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選擇藝術家,到底我看的會是什麼?」伊日藝術計劃總監黃禹銘以愛之名,讓藝術信仰生生不息

2021/10/28
Stanley Kuo
【專訪】「選擇藝術家,到底我看的會是什麼?」伊日藝術計劃總監黃禹銘以愛之名,讓藝術信仰生生不息
攝影 / 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從綠色、美學、生活為核心發展出伊聖詩芳療生活館、伊日藝術計劃,從選物到展覽,伊日藝術計劃總監黃禹銘說,這麼多年來,講的其實是同一個初衷。

「這個時代還願意花時間一筆一筆在畫布上創作的人最吸引我。」

伊日黃禹銘_DSCF0246.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F0292.jpg
島田 奏SHIMADA So|VITA NOVA V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行經內湖辦公大樓群,轉進不深的巷內,突然有光影迎接,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村很大,曾經是兩樓的傳產工廠現在右半邊改建為展覽空間,左半邊是伊日的倉儲物流中心。動線虛實交錯,自幽暗地下室迂迴向上的樓梯間亦成為展間,貫連明亮挑高的一樓繪畫展區與三樓天台的戶外大型雕塑空間,場景轉換之間,小劇場高潮迭起。

伊日黃禹銘_DSC_7878.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F0335.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跟藝術一起生活」的想法,黃禹銘將其顯化在每一個角落,安排低調如畫作的敘事現場,在進門之前,就有一件詹詠幀的水循環裝置,當水盈滿赤燒紅陶人像的內部時,將化為人偶的眼淚流洩而出。伊日起初聊植物、人文、藝術,現在則談綠色、美學、生活,其實講的是同一個初衷,「植物、藝術,兩者同樣療癒著欣賞它的人,天地共養,互相共好」,黃禹銘這樣描繪的畫面,是伊日倡議的精神主軸。當年從沐浴保養出發,強調自然、關懷環境永續,乍看離藝術甚遠,但回過頭來仍可以藉由產品溝通出藝術的愛好,例如以藝術家作品為題、以藝術之名調香,舉辦芳香藝術節,同時贊助表演藝術相關活動,以香氛氣味串連電影、舞蹈、音樂……,直到2014開了第一間藝廊,「伊日底下每一個事業體就像一顆帶著靈魂的種子,不論如何、在何時種下,都有機會開花結果。」黃禹銘說。

伊日黃禹銘_DSC_7862.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_7865.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F0343.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F0346.jpg
凱爾.蒙哥馬利Kyle Montgomery|Crystal Mary 6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其實最後挑的是人

伊日藝術計劃一年一度的Free Art Fair台北藝術自由日,在今年疫情重重關卡以及時間成本考量下不得已延後,許多精彩的現地製作,只得明年再見。藝術自由日不僅免費參觀也解放了許多藝術定義與傳統框架,容納高度異質性對話,也能看見新銳面孔、非典型創作形式光譜般展開。然而,當中強烈的實驗風格與伊日藝術計劃的氛圍明顯不同,「對我來說,藝術家合作有兩種,一種是單次性的展覽,另一種是長期代理經營,這兩種選擇的標準不太一樣。做展覽,雖然當中有我自己的品味,但相對更需要有非常多元的內涵來面向大眾,希望是我看都沒看過,很有趣的,也沒有任何別人的影子。」

形式很容易模仿,但人格特質獨一無二

黃禹銘正在為明年一檔主題為「醜」的展覽四處各地尋找藝術家,這是他最開心的工作之一,「所謂醜,是要醜到散發致命吸引力」。而若要進一步合作,挑選經紀藝術家,他不全然看作品,「到底我看的會是什麼?以經紀或深度合作來說,我更在意的是他的人。人格特質會決定藝術作品長什麼樣子。形式很容易模仿,但人格特質是獨一無二,它也不會變,那對我來說很重要,就好像這會決定他未來可能可以成為什麼樣子的藝術家。」

他說出這個世代年輕人脆弱的憤怒,想要卻無法反擊的無能為力。

伊日黃禹銘_DSC_7858.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例如說,賴威宇,這位九零後亞斯伯格的年輕創作者,透過繪畫裡的怪物,一次次撲殺與拯救脆弱又痛苦的大人,作品是他對抗社會既定價值的武器。大學畢業時,黃禹銘幫他辦展,把作品帶到馬德里、倫敦、科隆、巴黎、杜林等歐洲各城市參展。出過專冊,以小學生美勞作業簿的形式,集結拼圖、貼紙、活頁夾、夾鏈袋等五花八門的小物,夾鏈袋這裡面有一張底片正片,放的就是他的《羅曼小史》。

