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導覽、文創商品等形式之外,有沒有更多的方式能將地方特色傳播至更遠的地方乃至到達人的心底深處?「體驗設計」正是其中穿針引線的角色。在Shopping Design六月專題「體驗設計學」中,我們特別邀請到叁捌地方生活的創辦人邱承漢,就「銀座聚場」、「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活化」以及「鹽埕 20 合 1」實境闖關遊戲等案例中,來聊聊體驗設計與地方創生結合所帶來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絕美老屋咖啡旅宿「銀座聚場」!住進高雄舊時銀座風情,帶看 4 大空間亮點與設計原則
「體驗」是人類深層的需求
「這幾年疫情的影響帶來了更大的反動,人們開始更想來到實體空間與活生生的人互動。」邱承漢說,體驗這件事情其實持續地興起與逐漸被重視,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可以透過一些虛擬的VR或AR去達到很多事情,「可是我覺得人對於最根本的感覺『體驗』這件事情,卻有著一個非常生理上的需求存在。」也因為如此,當邱承漢在著手高雄鹽埕地方發展的時候,一直都將「體驗設計」視為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
透過體驗,身體會幫你記得
「地方創生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將人帶到地方來,甚至能讓居住於此的人們對這個地方擁有榮譽感。」那麼被動的丟出資訊讓大家閱覽勢必不是一個好方法,得由身體參與的體驗,才能吸引人們走進這裡。往往,談及地方創生的推廣,地方導覽、特色文創商品,或是口述歷史等等方式會與其畫上等號,但當科技日新月異,吸收資訊與新知的管道變得多元了,那麼人們需要的將會是多層次的體驗,「那些腦袋記不得的,透過體驗,身體都會幫你記得。」邱承漢如此說。
延伸閱讀:「開一間社區咖啡館民宿,成為守護地方的存在。」專訪高雄鹽埕「銀座聚場」幕後團隊
銀座聚場:體驗當地文化的中介點
地方創生與體驗設計該怎樣結合與策劃?這道問題看似困難,其實就是丟出最根本的疑問:「我該如何觸動自己?」以「銀座聚場」為例,人們來到地方旅遊、觀光總是需要一個歇腳的地方、需要一個吸引人的空間讓自己能做停留,而這個停留的節點就變得相當重要。在創建銀座聚場前,邱承漢便在心中構想要將這裡變成一個複合式的場域,將較為隱私的住宿空間,與開放式能夠短暫停留的咖啡廳,在功能上劃分開來,成為那些為了不同目的的旅人們來到鹽埕的一個介質,也是體驗當地文化的一個中介點。
體驗設計並非全然改變樣貌
在銀座聚場的空間規劃上,不進行大動作的改變,以空間中珍貴的歷史元素去延展,並與周圍的生活與空間線索連結,「這也讓我們能有機會透過這樣的體驗設計,去和人們說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接著串回到鹽埕的歷史脈絡跟這個地區的發展。」同樣的概念也延伸運用在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活化的案例中,邱承漢說,「好的地方創生體驗設計,並非全然改變當地原有的型態,而是強化優點。」如市場中的氣味或濕度既已是既定樣貌,「那麼我們應該去找出場域中的優點,如市場中親切互動的人情味,稍微刻意引導這件事發生,讓大家產生正面的互動體驗,自然而然那些身體原本抗拒的因素就不會再只是與負面去做連結。」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體驗設計做得好不好,在於能不能給我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邱承漢坦言,不論是去參加一個活動、進到一個空間當中,有沒有被打動是體驗設計很重要的一環,而當人們離開場域時,因為聞到某種味道、感受到空氣中的潮濕度,又或是聽到某段音樂時,這些身體感能讓人們在未來的某些時刻回想起、突然將你拉回到那個時空當中,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體驗設計,「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邱承漢如此比喻。
科技帶出體驗設計的更多可能
談到體驗設計結合地方創生的未來可能性,邱承漢認為「科技」是可以嘗試的新途徑,這件事情能在2021 Digiwave互動科技藝術展中得到印證。作為活動支線的「鹽埕20合一」,是由承漢創立的在地團隊「叁捌地方生活」與策展團隊「叁式」共同策劃,透過遊戲關卡的設定,讓參與者自己像置身在遊戲當中,透過走動與身體的互動去感受鹽埕這個地區。
延伸閱讀:玩到欲罷不能!2021 DigiWave 打造最強互動科技藝術展,逾 12 公尺天幕投影打電玩、地圖副本開滿鹽埕區
以其中一個關卡「豬肉大富翁」為例,機器人丟出問題,引導參與者自行在巷弄中摸索、去找尋在鹽埕地區賣豬肉賣了三代的阿姨。找到確切位置並掃描任天堂紅白機卡帶上的QR Code後,便會跳出一段訊息:這邊有五種豬肉,請參與者按照價格高低進行排序,參與者能夠直接進行猜測,但最終仍無法成功解答的話,則可進一步詢問豬肉攤阿姨,進而產生互動。
「其實這跳脫了一個目的性拜訪的限制」,邱承漢說,透過這些關卡的串連,參與者會跟在地的人們或是店家做互動,進而創造良好的互動記憶,「這變成一種被記到身體裡的狀態,而不僅僅只是聆聽口述歷史而已。」邱承漢坦言,如果沒有叁式去設計了一個這麼良好的介面,成效可能就不會這麼顯著。
「體驗設計並非代表我必須丟棄所有便利的工具或數位的導入,科技是一個可以很成功的輔助工具,它讓兩者相輔相乘,成為一個正向的循環。」邱承漢拋出這句話,為體驗設計結合地方創生的未來,帶出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