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坂本龍一、村上春樹的青春!從音樂到客人都嚴格挑選的東京爵士咖啡屋,又少了一家

2019/09/19
好奇心日報
這裡有坂本龍一、村上春樹的青春!從音樂到客人都嚴格挑選的東京爵士咖啡屋,又少了一家
isado
分享
收藏
jazz kissa,一個或許只存在於日本的現象。
文字=許嬰子

「老爵士屋都是一些小小的、有時甚至微不足道的私人場所,但你會在其中豐富的音樂世界迷失。」

為了 2020 年東京奧林匹克建設需要,東京市中心澀谷地帶一家 50 年歷史的老牌爵士咖啡屋(正式叫法為「jazu-kissa」)Mary Jane 已經關門。據《日本時報》報導,位於同一條街的另一家地下酒吧 Fujiya Honten 也於 10 月份關閉,在上世紀昭和時期,它們倆曾經是這一片區域內的競爭對手。
 

半世紀前就存在,無法替代的聆聽體驗

《日本時報》表示,「早在半個世紀前,Mary Jane 就在源源不斷提供優質音樂,繁忙的澀谷角落裡有這樣一個舒適的聆聽環境,這是無法替代的。」

在新宿或澀谷,這樣占地狹小的音樂空間分散在電車站和大廈附近,有的通往地下室,有些塞在小巷深處。據調查,Jazz kissa 在東京市內一共還有 130 家左右,1970 年是 250 家,黃金時期全日本高達 600 家,而現在數量正在有序而頑強地減少,經營者絕大數是老年人。

「剩下存在的幾個爵士咖啡屋滿足了那些曾在黃金時期享受過聽音室的顧客,某種程度是懷舊吸引人們成為常客,畢竟這些經營者的唱片存儲量和設備都讓人驚訝。」Mike Molasky 對 BBC 表示,他是《日本戰後爵士樂文化》的作者。

東京爵士咖啡屋.jpg
jazz kissa isado
東京爵士咖啡屋.jpg
jazz kissa isado

 

嚴苛的經營者,連顧客的音樂品味都會挑!

Jazz kissa 是日本獨有的文化產物,發展蓬勃於二戰後,介於咖啡屋和酒吧之間,地點往往隱秘,氛圍更私人,店內擁擠環境昏暗,滿屋堆疊的爵士唱片可能是上世紀 50 年代從美國私人訂購來的。它販賣的是店內流淌的爵士音樂,購買一杯咖啡或威士忌的錢算入場券,嚴苛的經營者(往往也是一個人)會隨時控制顧客在音樂口味上的選擇,無聲聆聽代表一種標準訓練,嚴肅、專注、全身心投入地聆聽一張新到的國外爵士唱片並判斷屬於哪一位音樂家是 jazz kissa 黃金時期下顧客的集體氛圍。

David Novak 在探討日本爵士屋文化的文章《2.5×6米的空間》裡寫道,「jazz kissa的經營者既是主人,又透過創造性地篩選唱片來實現空間內情感交流的藝術家,具有專業技藝上的精準,又保有敏銳捕捉顧客情緒舒適度的能力,他們對於一張唱片的看法很可能決定了當時這位國外音樂家在本地的口碑。」

東京爵士咖啡屋.jpg
kissa's owner isado

 

kissa 裡不只音樂,自我定義、言論自由及個人獨立都在此發生

日本戰後 50 年代至 60 年代早期,除了美軍駐日基地外,爵士唱片實屬稀缺品,通常需從國外訂購,又十分昂貴普通人難以負擔,因此上爵士屋花費一杯還算承擔得起的酒水錢一遍遍聽新唱片的 AB 面是不錯的生活選擇,而在這半私人化的公共空間內,保持安靜是必須,如此特別的場景成為日本戰後 10 年的進口唱片音樂市場分配中一瞥。事實上,早期爵士屋從國外大量郵政訂購唱片所打通的非官方渠道,也為隨後日本經濟大發展時期的獨立分發網絡鋪下基礎。

進入 60 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1964 年東京奧運會的舉辦徹底改變了城市景觀,城市裡的年輕人開始留長髮,穿喇叭褲彈吉他和哼唱反戰歌曲。

David 在《2.5×6米的空間》中記錄道,「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爵士咖啡屋成為一系列激進學生團體、先鋒爵士表演、自由劇場、電影放映組的聚集地,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日本主要城市,這類音樂場所被發展成包容各流派的文化實驗空間,同時也深受學校組織及地下實驗劇團影響,類比當時的歐洲與北美,反文化學潮正在進行,自我定義、言論自由及個人獨立的討論在一個個 kissa 內發生。」坂本龍一、村上春樹、寺山修斯的中青年時代都曾混跡過這些地方。