伊日黃禹銘_DSC_7746.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_7748.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羅曼小史》是賴威宇從太陽花學運開始畫的一個系列,作品投射出諸多對於諸多暴力事件的想像,他自己也到學運現場,還被警察抬走。」打架、血腥的微小暴力,他說出這個世代年輕人脆弱的憤怒,想要卻無法反擊的無能為力。「挑選藝術家,我最後挑的是人,如果本身有藝術家特質,那麼他的創作有可能就是藝術。」

瞬息萬變的潮流中,以藝術觀照內心

當夕陽落下,走上自家三樓,到陽台與植物共處,看枝葉光影疊映在畫作上的瞬間美景是一種享受,黃禹銘總在這樣的特別時刻,看見自己不同的心情。自十多年前開始從收藏繪畫,對繪畫的喜愛延續至今,即使整個藝術市場正在劇變。

伊日黃禹銘_DSCF0299.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今年七月在台灣羅芙奧拍賣創下紀錄的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 Yuichi Hirako,也是伊日藝術計劃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在2013年因一幅畫結緣,「當時他剛從倫敦回到日本,生活壓力很大,日本對於當代藝術年輕藝術家相對沒太友善,常要接設計工作才有辦法支撐他繼續創作。」去年簽給日本大型畫廊,平子雄一給日方的條件是台灣必須是全球代理中唯一的例外,「因為他知道我們是真心喜歡他,他非常珍惜台灣的藏家,這對我來說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平子雄一|Bark 63|146.5×124 cm|2021|Oil Pastel on Canva
平子雄一|Bark 63|146.5×124 cm|2021|Oil Pastel on Canva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平子雄一的作品探討人類與自然的共生,每幅繪畫都是向自然的提問,「他做的那個頭部為樹叢,下半身穿著各式服裝、似人非人似怪非怪的『小樹人』,就像奈良美智的小女孩或草間彌生的南瓜,清楚可被辨認,這是他聰明的地方,很早就找到這個icon並開始以『沒有植物,沒有生命』為主題,回應現今的環境議題顯學,有理念,有商業性,他能紅並不意外。」

一筆一筆把人生畫在畫布上

除了收藏繪畫,黃禹銘後來也有涉獵錄像與非典型媒材,「但如果要挑一個最喜愛的形式,我還是會選繪畫,特別是在這個非常快速的世界,還甘願一筆一筆畫的,那會非常吸引我。」

張施烈|垂憐I Mercy I|50.5x40.5x2cm|2016|Oil on linen.jp
張施烈|垂憐I Mercy I|50.5x40.5x2cm|2016|Oil on linen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像是談到香港藝術家張施烈,「相對於香港許多絕頂聰明的藝術家,用最簡單的手法創造最高的視覺效果或是藝術成就,他還是願意用時間去創作,一筆一筆慢慢畫,花時間等顏料乾,再一層一層疊上去,我是認真敬佩他。」不管是畫畫還是拍紀錄片,黃禹銘彷彿看到了那個背後的漫長過程而不只是結果。

她的畫看似平淡日常,但仔細看,「好像哪裡怪怪的」

伊日黃禹銘_DSC_7868.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伊日黃禹銘_DSC_7869.jpg
王冠蓁|鵝蛋燈罩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我常常會想像藝術家的第一筆是從哪裡開始的。」一張畫,黃禹銘往往可以看很久,從畫面去揣摩藝術家隱藏在顏料線條背後的哲思和創作心境,生活背景如何貼合極度私人性的技法,「吳敏興明明畫的是一盆盛開的台灣原生種蘭花,但我看著它卻開心不起來,後來才知道他總是喜歡把畫布先整個打黑,再慢慢疊上顏色,就好像人生必須先經歷一種痛苦,之後才會慢慢浮現光和希望。這個創作的過程凝結了生命的掙扎,對我來說,已經不只是在看一張畫而已。」

