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剛剛好的自然光,拍出鮮明的風格識別度!造訪絕美甜點影像產地——Gia小小工作室
2019/05/09 | 人物 | Stanley
用時間淬煉選物的品味,用經驗造型畫面的細節,再行經棄捨離過程,強烈且堅決地表白自己的喜好,因而能在鏡頭中呈現這樣片刻的美好也只是剛好而已。
Gia是一個隱身在工作室內拍出絕世美照的才女攝影師,是甜點創作者、食物造型者,也是文字工作者,早期寫部落格分享食譜,之後漸漸發展出拍攝食物的技術,為了掌控腦中每一個畫面細節,自己開始做甜點,算好草莓派出爐的時間點和剛剛好的自然光,於是畫面終於能趨近自己想要的完美。
你的故事是什麼?
14樓西向的工作室,大大的落地窗外有一個小陽台,她放下相機,和我們聊天,「我從部落格開始寫,後來才開始拍照、學做甜點,這件事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從文字出發產出的內容,讓我習慣帶著清楚的目的性去做。」
唸文學出身的Gia喜歡做研究,她舉例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如《咆哮山莊》、《簡愛》等都是出自英國的莫爾(Moors)地區比較灰暗的風格,和義大利油畫風格裡強烈的對比,對她來說更有想像空間。畫面裡一定有一件事情要講,或者有一個脈絡,至少是一個合情合理的故事,但都不外乎對應著自己的喜好,曾經詮釋電影甜點、文學餐桌,取材狄更斯《Great Expectations》中那個在結婚當天被拋棄的老婦人,她的結婚餐桌從未更動,從華麗到佈滿灰塵至逐漸衰敗,Gia以那個故事為聯想,用快枯萎的花散落桌上,經過自己轉換成畫面更為深刻。
風格就像是一個人的口才
大部分的主題是日常餐桌,又有怎樣的邏輯?「一切都要合理,如果是三明治,就不需要刀叉,一盤餅乾,也不用擺湯匙,類似這樣的關聯。我自己咖啡加奶加糖,所以我的畫面裡一定有奶罐糖罐,故事性的反覆度越高,風格識別度就會越高。」
風格的概念主軸是源自一個人的特質,Gia做了一個絕妙的比喻,風格就好比聽一個人說話,口條好的的人比較容易吸引別人來聽,但再怎麼好聽,還是得要有內容,「這兩者相輔相成,有些人講話有很強烈的個人風格,你會很清楚記得他的語氣、用字,就像我會特定用哪一些道具,那就是我的詞彙,道具會怎麼擺,以及我用的光線,就跟我給人的感覺一樣」,回到一個拍照最剛開始的問題,追求視覺漂亮、畫面感很強,「但是之後呢,你要我看的究竟是什麼?」
那些國外超級blogger教我的事
除了商業攝影,都以自然光完成自己的作品,曾經一連四天只為了等一個早上陰天剛好的光線。在33歲時,正值業餘轉職業的過渡期,當時經常被挑戰「不打燈」這件事,於是Gia帶著這個疑問飛到歐洲,在半年內一口氣完成了三個四天三夜、五天四夜的workshop,歷經羅馬、瑞典,哥本哈根(以及攝影師工作室實習一個月)克羅埃西亞知名課程的經驗交流,除了技術,更是生活經驗、理念以及藝術性的收穫,「歐美人最大的特色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喜歡就是喜歡,我問他們打不打燈,他們回我,就是不打才漂亮!燈是一項工具,就看你要的是什麼東西,一趟歐洲回來最大的收穫,就是能有信心的說:『這樣(自然光)還是比較好。』」
於是決定做好自己就好,直接走風格攝影這條路。早上執行拍攝工作,天一黑就有靈感,泡杯咖啡,晚上十點開始進入創作過程。對Gia來說甜點是一個需要按部就班做的事,不能像料理般隨性,但這就剛好對了她喜歡規律步驟的味,甜點之於生活,像歐洲人的一餐一定要有甜點才算是結束,從小家裡飯後也都要有甜點在,是飲食習慣裡一個一致性的主題,而台灣不容易買到歐美風格的蛋糕,也因為是自己每天要吃的甜點,「所以要把它做好,必須自己做,自己烤,拍起來才會比較美。」Gia這樣說。
首圖右圖圖片來源:小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