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菜新時代:從舀湯、夾菜小動作,談台灣人怎樣過生活——專訪 TUA 攤創辦人 陳超文

2021/04/19
孫維利
台菜新時代:從舀湯、夾菜小動作,談台灣人怎樣過生活——專訪 TUA 攤創辦人 陳超文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分享
收藏
TUA 攤餐廳經常是宴請外國賓客體驗台灣味的首選,這次邀請 TUA 攤的主人超人,分享台菜是否有些脈絡或有趣的隱藏規則、與台灣人的關係,及其迷人文化。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5「Taste 新台味

「我不想要去改變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台味,反而想要保有台灣人吃東西的韻味、台灣人吃東西的模樣,這也是台灣最美的地方。」

台灣菜系繽紛複雜,然而現下的台味文化卻儼然成為一種主流,從文化、風格再到舌尖。在宴請外國賓客體驗台灣味的道地本質,TUA 攤餐廳經常是首選名單,這次邀請 TUA 攤餐廳主人超人在示範台菜料理過程中,分享台菜是否有一些脈絡或有趣的隱藏規則、與台灣人的關係,及其迷人文化。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5
TUA 攤台菜餐廳主人超人說,市面上許多餐廳會將經典台味重新再詮釋,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將台菜道地的飲食文化保留在用餐過程裡。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TUA 攤台菜餐廳主人超人說,市面上許多餐廳會將經典台味重新再詮釋,但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將台菜道地的飲食文化保留在用餐過程裡。「台灣具備很濃厚的家庭觀念,家家戶戶餐桌上,都盡可能有魚、肉、蔬菜和湯。」於是在餐廳菜單設計上,寫上:天天要吃青菜、每天一條魚、少吃肉多喝湯……。

他試著傳遞一個概念: 什麼是台灣人、什麼是台灣味,我們想要怎樣過生活?即使只是為對方舀一碗湯遞上、主動幫忙夾一塊魚肉,這裡頭都有著台灣菜固有難得的家庭情感與分享概念 ,「若沒有維持這樣的文化,其實很難讓全世界的人了解,什麼才是道地的台灣味。」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2
豪華版滷味有紅糟肉、雞翅、花椒橄欖油漬雞肝、香菇、魯豆乾。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如博物館樣態的時令蔬果庫

對超人而言,做台菜不是根源認同問題,而就只是忠實地去談台灣人怎樣生活、我們擁有哪些豐厚物產,以及真正研究出為何我們喜歡這種吃法。 「我曾到不同國家做料理,卻從沒看過像台灣擁有這麼複雜的蔬菜種類,光是一個芥蘭科種,就有芥蘭花、芥蘭菜心、芥蘭菜……。」連外國人都驚嘆菜市場的食材,宛若博物館般,「如果我們把這些同種不同型態的蔬菜擺好認真用心拍,就是一件很美的作品了。」

如何使用食材更是文化的體現。他以豬肉為例,有豬腳、豬肺、豬頰肉,以及有肥有瘦的豬耳朵等不同部位細節,都富有不同時期裡台灣人的社會意識,除了是大時代中貧窮求溫飽的存意識,也是一種珍惜之情,因為珍惜,所以對這一切細節如數家珍:「一隻豬就四條腳筋,老人家會日曬泡水、讓它變粗來咬,早期,不在意這有多費工,這也可以是我們昂貴料理的主角之一,還有豬皮油炸後產生出令人垂延的蓬鬆口感……」,都代表著台灣過去飲食脈絡延續至今,都是一篇一篇台灣史。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3
對超人而言,做台菜不是根源認同問題,而就只是忠實地去談台灣人怎樣生活、我們擁有哪些豐厚物產,以及真正研究出為何我們喜歡這種吃法。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與壽司師傅匹敵的神聖豬肉攤

「其實賣豬肉是一個很神聖的工作,台灣的豬肉攤都會燙、刮豬毛,每一個部位弄得乾乾淨淨。」攤位上豬腳擺放像是一整排芭蕾舞鞋,「今天賣這六副,賣完就沒了,台灣豬肉攤根本就是壽司師傅等級。」然而台菜至今都沒有像壽司那般被認同過。

