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的內容產製,故事力決勝負! 臺灣吧、圖文不符和《VOGUE》《GQ》的經驗分享

2020/07/01
新世代的內容產製,故事力決勝負! 臺灣吧、圖文不符和《VOGUE》《GQ》的經驗分享
臺灣吧
分享
收藏
臺灣吧、圖文不符和旗下擁有《VOGUE》《GQ》雜誌的康泰納仕集團,從新型態內容製作與傳統媒體的轉型經驗出發,用說故事型塑品牌價值。

網路及自媒體發達的現代,單純更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眼球,如何抓住時事脈動產出「好內容」、讓好內容創造「大價值」?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圖文不符張志祺兩位,以及旗下擁有《VOGUE》《GQ》雜誌的康泰納仕集團副總經理李全興,從新型態內容製作與傳統媒體的轉型經驗出發,用說故事型塑品牌價值。

今年6月,營運34年、位於台北市重慶南路上的金石堂書局城中店告別舊雨新知,金石堂Facebook小編宣告將尋找更合適的店址,「並擴大網路書店雲端經營技術,結合實體書店全新的閱讀體驗,發揮更大的全通路消費需求滿足。」

這則公告,也象徵內容數位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廣告的投放也與過去大不相同,要如何重新吸引讀者的目光與凝聚認同感,並開創新的獲利模式?6月號的《點讀華山》呈現知識型影音團隊臺灣吧、數位資訊設計圖文不符,以及旗下擁有《VOGUE》、《GQ》等生活風尚雜誌的康泰納仕集團所進行的點、線、面嘗試,從這些經驗中,尋找數位內容轉型之路。

點讀華山_臺灣吧_圖文不符_康泰納仕.jpg
臺灣吧、圖文不符、康泰納仕、林辰鍵

(由左至右):
蕭宇辰── 「臺灣吧 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台大歷史系畢業,曾擔任政大附中的歷史科專任教師,現致力於用新媒體改變台灣的教育環境。

張志祺──「圖文不符 」共同創辦人,專注於社會關鍵議題的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引領觀眾思考、討論,進而凝聚共識。

李全興──康泰納仕集團副總經理,網路上人稱老查,擁有超過10年的電子商務與社群經營經驗,是台灣數位趨勢工作者與觀察者。

 

臺灣吧,為知識包裹糖衣 從網路反攻電視

當318學運掀起台灣政治改革的波瀾,政客名嘴們透過媒體互相攻訐「賣台」已是老梗,但多少人知道臺灣曾經真的差點被日本賣給法國?臺灣吧從2014年9月1日上傳了第一支影片—臺灣吧第0集「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至今累積近180萬人次觀看,其後一系列談台灣史的影片都超過百萬次瀏覽,臺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表示,很幸運第一支影片就獲得網友熱情轉載,讓臺灣吧一炮而紅。

過去一個月產生一、二支影片,速度比不上「起碼周更」的YouTuber,但 臺灣吧的核心理念是做「教育」議題,因此不跟風其他題材 ,努力開發知識型的影片,蕭宇辰笑稱:「我們為知識包裹上一層糖衣。」

點讀華山_臺灣吧.jpg
首部作品「動畫臺灣史」甫推出立即成風潮,亦催生如「黑啤與啤下組織」等角色IP,並轉化成令粉絲瘋狂的周邊商品。 臺灣吧
點讀華山_臺灣吧.jpg
臺灣吧所產出內容面向已經包含歷史、哲學、法律、教育議題、地方文化、經濟學等。 臺灣吧

 
在2016年的大抓周募資計畫成功後,臺灣吧陸續推出法律吧、拚經濟吧,團隊也與客家電視台合作,成為少數從網路界「反攻」電視圈的新創團隊,也讓臺灣吧獲得17年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提名。臺灣吧的獨特性,讓台北市文化局紫藤廬遞出橄欖枝,雙方前後長達了一年的討論,預計今年將會推出了5部茶藝文化的帶狀節目,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吧的原創角色如黑熊「黑啤」、帝雉「藍地」等,不只為影片挑大樑,未來還有發展IP的空間。 所以除了文本、畫面、聲音等內容部門,臺灣吧更在2018年新增了IP發展部門,來進行新業務的開發,目前內容製作與IP授權的收入為2:8,蕭宇辰希望在未來達成5:5。

 

圖文不符,鋪梗到位,從懶人包跨足遊戲製作

提到視覺化圖表設計,許多台灣網友會想到圖文不符。在2015年從Info2Act團隊起家,製作了認識伊波拉病毒、亞斯伯格症等懶人包,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集結了「強者我朋友們」,端給網友們圖文超相符的內容牛肉。

傳統的公關操作是單向給資訊,會避談一件商品、一種理念或一套政策的缺點,但在現今的網路上無法迴避網友討論與公評, 因此圖文不符替自己設定了做議題三大原則—「真實性」、「多元性」以及「給社會的失聲者麥克風」。

張志祺認為,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差別,在內容更新頻率、刊載平台、製作技術、議題時程與讀者使用載體。新創內容團隊的獲利有讀者訂閱,商業合作兩大主軸,圖文不符在Hahow平台課程,教大家如何做視覺化圖表,有前輩質疑圖文不符為何要培養競爭對手?張志祺有不同見解: 「讓大環境一起進步,是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