吳敏興|花店|91×72 cm|2011|油彩、畫布.jpg
吳敏興|花店|91×72 cm|2011|油彩、畫布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黃禹銘也很喜歡王冠蓁,「她的怪,讓這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女生不管是逛街、吃東西都很不合常理。」她的畫看似平淡日常,但仔細看,「好像哪裡怪怪的」,動作和表情挑出懸疑感,似乎還有底下暗潮洶湧的情節,「我喜歡的作品或許第一眼可能看不懂,但卻會吸引我停在畫布前面,然後打開我的想像,彷彿永遠有我不小心忽略掉的細節,會讓我想很多。」處女座加上天蠍,那些經過他的浮光掠影,都被敏銳地捕捉下來。

王冠蓁|這個公園只有一座鞦韆 One and Only Swing at the Park|162×
王冠蓁|這個公園只有一座鞦韆 One and Only Swing at the Park|162×120cm|2019|壓克力彩、畫布.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這是很台灣的東西,應該是歐美藝術家畫不出來的。

潮流藝術、數位藝術、加密藝術是全球的重要藝術現象,但對黃禹銘來說這不是全部,他更希望強調與這塊島嶼的連結,「就像前面提到《羅曼小史》,我喜歡它的原因是裡面的每一件人事物都跟這座島嶼有關,這也是我把作品帶去各國參展、參家博覽會推薦給畫廊的原因,我介紹的其實不只是藝術家,而是一座島嶼的故事。」

賴威宇|三人行|182×227 cm|2019|壓克力彩、碳精、畫布.jpg
賴威宇|三人行|182×227 cm|2019|壓克力彩、碳精、畫布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賴威宇|打人|150x150 cm|2018|壓克力彩、炭精、畫布.jpg
賴威宇|打人|150x150 cm|2018|壓克力彩、炭精、畫布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此時此地,與這塊島嶼連結

例如2017台北美術獎優選孫培懋,把春秋閣、代天府、秋茂園等這些帶有強烈台灣傳統特色的地標留在畫布上,因為色弱,畫面出現許多對比色,「這些色彩相映的畫面看似連屏,卻有斷裂,很像在夢境中的場景轉換,這個系列在國外的成績很好,也被國外的重要基金會及大使館收藏,因為這是很台灣的東西,應該是歐美藝術家畫不出來的。」

孫培懋|羅漢松的園藝 Kusamaki Gardening|116×91cm|2019|壓克力彩、畫
孫培懋|羅漢松的園藝 Kusamaki Gardening|116×91cm|2019|壓克力彩、畫布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孫培懋|我曾想像著自己就是幽暗深海裡的那條魚|150×206cm|2018|壓克力彩、畫布.jpg
孫培懋|我曾想像著自己就是幽暗深海裡的那條魚|150×206cm|2018|壓克力彩、畫布 圖片提供 / 伊日藝術計劃

這樣的「此時本地」,出現在泰國女性藝術家 Busui Ajaw身上,讓黃禹銘印象非常深刻,「最吸引我的,是在此時此刻,一個泰國偏遠的鄉下竟還保留了巫術行醫的古老文化,並且有一個人,正在用畫布一筆一筆地記錄著這一切,包括畫面中表現的粗獷原始,以及時代的反差感。」

在這個時代中的變與不變

「以前角色是導演,現在比較像教練,伊日也變成團隊作戰,彼此互補,隨時以不同的排列組合擊出戰力,我很樂於跟他們一起工作,一起玩一些有趣的事。以前的我非常獨裁,我用我的品味和想法去主導一切,現在更樂於開放他們去實驗,因為我越來越清楚知道,當每一個人都在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你不用去跟他討論KPI,他們會把自己放在一個最好的狀態,做到最好最滿為止,如果那一件事情是吸引他的。」

伊日黃禹銘_DSCF0269.jpg
島田 奏SHIMADA So|VITA NOVA V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他聊藝術,也是在聊生活,在談論專業,也是梳理著人生的一頁。

黃禹銘是戲劇系畢業,劇場、戲劇、電影都有涉獵,念藝術史對他來說更是過癮,想過拿起筆畫畫嗎?「其實也有,小時候很常畫,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他笑說,「把更多好的藝術品介紹給藏家,這當中的樂趣,大過我自己畫畫。」從愛到經營,興趣昇華,「現在更喜歡藏家的身份,因為那是一種支持的力量,自己總有畫不動、畫到枯竭的時候,而透過支持藝術家,讓自己對藝術的信仰可以生生不息。」

