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認識台東的味蕾指南!「台東食育提案所」集結食材風土、地方菜,打造整合食物議題的新平台
2020/03/16 | 好吃的/食材 | 林亞璇
You are what you eat. 這句話放在「食育」觀念盛行的近年,可以不只針對飲食健康、性格喜好,而是「如何吃」對消費、文化、環境等思維行動的多面影響。有鑑於此,臺東設計中心攜手長期關注公共設計的水越設計,創立「台東食育提案所」,以自然地景豐富、族群多元的台東為取材對象,打造整合食物議題的平台。
用有趣方式傳遞食育知識
從田野調查開始,團隊走進台東各鄉鎮,以探索「食物如何吃、如何來」為目標,有如圖文百科收錄食材風土、地方菜的故事,像是被蟲咬過的蜜香紅茶、自然農法鳳梨田、排灣族的美味山地飯、讓人又怕又愛的米酒泡小辣椒⋯⋯;以手繪地圖呈現台東縱谷四地、一年的農作時程,同時介紹與食物相關的秋收藝術季、慢食節等活動;尋訪50多位台東人記憶中的美食,蒐集他們的口袋店家、對食育的想法,拼出一片澎湃的美食地圖。
給15歲以下孩子的在地料理食譜
田調過程中發現有些孩子除了在校吃營養午餐外,還需要自己打理晚餐,於是團隊邀請5位台東料理達人,為孩子發想15道在地食材料理,創造「台東15食」系列食譜,像是以米變化出的南瓜飯、草仔粿、碗粿;創意料理「筍麵」、破布子炒豆皮、飛魚乾山苦瓜湯等。孩子能從料理過程更認識家鄉的物產跟味道,照顧自己和家人的營養健康,用食物去交朋友。
食育在台東小學如何實行?
團隊更走入食育第一線場域——探訪多間小學,訪談學生的日常飲食、暸解食農課程、直擊校廚幕後,甚至開箱到校長的特色便當。你會訝異於永安國小將食農教育高度融入學校課程的實踐力、看見台東小學生獨立料理的能力與家常菜色的多元性⋯⋯,地理環境不只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也打開學校對課程的豐富想像與做法。(台東人感覺不分年齡都好會做菜啊)
台東食育提案所透過「食」連結在地料理達人、學校教育、家庭的日常美好風景,這些內容就像一幕幕生動的生活紀錄片,外地人透過對美食的想望更深度暸解台東,在地人找到貼近土地的方式與認同,也成為適用於全民全齡的食育教材。
台東食育提案所在臉書上建立了食事全輯的索引,可點此閱讀。
台東食育提案所:facebook.com/foodingtaitung
台東設計中心:facebook.com/TaitungDesignCenter
水越設計:facebook.com/aguadesign.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