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上,歌手鄧紫棋一口氣演唱 10 首點閱破億的熱門金曲,收服了海內外觀眾,但在這段震撼人心的 11 分鐘表演中,除了鄧紫棋的好歌喉外,還有另一個討論度極高的隱藏版主角。
「不知道有沒有人也注意到舞台設計和燈光都好有質感」、「舞台歷年最棒」、「完全不輸韓國大型頒獎典禮」⋯⋯而在這座收穫不少好評的舞台背後,有一個負責燈光秀與LED背景視覺呈現的團隊——叁式。
包括包圍著鄧紫棋流動的雷射光幕,還有呈現歌曲「點擊破億」特點的海量留言彈幕都出自叁式之手,到底他們是什麼來頭?
人稱「台版teamLab」,叁式專注數位體驗
叁式成立於 2010 年,一直以來專注在新媒體領域,常被人稱作「台版teamLab」,創辦人是 3 位畢業於互動科技相關科系的研究生。翻開他們過去的專案與作品,從劇場表演、展覽到品牌行銷活動,都有他們的身影,實在很難三兩句解釋「叁式」是什麼?
「一開始其實更為⋯⋯該講混亂嗎?混亂,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叁式共同創辦人兼總監曾煒傑說,「我們自己當然知道這個領域可以發生很多事情,但我很難跟別人解釋。」甚至,許多廠商不知道該怎麼跟他們合作。
然而,經歷近 9 年的時間,曾煒傑說一路上運氣很好地參與了很多不錯的專案,包括海尼根、Nike、Gogoro 和 Mini Cooper 等品牌的行銷活動,2018 年至今,還陸續策劃了台中花博的裝置藝術、《漫威影業:十年英雄》展覽以及近期在奇美博物館展出的《影子魔幻展》等,「我們就是做『數位體驗』,」現在的他可以用這四個字總括叁式的工作。
這也解釋了叁式經手的專案,為什麼可以涵蓋這麼廣泛,從很純粹的藝術創作到品牌的商業案都有,「其實每個好像完全不同世界的事情,對我們來講核心是極為類似的,」曾煒傑說,因為他們專注的就是「好的體驗」,為此,不管是數位科技、視覺、影像、聲音,甚至是煙,都可以為他們所用。
我們發現新媒體最大能量是在跟不同業種合作,要有新的可能性,不應該是自己閉門造車,而是要跟不同領域、專業發生新的化學反應。——叁式共同創辦人曾煒傑
★11.27【風格策展學】聽叁式創意總監親自深入分享數位科技在品牌、展覽、活動的跨領域運用和經驗!>http://s.accupass.com/mAoOHG(年度唯一一場名額倒數中!)
享受跟團隊「組隊打怪」,總監:我們是一群有工程師DNA的創作者
而當問到他最喜歡那一件作品,「這我真的回答不出來,」曾煒傑皺著眉頭,他接著說,「我最喜歡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團隊一起朝一個方向前進的過程。」
「我們的東西需要大量的溝通協作,」他說,「其實就跟打電動一樣,組隊打怪,不是因為打怪很爽,而是喜歡這一群人在這個過程中合作的感覺。」
目前叁式團隊共15名成員,大致分為視覺設計與工程部門,而創意工作,則是人人有份。因為團隊人數精實,所以在實務上,無法明確定義每一個人的分工,團隊內斜槓的成員不少,像是工程師有時也會擔綱製作人的角色,有的還要負責聲音的設計,而設計成員也需要用程式去寫視覺。
「我們就是一群有工程師DNA的創作者,」曾煒傑說,尤其在管理上,為講求效率,叁式的做法更理性、更科學。他以近期剛在高雄衛武營演出的《永恆的直線》為例,這是叁式與謝杰樺導演合作的第三個作品,在籌備這齣舞作的過程中,他們就導入了Scrum敏捷開發的模式,與煙霧藝術家林書瑜一同摸索出一套在舞台上操控煙霧的方法。
用科學的方法做藝術創作,連煙都可以控制
藝術設計跟敏捷開發,乍聽相當衝突,但叁式這個混合著理性與感性、藝術與程式的團隊,卻應用自如,「Scrum用在藝術案上,反而不是『敏捷』最重要,它發生的效益,是因為Scrum要求不斷溝通跟全員隨時了解全面的情況,就有機會透過不同手段、專業去做對導演來說最重要的事。」
曾煒傑進一步用兩個例子解釋Scrum發揮的效用。
為了操控煙霧的流動,他們必須精確掌握全場的溫度、濕度、溫差,好安排冷氣、燈光還有加熱器的位置、釋放時間點等。
一開始他們放很多溫度計量測,非常費工又不是那麼精準,然後就有成員提出可以應用小米智慧家居商品,光靠一支手機就可以輕鬆掌握劇場的所有溫、濕度數據。
而另一個Scrum解決的難題,是負責釋放煙霧的煙機,運作時會有很大的聲音,過去的作法就是想辦法做一個靜音裝置,但負責聲音的成員在會議中,就想出一個製作與煙機聲響類似的背景音效全場播放的方法,藉此壓住、甚至運用煙機的噪音。
「因為每週都在問痛點、問首要任務是什麼,全員都了解最新進度、都知道問題在哪,就有機會在實驗的過程中逼近導演想要的畫面。」曾煒傑說。而這正充分體現叁式體質上脈動的「混種」血液,做藝術,他們用很科學的方式進行,而在商業合作上,他們又能為企業注入藝術的氣息與內涵。
最後,當被問到既然被稱作「台版teamLab」,會不會想要像teamLab那樣專注在藝術的創作上?
「我們公司還是喜歡狡兔有三窟跟營養均衡,各方面好奇心又滿強的,」曾煒傑笑著說,他認為商業的設計案跟藝術創作是相輔相成,什麼東西都做,「這樣才會有新的可能性跟化學變化,我們的東西就會容易跟別人不一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文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