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貪欲求,追求人蜂共好:「找田慢作」林一帆的取蜜之道
2019/04/10 | 人物 | 孫維利
在遺世獨立的森林養蜂,遠離人群的養蜂隱士林一帆享受與大自然相處的時光,如他的夥伴——蜜蜂一樣,單純無慾;蜜蜂一生都在工作,夠吃、儲存、風乾,林一帆則是照料這群辛勤工作者,不過度採收、靜候封蓋自然熟成、不求多不求快,追求更原始的共存方式。
這次造訪他遺世獨立的秘境森林養蜂地,恰逢冬季採蜜期,走到巢箱前蜜蜂迎風而來嗡嗡作響,聲音又比平常更為高昂、氣氛有些躁動。他解釋:採蜜期不餵食,蜂群見人類走近以為要搶食,略為兇猛,還是走在巢箱後,不要傻傻與牠們搶道。找田慢做採蜜人林一帆說,「當初是為了找回小時候蜂蜜的味道」,不自覺踏上採集「自然熟成封蓋蜜」之旅,這樣的蜜,尾韻舒服不膩口。
找田慢作/擁有直覺養蜂工藝的蜂農林一帆離開科技業後回歸生活找田,從種植水果到為了授粉而愛上養蜂,每個花季只採收一次,產量稀少;以「森林養殖」、「自然熟成」、「不餵糖」訴求,用時間釀造熟蜜。
耐心採蜜,也尊重小生命的堅持
養蜂六年,他讓蜜蜂以自己的速度採蜜、風乾,並耐心等待每一年稀有的冬蜜熟成。一切回到原始天然之道,為了更好的蜂蜜質地,連煙燻防止蜜蜂躁動的方式都避免。「我的蜜蜂很健康,不會想把牠們操到過勞再賣掉。」他使用台灣較不熟悉的繼箱式蜂巢,最底下的蜂蜜,永遠為牠們保留以過冬,若該年花期狀況不良,則餵食往年採收的純蜜取代糖食,每一道程序他都替顧客把關,因為這些細節都會影響到蜂蜜的細膩滋味。
有時,他會注意到在草叢、鴨腳木上的野蜂,觀察他們的行徑、看得入神,「台灣大多養義大利蜂,野蜂則很難馴服,個頭小,打游擊戰分散採蜜,野蜜採集不易,相對也非常珍貴。」他循著所發現的野蜂來到他們採蜜之處,發現鴨腳木花朵上有義大利蜂與野蜂兩種蜂共同採蜜,覺得此景極為有趣,忍不住多駐足了一會兒才繼續。
他也將所學科技技術運用在養蜂,近期在立體巢箱內置入偵測,觀察統計出每一年的進蜜量、蜜蜂的情緒波長數據;有時,看似風平浪靜,波長數值卻顯示蜜蜂的躁動來自於人類的走近,為了更體貼蜜蜂,這些環節他都留心照料。傍晚時分,蜜蜂兩腿夾帶花粉回巢,甚是可愛,他指著那些白、黃、橘粉說明不同顏色的花粉對應的植物物種,從熟悉蜜蜂到植物生態,都是他累積多年的經驗,摸索多時,也成了少數尊重蜜蜂的養蜂人。
順著時節,有益環境地吃蜜
他特別遠離果園與其他蜂巢,選在森林靜謐之地養蜂,極佳的水源與無污染的環境,讓蜂群產出他心中最好的蜜色——密而不透。相對的,協助原始森林的植物授粉,有益環境,「臺灣林相分佈極廣,從熱帶到溫帶,花類繁多,是許多國家所不及,我一直認為,台灣的蜂蜜非常好。」
相較於一般蜂農固定產蜜皆集中於春夏,他則一年四季皆有蜜,「一年都有季節蜜,家人吃蜜就會跟著時節吃,極為自然」,他的蜂蜜多數以單一植物為名,如:荔枝蜜、紅柴蜜、龍眼蜜、烏桕、楠樹蜜、鴨腳木,其他融合多款來源的,則有穀雨、春一滴,各款蜂蜜層次豐富、風味醇厚,可以喝到耐心靜候所換得的再三回味。
回歸單純,讓蜜自然熟成
「我很專心做這件事情,不受外界聲音干擾。」回想最初,不想要走蜂蜜脫水的這道程序,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找回自然生成的方式。他觀察近幾年開始有蜂農跟進,然而還是少數,即使此蜜滋味層次豐富,卻很少人願意從大產量蜜量變成小產量的自然熟成蜜,用時間來換取更美好的滋味。「人們有慾望,開始過度採收,受害的是這群蜜蜂,牠們會更奮力地去採蜜,過勞而死。如果事情能回到最初的簡單狀態,蜜蜂採蜜、儲存、風乾,就能成就珍貴的『封蓋蜜』,才是回歸自然的方式。珍貴,相對就得從最簡單開始。」
蜂群對林一帆來說,是夥伴、又像是員工。需要他費心照顧,打掃、找環境,「牠們也照顧我啊,互相嘛!」他笑著說。蜜蜂就像自己,生活單純、這也是他一直想要實踐的簡單生活。如今,工作場域可以從辦公室來到森林,在山上自由自在、跑來忙去,每日與自然為伍,人快樂許多,心境也更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