伊日黃禹銘_DSCF0296.jpg
攝影/teikoukei © Shopping Design

黃禹銘
伊日藝術計劃總監/伊日生活總經理,以「綠色、美學、生活」為理念核心,旗下包含伊日藝術計劃、伊聖詩芳療生活館、伊日好物、伊日美學講堂等品牌。
伊日藝術計劃臉書專頁:https://yiriliving.cc/5wMK5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DesignBIZ 專欄觀點】令人為之一亮的策略洞察,往往得經歷一段「對頻」的過程/陳韻竹
圖片來源/Plan b、陳韻竹
分享
收藏
Plan b 與 Alife 作為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的團隊,如何管理近百名工作夥伴,有效傳授思考模式與企劃心法?5 個知識管理方法分享!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業,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夥伴最近舉辦了春酒及春季派對,這次活動不僅是歡聚的時刻,從前期籌備至活動當日的不同環節,剛好讓我有機會觀察團隊現況。活動前查看座位安排時,才驚訝地發現全體系已近百名成員。隨著招募對象的年齡層和職務內容越來越多元化,我們更有感管理制度與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Plan b 與 Alife 生態系團隊夥伴
圖片來源/Plan b

作為一個注重創意、構思策略,需要大量腦力工作的團隊,我們經常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有效率地傳授屬於 Plan b 的思考模式(mindset)?即使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自認為相對完善的工作手冊——從企劃心法的提點、專案流程的各階段推進實務,再到各類文書作業的模板,期待讓夥伴更快上手。但 往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洞察或觀點,有時仍還是得經過一段實戰經驗的「對頻」後才得以發生。

由於每個人長期累積知識、資訊和生活經驗的內容建構了各自的思考模式,我們持續用以下方法,加速並完善組織發展中的知識管理。

廣泛吸收,累積生命經驗
我們相信作為腦力工作者,要吸收好素材作為原料,才會有好的產出成果。企劃的本質是與人溝通,瞭解不同角色的田野調查,就是跳出舒適圈累積不同生命經驗。擁有豐富體驗後,大家對於「好」的標準會更有共識。

整理資訊,建立知識庫
不論是廣泛地瀏覽,或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度爬梳,大量閱讀的過程可透過多人協作共同知識庫降低資訊落差。先建立共同資訊分類結構,便可在閱讀過程同步整理重點,減少後續再查找的時間。心智圖、筆記軟體、雲端共編都是我們常用的工具,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思想舉重,鍛鍊創造性思考
像鍛鍊身體一樣,思想也需要持續鍛煉和提升,培養創造性思維,可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觀看啟發性的影視作品、參與開放式的討論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實現。Plan b 夥伴在到職時,會拿到必讀書單,之後則透過每週 Input 表單在週會與大家交流分享。每月慶生的趣味問答範圍更廣,涵蓋浪漫韓劇、議題電影或社會時事。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新的思想領域,將有助於激發更多的創意和靈感。

建立 PDCA 循環,持續優化
運用時間的狀態,是檢視工作流程能否可優化的關鍵指標。為什麼她做這件事只要10分鐘,我卻要花 2 個小時?藉由拆解任務的步驟,發現可以優化的空間。很常在處理突發狀況?「急迫的問題不重要,重要的問題始終不急迫」,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建立 SOP,降低下次從 0 到 1 的時間,運用 PDCA(Plan-Do-Check-Act)循環檢視組織狀態,確保持續學習成長。

可協助任務分類優先順序的艾森豪矩陣
圖片來源/Asana

現在只是現在,不要被現況侷限
最後,分享《The OA》影集中很有共鳴的一段話:

「西元 1954 年之前,世上從來沒有⼈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約 1,609 公尺),⼈們認為這是人類速度的極限。有一天,一名英國選⼿用 3 分 59 秒完成了這項任務。六週後,又有另⼀位跑者以 3 分 58 秒破了紀錄,然後,一位又一位。現在,一個實力雄厚的高中生就可以做到。正是我們無法想像這些事情才阻礙了我們。

“It’s our inability to conceive those things that holds us back.” ——《The OA》

圖片來源/Unsplash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30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