點讀華山_圖文不符.jpg
圖文不符提供多面向知識和社會議題的探討,透過設計思考用簡單的方式把艱難的事情告訴大眾。 圖文不符
點讀華山_圖文不符.jpg
除了優質內容外,圖文不符也將社會議題開發成各種週邊商品,嚴肅中不失可愛與幽默感,讓更多人有願意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圖文不符

 
不只做懶人包和線上課程,圖文不符團隊也將觸角伸到公關及行銷顧問 ,進行更多創新、互動性強的嘗試。2017年12月21日,適逢台北市長柯文哲就職3周年,推出出復古風格的《奔跑吧!台北》網頁遊戲,讓網友扮演柯P,來進行各種台北市政的闖關遊戲,短短4天內,已有超過6萬讚及7,500次分享。

點讀華山_臺灣吧.jpg
圖文不符

 

康泰納仕,老牌型男文化誌、時尚流行誌 在數位領域分進合擊

當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紙本出版營業額連年衰退,讓傳統媒體焦慮起來,究竟傳統媒體的優勢在哪裡?康泰納仕集團從2005年開始,注意到部落格、數位影音的影響力,在2010、11年切入數位內容,雖然轉型並非從千禧年的第一時間啟動,康泰納仕集團副總經理李全興並不悲觀,他認為, 傳統媒體累積的知識資產,是新興團隊短期內無法超越的。

例如今年4月下旬,新聞瘋狂報導英國凱特王妃生子時,《GQ》的臉書小編卻要網友「先別管寶寶了」,不妨觀察英國皇室在這類場合的西裝智慧;同一時間的熱門話題,Facebook創辦人馬克佐克伯前往美國國會備詢個資外流問題,《GQ》小編也點出道歉西裝的領帶用色智慧,讓時尚與嚴肅新聞互相呼應。而在近期的英國皇室婚禮,除了當下即時的動態外,《VOGUE》也把過往的皇家婚禮中在禮服、珠寶、服飾等時尚元素,做了完整的整理報導。這些都是因為在時尚領域長期累積的編輯能力。

「把媒體的Facebook頭像遮住後,你可以光從小編的PO文判斷這是哪一家媒體嗎?」李全興建議正待轉型的傳統媒體,在內容的生態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GQ》的定位,是提供男性時尚、風格與文化的知識型評論,而不是講求速效的新聞媒體:「不要放掉厲害的武器,和別人打肉搏戰。」

許多人以為網路時代所有資訊都要輕薄短小,李全興反倒認為,現在是發展深度報導的好時機。他舉月刊專題為例,在紙本時代,一篇令人驚豔的肉食餐廳特搜大約要2年才執行一次,以免被讀者認為「內容企劃重複」,但 在數位的領域持續經營議題、深入淺出分享特定領域的知識,反而是受數位讀者歡迎的。

點讀華山_康泰納仕.jpg
由《GQ》所舉辦的「SUIT WALK 2018台北國際紳裝日」,動員社群力量,號召600名紳士走過台北信義區街頭。 康泰納仕
點讀華山_康泰納仕.jpg
數位時代來臨並不是把雜誌的內容搬到網路上,「VOGUE風格野餐日」將共享餐桌結合環境花藝、桌上擺盤和美食料理的菜單設計,吸引4萬人共襄盛舉。 康泰納仕

 
在數位時代要發展各平臺、各媒體的強項,並不是把雜誌的內容搬到網路上而已。 目前《VOGUE》《GQ》網站的內容,有80%不與紙本雜誌重疊, 兩者可謂是各自獨立卻又分進合擊。
 

組織改造,跨世代媒體的共同挑戰

無論是傳統媒體數位化,還是新團隊進行內容開發,蕭宇辰、張志祺、李全興不約而同地認為:「組織改造是最大的挑戰。」

蕭宇辰直言,臺灣吧的4名創辦人都沒有管理背景,公司內部調整的陣痛,讓2016年招聘的員工都沒留下來,如何將4個人的合作默契「規格化」到團隊上:「最理想的狀況是,即使我們4個創始者都離開了,臺灣吧依然是臺灣吧。」

「只有最愛你、最恨你的人,才會主動來看你的內容。」張志祺指出,圖文不符的目標是要吸引「黑粉」與「鐵粉」之間那些「不關心你的群眾」。而當懶人包內容受到質疑時,團隊成員必須 換位思考 ,把對造的想法匯流進來,團隊產出的內容才能打入非同溫層, 「我才不在意別人怎麼想」的人,無論再有才能,都很難勝任這份工作。

來到康泰納仕的編輯週會,看過網站後台的流量表現,同仁們熱烈討論哪篇文章「有中」或「沒中」,以及未來同類型文章的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尋引擎最佳化)要怎麼下關鍵字?「有中」的文章是否有潛力發展成長期題目?要讓有多年傳統的雜誌走到這一步,李全興感嘆,混血是最艱辛的,想讓工程師、臉書小編整合進既有組織,唯有「加強溝通,讓數字說話」。

新時代的內容產製者在迷霧中摸索前進,唯一能確定的是,渴望更多好故事的讀者們永遠都在,殷殷期盼著下一個創造大價值的好內容。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