隨著 70 年代群眾動員尾聲,部分聽眾離開去追逐自由和實驗音樂(自由爵士等),而 jazz kissa 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懷舊式爵士規則,部分日本爵士樂學者表述,進入 80 年代後,jazz kissa 已逐漸成為音樂博物館,鎖定於紀念和收藏的溝槽之中了。

東京爵士咖啡屋.jpg
jazz kissa Guwashi99

 
大友良英在一篇回憶性文章中描述,「70 年代中期,『爵士』這個詞充滿了過時的氣味,那是我們父母輩的事情,而我們主要聽搖滾樂,不過 jazz kissa,一個或許只存在日本的現像,仍然是我們中學生曠課、晃蕩、消磨時間的地方。」

「Tokyo Jazz Joints」作為由研究者 James Catchpole 與攝影師 Philip Arneil 一起創作的項目,於 2007 年發起,至今已記錄 125 家日本的爵士咖啡屋。

James 在網站上寫道,「年復一年,城市中的老爵士屋關閉,因為他們的經營者也到了歲數,而孩子們轉向其他更『合理』或利潤豐厚的職業。老爵士屋都是一些小小的、有時甚至微不足道的私人場所,但你會在其中豐富的音樂世界迷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好奇心日報》,原文請點此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圖片來源/Plan b、陳韻竹
分享
收藏
Plan b 與 Alife 作為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的團隊,如何管理近百名工作夥伴,有效傳授思考模式與企劃心法?5 個知識管理方法分享!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業,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夥伴最近舉辦了春酒及春季派對,這次活動不僅是歡聚的時刻,從前期籌備至活動當日的不同環節,剛好讓我有機會觀察團隊現況。活動前查看座位安排時,才驚訝地發現全體系已近百名成員。隨著招募對象的年齡層和職務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更有感管理制度與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團隊夥伴
圖片來源/Plan b

作為一個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工作的團隊,我們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有效率地傳授屬於 Plan b 的思考模式(mindset)?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認為相對完善的工作手冊——從企劃心法的提點、專案流程的各階段推進實務,再到各類文書作業的模板,期待讓夥伴更快上手。但 往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洞察或觀點,有時仍還是得經過一段實戰經驗的「對頻」後才得以發生。

由於每個人長期累積知識、資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建構了各自的思考模式,我們持續用以下方法,加速並完善組織發展中的知識管理。

廣泛吸收,累積生命經驗
我們相信作為腦力工作者,要吸收好素材作為原料,才會有好的產出成果。企劃的本質是與人溝通,瞭解不同角色的田野調查,就是跳出舒適圈累積不同生命經驗。擁有豐富體驗後,大家對於「好」的標準會更有共識。

整理資訊,建立知識庫
不論是廣泛地瀏覽,或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度爬梳,大量閱讀的過程可透過多人協作共同知識庫降低資訊落差。先建立共同資訊分類結構,便可在閱讀過程同步整理重點,減少後續再查找的時間。心智圖、筆記軟體、雲端共編都是我們常用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舉重,鍛鍊創造性思考
像鍛鍊身體一樣,思想也需要持續鍛煉和提升,培養創造性思維,可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觀看啟發性的影視作品、參與開放式的討論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實現。Plan b 夥伴在到職時,會拿到必讀書單,之後則透過每週 Input 表單在週會與大家交流分享。每月慶生的趣味問答範圍更廣,涵蓋浪漫韓劇、議題電影或社會時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建立 PDCA 循環,持續優化
運用時間的狀態,是檢視工作流程能否可優化的關鍵指標。為什麼她做這件事只要10分鐘,我卻要花 2 個小時?藉由拆解任務的步驟,發現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急迫的問題不重要,重要的問題始終不急迫」,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建立 SOP,降低下次從 0 到 1 的時間,運用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檢視組織狀態,確保持續學習成長。

可協助任務分類優先順序的艾森豪矩陣
圖片來源/Asana

現在只是現在,不要被現況侷限
最後,分享《The OA》影集中很有共鳴的一段話:

「西元 1954 年之前,世上從來沒有⼈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 1,609 公尺),⼈們認為這是人類速度的極限。有一天,一名英國選⼿用 3 分 59 秒完成了這項任務。六週後,又有另⼀位跑者以 3 分 58 秒破了紀錄,然後,一位又一位。現在,一個實力雄厚的高中生就可以做到。正是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事情才阻礙了我們。

“It’s our inability to conceive those things that holds us back.” ——《The OA》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