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 夏季號 /THE GAZE ISSUE:濾鏡感。
「現在的流行資訊來去得很快速,要相信自己的獨特價值,感受自己看世界角度的差異,珍視它們與外界的不同之處。」 ——廖浩哲
繼去年底松菸盛大展開的TAICCA「花園練習」整體規劃設計,最近則收斂於一間fine dining的日式老宅中,打開時空之門,廖浩哲以異材質為盆媒合花的姿態,而與其稱之為一盆花,更不如說是他巧妙安置的一團有機藝術物質。
日前他位於台中的工作室悄然落成,我們趁機前往探訪,採集鮮明、混搭、不受框架的新生活三景。
景一:空曠與密集的節奏
高過兩尺,姿態盎然的虹彩木出現在門前,紫紅色枝葉遮擋穿窗而入的日光,形成由內而外的美麗景觀,磨石子地板、重做三次的不鏽鋼金屬門框、空間轉場的質地轉換,他在沒人看見的地方都藏了細節。一樓展示著三段樹齡兩百年的龍柏切面,暗香流動,去除一切生活感的空間似乎寫著藝廊的序曲,完全符合他挑剔的隱喻。
轉場至陽光充足的二樓是與同事共同工作的場域,包括他口中不便參觀的工具與材料儲藏室,其實都非常井然有序而整潔。
地下室的展示空間存放過去,也碰撞新idea,「我喜歡在這裡工作,當然我也喜歡陽光,但工作時更喜歡沒有時間感流動的空間。」安靜得連日照也無法打擾的地方,剛好適合廖浩哲專心沈浸創作。牆面除了四座幫畬室做展時留下的可移動的木板背牆,其他牆面幾乎全都近乎奢侈的刻意留白,「填滿很快,但留白很難。」有意識地為未來爭取彈性,全力避免僵化的可能。
景二:創作世界觀的轉移或深化
點開廖浩哲的手機記事本,二十個按照數字順序排列的分類資料夾,工作、會議、靈感、訊息、廠商、製程等滿滿文字與圖像資料,安置在自建的小百科裡並與電腦同步,以此搭建起與這個資訊爆炸時代與焦慮的共存方式。
大學唸的是都市計劃,資訊狂疊合學科背景而成的脈絡,雖然奉行沒有固定框架的創作哲學,卻有明確的方法論——他長期觀察人與物件、土地山河與房子的關係,環境這如何形塑人們的生活,人又是怎麼跟植物互動進而發展出人文生活與習慣……而這些習慣動作累積出的敏銳度,也潛移默化進入他的創作邏輯。
當時以植物為創作起點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也逐漸認清大眾市場對於植物過於美好的期待與越來越扁平的想像,反而讓他越來越被限縮。然而個性溫和中帶反骨,不避諱衝撞,他甚至直接提問:「難道植物只能訴說美好的事?」提案總大膽挑戰,想要突破,例如MAD by Le Kief,他直覺需要一個不在場域氛圍框架內的東西,於是以環氧樹脂做了突破形式的兩款盆器,一點一點將所謂的「合理創作範圍」再往外推。
景三:椅子、櫃子都變成內在風景的延伸
大多數的商業委託、展覽項目,就算自己滿意客戶也喜歡,事實上都難以真正進入觀者與消費者的生活之中,「我想與大眾產生連結互動,而傢俱是生活軌跡的必經節點」,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被觀看之餘,也有機會真正被使用,以特定材質與方式真實地影響著使用者每天的生活與心情。
這個「不為什麼而做」的系列既捨棄不了,卻發展得相當緩慢,但好處是可以完全不考慮客戶喜不喜歡,大眾覺得好不好看,恣意使用誇張不合理的媒材,去改變自己過去創作的意義。
傢俱,是雕塑?還是藝術?又或是設計?這個論證姑且就留給專家,在創作上,廖浩哲決定先不定義,「讓大家就以使用性上來解釋這個作品,例如一個在牆上的方塊,是藝術品,但它有個平面,可以拿來放東西,就也成為一個傢俱,所以某程度上就看你如何定義它。」它們是物件、是展品、傢俱,也像展覽中的藝術品,可以被收藏。
完全沒有工業設計背景的人,卻在做藝術傢俱,廖浩哲笑說真正唸工業設計的業內朋友都表示驚訝,因為對比花藝,藝術傢俱形式上雖從複雜變簡單,然而執行難度卻拉高許多,「依據不同材質,以及杯子、花器、桌椅等不同品類需要跟不同廠商合作,我們的量少、細節多,溝通的困難度提高許多,需要更長時間的磨合。」他指著鋁合金的桌子說,「需要處理的細節還有很多,因為它的模需要手工去刻,只能澆鑄一次,靠的是每一次在現場等待、討論、調整的經驗累積,製程比植物的可控性要低太多。」
雖然台灣還未衍生出成熟市場,今年已幫新北美術館的藝術聚落設計一整套藝術家俱。屬於很能撐的金牛座性格,廖浩哲坦言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還是覺得一定得要去嘗試自己想挑戰的,那種滿足感對我來說是更強大的動力。」
不在框架中:景觀中的異質性對話
這個台中工作室也像maison,像是從結構上預告著未來的展開般,「希望接下來的作品,能更不在框架中」,他想像著未來在不同時期加入的計畫,彼此可能產生碰撞展開異質對話,「這裡會是一個開始。」
媒材上的深化或許是下一個課題,未來再延伸,而長成不同形式,或者尺寸再放大成為另一種景觀,永遠走在安全與有點危險的邊緣。不想放棄挑戰,「這個世界有多大,就想知道多少、就想要走到那裡去,對我來說世界還很新,因而我的濾鏡仍然多變,沒有準確的框架,也不會只限於植物。」
就像人類仿生、模仿自然的議題,是一種提醒或者反諷的視角,廖浩哲在兩張鋁合金的桌椅上寫了「natural」與「stone」,「名字」對於這件作品的重要性,就如同對於他自身,也是同樣重要的存在。
廖浩哲
台中人,成大都市計畫系畢業。植物藝術家、藝術傢俱設計師。除了花藝裝置項目,近年延伸至整體概念規劃設計,如2021東京/京都Taiwan House與草字頭合作、松菸TAICCA文策院的花園練習,與草字頭、必應創造合作,涵蓋舞台設計、燈光概念到植物裝置。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2 夏季號 /THE GAZE ISSUE:濾鏡感 - 更多內容請 點此試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