手作,眼神馬上放光,愈講愈興奮,音頻和笑聲也愈來愈大。大學時就讀台藝大,接觸到金工、木工和陶瓷製作,很早她就確定自己的興趣是手製創作。大二那年她利用暑假到日本遊學,先去瞭解當地幾個專門學校的課程和周邊環境。在日本學習期間,有一次她還在部落格Po了這樣一段話:「在家裡我的休閒娛樂就是整理工具箱,一共有8箱。還記得小時候玩的口袋芭比和鉛筆盒芭比,上課無聊時看看它們就會覺得很溫暖。現在我改成看工具箱,沒事擦擦它們,換換位子,不知不覺得就會傻笑起來,感到很滿足。」Po文的附圖是一個裝滿錐子、榔頭等工具與零件的皮箱。
到日本後她進入文化服裝學院就讀,選擇以皮革為主要素材,因為「皮革可以提昇質感,可塑性高,可以粗獷率性,也可以極細緻。」第一年鞋子、帽子和皮包的課程都學了,第二年曾猶豫要主修鞋子還是包包,兩者她都愛,後來因考慮到鞋子會有尺寸問題,較需要考慮實用性和符合人體工學,後來何依倫選擇了更具創意表現空間的手工皮革包。
「創意很重要,希望每個包包都是獨特的。」也因為這樣的想法,她的作品總令人眼睛一亮,令人驚喜。她說曾做過一個小矮人手提包,先在紙上分別畫出七個小矮人的衣服及帽子,看看怎樣的搭配最出色,然後再利用染色、皮雕的方式製作,最後完成包包時真的很開心,每當拿這款包包的時候,她覺得自己彷彿也成了白雪公主一樣。她相信用什麼心情和心意去製作包包,看到或拿到的人一定都可以感受到的。因此這個小矮人包很受歡迎,提著這個包包走在日本街頭,就曾遇過幾次充滿赤子之心的人,要求要和包包合照。
因為喜歡天馬行空的創意,何依倫最欣賞的作者是宮崎駿,在日本時她還特意選擇住在宮崎駿美術館附近。她的創作靈感,有很多也是來自充滿想像力的繪本與童話故事。像是青蛙包,模特兒就是來自愛麗絲童話故事裡的青蛙管家。雖然他在故事裡只是一個小配角,但其中一幕青蛙管家接收了魚管家的信件,呆呆的模樣讓何依倫印象深刻。因此她採用皮革拼製縫合,將青蛙的身體變成了造型包包,而青蛙先生手裡拿的信件則化身為卡片夾。
2010年底,何依倫從日本回台灣。開始以工作室方式教授皮包製作。而她的教學方式也很不一樣,她不販售統一準備好的材料包,她說:「我想當一個自己會喜歡的老師。」她會跟每個學生分別從溝通討論開始,帶他們去買皮材、挑配件、選五金,希望能幫大家實現心目中的夢想包款,不喜歡讓學生都做一樣的東西,雖然那樣她可以更省力。但是「手作就該跟機器製作不一樣,珍貴的地方就在獨有的人味啊。」倘若學生不會畫畫或設計呢?她說那也沒關係,可以用收集資料的方式,從配色、形狀、大小,一一跟她討論,也可以從現成照片上,分別選出口袋、內裡、外型等樣式,同樣能做出自己的專屬包包。
但也因為這份連教學,都堅持「獨一無二,不重覆」的手作精神,使得教課的收入也僅能勉強維持開銷,手作生活中最困難的問題就是資金不夠充裕,常常看到喜歡的皮革卻買不起,只好要求熟識的老闆先幫忙保留起來,等存了錢再去贖回。她說尤其剛成立工作室時,大多是早上收到學費,下午就拿去買材料,還常常忘了要留下伙食錢。「不過,動手製作時真的很開心,會忘了一切。」她說作品完成時通常會第一個拿給男友看,照例都會得到男友的誇讚,那時她也特別開心。
何依倫的工作室取名春豬,有個小典故。日本早期社會重男輕女,對女兒不會有太多要求和期待,只希望她們能健健康康長大就好。她對自己作品的期待也如這樣,「不需要達到名牌地位,只希望拿到它們的人,都能感染到我創作時的快樂心情。」她更希望效法她的偶像宮崎駿先生,能透過作品「將正面能量傳遞給很多人」!
本文出自《Shopping Design》41期「雜貨‧手感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