台灣有農曆、節氣,其中明載今天應該吃些什麼,這個時代中的我們是否好奇前人的智慧?台灣節氣深切影響到盤中飧風景,他說,台灣冬季的蔬菜超豐富,都藏有微小的苦味,菜心、芥菜心、娃娃菜、油花菜等苦味都具備不同層次,在示範冬季綜合烤時蔬溫沙拉時,他說把蔬菜拿去烤或用橄欖油簡單翻炒,加入一些用米醋和冰糖醃漬的蕗蕎,幾片酸度高、容易裂果的原生種蓮霧來帶出酸度,當蓮霧和著蔬菜、與麻油逼乾的薑片一起炒,那香氣混合在一塊,酸度會變甜,就這樣巧妙成就整盤菜的平衡。對他而言,新台菜宣言就是如此,「這些蔬菜從小我們都翻炒過,但沒有人將它們這樣好好呈現一起拌炒,有點好玩、有點麻煩,但卻有豐富多層次的自然味道。」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4
超人示範了用榨菜、酸白菜、金華火腿、豆腐、梅花肉疊加成類似三明治錦然有序形態的酸菜白肉鍋。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台菜,吃出台灣人的樣子

超人先後示範了用榨菜、酸白菜、金華火腿、豆腐、梅花肉疊加成類似三明治錦然有序形態的酸菜白肉鍋,工序繁複,少了混亂,多了雅緻。「先將金華火腿用酒蒸過後倒出、置換成雞湯,將所有食材蒸熟後取出,底部鋪上雞腳、重新將食材擺盤後倒入雞湯,續蒸,最後淋上一點花椒油就是一道超華美湯品。」

還有利用新潟訂製可炊煙的鍋子,底下用蘋果木去慢燒滷味甜甜的煙燻味,這豪華版滷味有紅糟肉、雞翅、花椒橄欖油漬雞肝、香菇、魯豆乾……。超人笑說,這道非常適合過年邊看影集邊隨手抓來吃。「台灣人吃東西就是這樣,吃魚頭要用ㄘㄥ、(台語吸吮之意) 的,那就是一種習慣,日本人怎樣都不相信,這就是台菜好玩的地方。」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1
利用新潟訂製可炊煙的鍋子,底下用蘋果木去慢燒滷味甜甜的煙燻味,這豪華版滷味有紅糟肉、雞翅、花椒橄欖油漬雞肝、香菇、魯豆乾……。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藏在細節與層次裡的小心機

曾經在日本煮台灣的鹹稀飯給當地人吃,在很懂稀飯的日本人眼中,細膩地運用了肉、雞湯、油蔥、白胡椒、麻油、香菜、芹菜、薑絲……,「那一層一層的變化多到簡直離譜,在冬天吃多麼棒啊!我做給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館長吃,他說至今每到冬天都會想到那碗台灣的鹹粥。」就像好玩的樂高,春夏秋冬都會改變內容食材,今天是芋頭、蚵仔,隔天是蝦仁、透抽,有時湯底是雞湯、有時是大骨、有時是海鮮,這就是台灣人的生活型態,昨天剩下什麼、就可以在今天變化出什麼。

台灣有得天獨厚的物產,如果我們將台灣特有的又香又酸的土芒果,或是其他台灣原生種水果拿去蒸餾成酒、做成甜點,肯定饒富趣味。「因為不管是釀酒、做甜點,採用的水果絕對不是又肥又甜,而是要具備個性,價值也能翻漲。」

他以哥本哈根為例,一年四季都寒冷的城市,幾乎買不到珍貴的食材,於是米其林二星餐廳 noma 費盡心力將一顆鵪鶉蛋煎得絕美,但台灣情況條件正好相反,30 分鐘就可以買到阿嬤養的雞,我們何苦要在蛋擺上這麼繁複的裝飾花?」不擔心 Fine Dining 是否搶走台味應有的個性,反而是多一些符合當下飲食習慣的調整,例如讓年菜裡蔬菜比例高一點:豬腳多放一些紅蘿蔔、筍乾、蓮藕,「這就是一點小心機,但看你在不在乎。」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7
「在米其林風潮之後,我們更應該讓全世界了解我們是怎樣生活著。」超人說。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全世界也能咀嚼台灣文化

