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弘敬 x 汪正翔 新書《泡沫紅茶》談攝影的意義:打破分類、跳脫關鍵字的框架,攝影應該要很民主!

2022/04/07
【專訪】鄭弘敬 x 汪正翔 新書《泡沫紅茶》談攝影的意義:打破分類、跳脫關鍵字的框架,攝影應該要很民主!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鄭弘敬的第二本攝影書《泡沫紅茶》,輔以汪正翔的文字,與影像中的生活幻景對話,享受當中綿密泡泡,而紅茶在什麼時候又是如何變成泡沫的,或許訪談中已有答案。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春季號Spring Issue (PLAY:好玩哲學 )

鄭弘敬(teikoukei以下簡稱tei)
1983年台北出生、屏東長大。作品常見於雜誌《Shopping Design》、《秋刀魚》、《小日子》等,也多次與日本雜誌《Brutus》、《GINZA》、《&premiere》等合作,以百無聊賴的趣味與張力,活躍於台日兩地,出版過個人ZINE〈裂痕〉、〈有菌〉、〈想想〉,2018年首度出版攝影集《台北無聊風景》。

汪正翔(以下簡稱汪)
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讀藝術創作碩士(肄業)。目前接案維生,也從事攝影評論與創作。看得見,會按快門。

泡沫紅茶
汪正翔(左)與 鄭弘敬(右)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兩年多前,鄭弘敬的小孩出生後,長時間背著大相機行動變得不再可行,剛好他從家裡翻出一台可以直接放口袋的小相機,開始拿它在路上拍照。拍了三四個月後,應東吳大學攝影社的講課邀約,把這些照片排出幾個版本,竟然意外地發現有些趣味。

一段時間後,鄭弘敬把小相機裡的照片全部印出來,找汪正翔來看,當時汪剛好有些「所謂廢文體」經常在臉書發表,調性跟照片頗為吻合,加上攝影編輯林君燁的加入推動出書計畫,這樣固定每月一次的討論,維持一年。

泡沫紅茶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汪: 能坐下來好好談攝影,談創作,再寫成文章,這件事情蠻有意義的,很多時候攝影者自己不講話,彷彿只提供了策展人、藝評家詮釋的題材。當時就想,既然我們三個人都搞攝影,也都可以聊,或許就可以來做這件事。

tei: 台灣市場做抒情調性的很多,但較少有獨斷批判攝影角度的聲音,可能沒人想做,或沒人敢做(笑)。像在〈把啤酒瓶移開是一種罪〉裡我們討論到隨機,有些老一輩攝影師會堅持不應該以任何形式介入攝影現場,就像Nan Goldin不會去移動那個啤酒瓶。但既然人都已經到現場,攝影師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介入,並非不去改變動現場就等於不存在,難道你沒有喝啤酒嗎?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泡沫紅茶》裡的攝影語言

tei: 《泡沫紅茶》中,照片看起來很隨機,但其實大部分是在思考後特別set出來,雖然畫面是隨機出現,但在腦海裡已經有image在,經過的時候我把它拍下來,其實比較像是「尋找的過程」,因為腦海中本來就有兩個人在路上kiss的影像,但基本上很難看到,所以我就拍了這張有兩隻鳥在路上kiss的照片。相反的,通常走在路上第一眼看到覺得很棒的畫面,放在作品中它就會變成得非常無聊。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汪: 我覺得弘敬的東西不是那種很典型的率性或直覺,第一時間會有點摸不著頭緒,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避免了「關鍵字」,像是經典、人文、詩意、率性、底層、自由、深刻等這些東西他都沒有,你找不到關鍵字。

這卻蠻貼近一開始人們對攝影的想像——「談不出什麼意義,但卻讓你感受到什麼」,在那方框之內的影像對你產生了奇怪的作用。現在的許多照片都被賦予太多功能,文青氣質、社會批判,彷彿一切都要有標籤。