「在米其林風潮之後,我們更應該讓全世界了解我們是怎樣生活著。」 米其林對他而言,像是個統一的高級美學,不代表台灣多元的樣貌,「它的出現,就像是推崇全面用間接光來處理一棟房子,從一樓到頂樓都如此完美,卻忘記看房子裡具備哪些美麗的光源——那些本身就存在的最亮處與最暗處。」台菜極其豐富也極其複雜,當處理湯的時候,還得同步將食材燙、烤、逼、去油、用中藥洗過,再拿去燉煮 ……,台灣曾是法、荷、日殖民之所,如此好玩的融合,就應該讓國際看見。當我們用全英文的媒體去告訴全世界,台灣的麻油雞是怎樣魂牽夢縈的滋味、為何台灣人喜愛吃、又喜愛做,這會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的文化所在,也是該讓國際看到台菜的新時代。

他形容,新台菜,就應該像是電影小偷家族那樣,淡淡的、不去評論,卻很高級。

TUA 攤 創辦人 陳超文 06
攝影/Jimmy Yang © Shopping Design

陳超文(超人)
曾擔任魔岩創意總監,成立四知堂及TUA攤餐廳,喜愛在世界各地與各國廚師交流。曾在倫敦做排骨便當,呈現台灣人平常的飲食風景;也曾在維也納舉辦台菜派對,將當地相似食材做成豬血糕而引發當地驚喜。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1/ISSUE 05「Taste 新台味」,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DesignBIZ 專欄觀點】從品牌重塑實驗室開始,探索品牌革新機會/李宜軒
圖片來源/李宜軒、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分享
收藏
由 StudioPros 設計公司發起的「品牌重塑實驗室」計畫,為市場上的品牌做實驗性重塑,原因為何?創辦人李宜軒解析 3 大品牌設計與設計過程困境!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專欄人物介紹
台灣設計師,StudioPros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曾任於 IBM Consulting 團隊,專注以User Experience 為出發導入各面向之設計,擅長於跨領域整合,建構品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是由 StudioPros 發起的一個長期計畫,我們會定期帶領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實踐品牌體驗的研究方法,實驗性地為市場上的品牌進行重塑。我們認為品牌再造的議題並不僅是優化視覺,更需要將使用者需求及體驗導入品牌設計流程,以更有脈絡的方式研究並定義品牌,創造視覺與策略並蓄的成果。而這一篇文章,希望透過與大家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執行初衷與內容,說明 StudioPros 如何透過其實踐我們的設計理想。

品牌重塑實驗室會議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為什麼開始執行品牌重塑實驗室?

原因一、設計前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重要性長期被忽略

過去我曾任職於 IBM,時常與團隊一起打造各種產品,當時我們總是會花許多時間做使用者研究、易用性測試,透過各種設計方法,客觀地頗析產品遇到的問題,釐清真正要解決的內容,接著才往後進行產品開發。而創立公司後,開始接觸到大量品牌重塑的相關議題,我發現「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的思維很容易礙於時程而被草草帶過,設計過程常為求快只考慮設計團隊或組織高層的主觀偏好,甚至是來自客戶窗口的臆測。這樣的狀態,雖然前期執行上會很迅速,但當進入設計決策時,極度容易懸而不決,發生走到最後卻全部重來、無法有共識的狀況。

設計偏好難免主觀,但著實不該將所有需求與討論都集中在設計團隊或內部組織的偏好上,除了過程沒效率外,最終也未必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銷售與成果,有可能只是產出一個「比較順眼」的視覺。也因此,在執行設計前先釐清問題、了解使用者顯得非常重要,透過該流程,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角度判斷設計方向,後續討論視覺方向時,才能客觀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

品牌重塑實驗室品牌共識工作坊場景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二、視覺設計教育常只重視覺不重策略,設計難以對症下藥

大部分設計系學生的求學生涯裡,總是花非常多時間琢磨視覺,不斷追求技法或技術。可是當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後,總會發現有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 視覺做得再好,提案仍有可能不會過。專案會不會被客戶買單,很大一部分取決於設計策略,以及是否有解決客戶的問題。

設計策略並非只單就視覺討論線條粗細、字體風格、以及圖案的意義,而是需從更宏觀的角度討論,例如,對應不同市場切入點與目標族群而產出的視覺風格、專注於不同品牌技術特性的視覺詮釋方式等。而解決客戶問題時必須對症下藥,因此找到真正的「症狀」是非常重要的。

但很遺憾的是這樣的心法,在我的求學生涯裡無從學起,需要自己進入職場不斷受挫才慢慢理解。也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議題實驗,拓展參與者對設計的另一層思考。

從策略到設計的思考發散過程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原因三、商業專案中大膽的改變與創新不易

許多大型國際品牌在品牌重塑後,常受人詬病整體感覺沒有改變,卻花了一堆錢。但這是非常合理的狀況,因為當組織龐大,產品影響力也十分巨大時,就算是很小的改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企業要對消費者、投資者負責,一昧地改變也的確風險過大,但這也不代表不能做很大的改變;既然商業上需與現實妥協,那實驗專案就必須可以更大膽地發揮,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實驗性的方式,提供企業端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品牌重塑實驗室創造的成果與影響

有許多問題難以一時被改變,我們也很難用一己之力去改變現況。但若希望環境有所不同,還是需要開始行動。因此我們帶領了許多對於品牌有興趣的同學、設計師們一起創作與實驗。目前已經走到了第四年,完成四屆共八組作品。以下舉幾個近期案例與各位分享。

案例一|第四屆作品: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台積電禮品部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或 TSMC,為全球市占率最高的半導體製造廠,全亞洲市值排名第一的公司。我們發現台積電在品牌系統與規範較為缺乏,導致對外或對內的禮品外觀與包裝常常沒有應用的標準,因此收禮者無法藉由視覺辨識出企業的品牌獨特性。此專案透過前期研究、洞察並擬定設計策略,為台積電重新定義品牌調性,替企業規劃品牌完整的面向,透過禮品部推出具辨識性、一致性和品牌價值的企業紀念品,以此加深員工及客戶對台積電企業形象的認同感。

品牌切分策略提要(設計團隊 : 鄭皓允、林妤融、李姿瑢)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案例二|第四屆作品: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臺北大縱走品牌識別與體驗設計 ( 設計團隊 : 楊皓鈞、顏沛沂、柯松佑 )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由臺北市政府 107 年所推出的臺北大縱走,是長 130 公里共 8 段路程的都會型長距離健行路線,也是首都第一條長距離步道,以全民參與和感受臺北山林魅力為本,使大眾能從不同角度一窺臺北全景。然而,當大眾想到臺北大縱走時,可能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似乎只是一條普通的登山步道」;因缺乏具體的訊息和鮮明的品牌形象,使人難以感受到這個品牌獨特之處與吸引力。

因此我們以品牌重塑的角度,透過研究分析強化品牌核心價值及定位,重塑識別改善品牌印象和使用者體驗。

除了以上兩組案例,過去我們也已深入不同議題,探索不同品牌的可能性,如:小北百貨、四海遊龍、台灣大車隊、台糖、維力炸醬麵;此外,我們也曾為防疫問題思考與設計解決方法。

其他案例示意 圖片來源/StudioPros and The Rebranding Lab™

寫在文末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除了分享品牌重塑實驗室的脈絡和心法外,更期待透過以上內容,提供對於品牌有興趣的設計師或業主不同的思維方法。設計師若希望更了解品牌設計的流程,除了花時間在視覺外,不妨也可以思考,是不是能透過更完整的研究流程,試著去重新整理思維,或許會發展出很不一樣的結果。

願各位都可以在探索設計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與熱情。

此篇《DesignBIZ View》專欄發布於《設計新商業 DesignBIZ》 電子報 NO.027 期
點此訂閱 → 掌握設計師、創意總監、創業家的第一手觀察觀點!


更多關於「品牌重塑實驗室」
完整作品:https://www.behance.net/trlab
官方網站:https://www.therebrandinglab.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找有趣、有用、有意義的大小設計事...
Vol.150
Vol.150 我們收藏這樣的設計

本期 Lifestyle 特刊,從做裝幀的人、賣裝幀的人、收藏裝幀的人三維度——橫跨設計、產業與生活,談裝幀之於當代的意義。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