弘敬的照片吸引我的地方,是他避免了「關鍵字」。——汪正翔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tei: 現在攝影影像流通很大的地方是IG,在IG上面你就一定要給出一個明確的東西,例如帥、酷、炫、溫情,但我沒有辦法一直給出同質的產出,這可能跟體質有很大的關係。例如用底片打閃光燈會有時尚感,廣角會比較帥,但即使這樣我也沒辦法全心全意去做,會覺得這個不是真正服務自己內心的東西。

有時候影像的內容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做了什麼事情,怎麼用影像去反對現行大家對影像的觀感。——鄭弘敬

《台北無聊風景》其實有關鍵字就是故鄉,但《泡沫紅茶》就真的沒有,上一本滿足觀者觀看的慾望比較大,這本就是滿足自己,我想要做些「更攝影一點」的東西。例如說,親情、帥氣、時尚等這些大家常看到的攝影「關鍵字」,如果能總和起來,理論上要能打破那個框框,成為你攝影的一個「image」,沒有分類,不分關鍵字,那其實是我心中最理想的狀態。

透過《泡沫紅茶》想要傳達什麼?

汪: 以文字來說,就是沒有要傳達什麼。不管寫字或創作,其實我都很怕「傳達東西」,因為當你用一東西去傳達另一個東西,就代表另一個東西比較重要,我們常說透過照片傳達深刻人文關懷,透過照片傳達人的自由精神,照片彷彿變成一個次要的手段。

關於攝影的文字也是一樣,有時就只是要講一個學理上的解釋。也因此這次刻意把文字的形式拉成近似臉書貼文,很多東西刻意不要講得太精煉,並不完全精準但又不是亂講,這樣閒聊的感覺就很好。

泡沫紅茶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tei: 攝影這個媒材,其實可以更不負責任一點,應該要更武斷、更勇敢地去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攝影應該是要很民主化的東西,但現在的攝影其實非常不民主,彷彿各種觀看已被演算法定義,創作也被規格化。

攝影這個媒材,其實可以更不負責任一點,應該要更武斷、更勇敢地去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攝影應該是要很民主化的東西。——鄭弘敬

tei: 之前《泡沫紅茶》有小展,當時照片的呈現方式與順序都是打散混著看,沒有特別強調什麼應該要怎樣去呈現,樹就是樹啊,光就是光,鞋子…..就是鞋子啊,它可以沒有任何脈絡。例如,我們也可以來做「照片朗讀」這個活動:我看著一張照片,用自己方法把它描述出來,再公布這張照片,你會發現每個人理解和透過文字構成的畫面的方式都不一樣,這件事就很民主。

書裡唯一的民主例外,就是〈鳳梨酥〉這一篇,一個工地,配一個剛出的餐,餐吃完了會不見,工地則是從一個無的狀態,到一個完整的狀態,意義上相對,但我覺得這樣的配對呈現是蠻有趣的。

汪: 反過來說,什麼時候大家講的會一樣呢?就是那種按照大家覺得是好照片的拍法所拍出來的照片,例如美少女加逆光,當大家都把特定的東西拍成一個樣子,就是不民主。不過我們剛學攝影也是這樣,想要把照片拍得好棒,但其實就是一步步走向不會拍照的過程,越會拍其實就愈不會拍。

一步步接受所謂好照片的看法和原則,加暗角、拉暗部、弄出顆粒….,如果不去抗拒的話,到最後就會拍出完全沒有你自己的照片,這些原則會摧毀新,或老派一點的講法就是消滅原創性。弘敬就是很敢去抗拒,正常人會走向帥氣,他刻意控制不走向風格化的情境,不在乎帥不帥,那這就是帥。

如果不去抗拒的話,到最後就會拍出完全沒有你自己的照片,這些「原則」會摧毀新,老派一點的講法就是消滅原創性。——汪正翔

比帥氣風格更重要的事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tei: 技術成分很高的人不太會說他們的相機長什麼樣子,不過在這一本裡面我的創作應該是要跟著相機走,這一台是大約2007年左右我老婆買的,應該是她劇組工作要記錄整理衣服用的。為什麼要用這一台相機,我走到人生哪一個階段,這台相機服務了我讓我拍出這樣的照片、成為這樣的作品,相機之於攝影師,這件事對我來說是蠻重要的。

有時候影像的內容不是重點,反而是他做了什麼事情,怎麼用影像去反對現行大家對影像的觀感,也因為希望可以在攝影中融合更多影像的質感,大的小的,底片數位,舊的新的,藉以融合出新的概念,我需要一個最新的,所以買了這一台Nikon Z9,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原因,是之前對焦都常都要很辛苦對半天。

汪: 為什麼之前弘敬可以用爛想機拍照,我想也是因為他對好照片沒有一個僵固的看法,例如,畫質銳利,那不銳利的照片就可能不會處理,但弘敬沒有這個概念,例如色偏、抗紫光、變形等,某個角度看是缺點,但某方面甚至是可以拿來表現的東西。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玩遊戲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

tei: 對我來說攝影實際產出90%的過程是覺得好玩,之後要出書或展覽,那10%可能是嚴肅的,不過創作過程我一直覺得是玩的過程。

汪: 藝術創作不應該講究規則,創作是玩,大部份的人都會同意這部分,而「玩」另外也有帥氣、精彩生活的感覺,但大部分我所認識的創作者是比較沒有後面那一部份,但也覺得不用刻意追求。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tei: 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創作,這樣算是在玩嗎(笑)?我最大的興趣有兩個,一是打電動,二是看足球,打電動的時候蒐集寶物、破關,現在遊戲都有放式介面,例如〈碧血狂殺〉角色可以拍照,就想說用主角視角拍出《American》(註)裡的感覺,也許變成一個作品,後來又覺得這樣太無聊,也許可以搭配現實我自己拍照,融合出一個什麼新的東西。

(註).1958年出版的《美國人》(The Americans)是美國攝影師Robert Frank 的經典之作,不僅影響後世的攝影發展,在政治、文化史上也具有時代意義。

汪: 把手段或目的弄的模糊一點,覺得是一種玩,可是我們發現在做當代藝術,意義感很強,手段和目的的關係很清晰,做任何東西大家都會問你,為什麼用這個手段,怎樣能實現目的,我覺得這件事情蠻可怕的。

這樣創作搞不好根本玩不過設計啊,回到手段目的都比較模糊的狀態,玩這個遊戲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因為玩遊戲的意義就在遊戲當中,我所嚮往的一個作品像遊戲一樣,自己為自己而存在。

tei: 現在攝影作品有給我玩的感覺的,很少,不是說他本身有沒有在玩,是他有沒有在玩他的作品。明明現在應該是攝影最好的時代,底片也有,各種相機都還蠻棒,也有舞台,尤其在台灣容易被看到,大家的生活好像都蠻精彩,只是講到作品的時候好像玩心就比較看不見,會覺得有點可惜。

泡沫紅茶的本質是紅茶,但搖一搖變成了泡沫紅茶,它經過了什麼媒介以後變成了其他的東西,不覺得這很神奇嗎?在這本書裡,汪的文字,跟我的照片,搖一搖,看看會變成什麼的東西。—— 鄭弘敬

泡沫紅茶
攝影/BO-LIN © Shopping Design

為期一年的計劃,鄭弘敬與汪正翔從影像創作者的角度出發,用他們的影像和文字,去談論圍繞著攝影的各種命題。對《攝影泡沫紅茶》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至dmp editions、博客來等網路平台訂購。

此外,繼《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後,汪正翔也於近期出版新書——《旁觀的方式:從班雅明、桑塔格到自拍、手機攝影與IG,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以攝影師之眼觀察台灣攝影文化熱熱鬧鬧又奇異的各種現象,思考影像如何改變現代人的行為與思維,也分析台灣社會如何定義什麼是「美」。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Spring Issue(PLAY)好玩哲學 - 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

責任編輯/郭庭禎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